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刘一叶,钱君匋,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刘一叶,钱君匋,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一叶,钱君匋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史学研究
  • 刘一叶
  • 钱君匋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近代史
  • 历史档案
  • 军事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217
商品编码:2973609285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定价:78.00元

作者:刘一叶,钱君匋,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军事思想与战争实践研究(1840-1949) 导言:变革中的军事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与同期战争实践的复杂互动关系。此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经历剧烈动荡、西方军事思想和技术涌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百年,军事领域不仅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后防线,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寻求自我革新与重塑的核心场域。我们聚焦于这一百年间,中国军事精英、知识分子以及不同政治军事集团如何理解战争的本质、谋划战略方向、革新军队组织与战术运用,并力求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军事思想脉络。 第一部分:晚清的“师夷长技”与军事体制的困境(1840-1911) 本部分首先梳理鸦片战争后,清廷在面对西方先进军事力量冲击时所产生的初步反应。重点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督抚如何通过兴办近代军工、创建新式陆海军(如湘军、淮军、北洋水师)来挽救危局。然而,这种“中体西用”的军事现代化尝试,其深层思想根源仍未摆脱传统“武功”观念的局限。 我们将详细考察甲午战争(1894-1895)对中国军事思想界的震撼。甲午战败不仅暴露了洋务新军在训练、后勤、战略协同上的系统性缺陷,更使得知识界开始反思单纯模仿西方的技术和器物能否解决根本的民族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清末出现的“新政”中的军事改革,包括废除旧制、建立现代军校体系(如保定军校),以及引入德国军事学说的尝试,展现了对构建国家统一、常备、职业化军队的初步构想。研究还将涉及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流亡和组织武装起义过程中形成的早期军事理念,强调革命与军事行动的结合。 第二部分:民国初年的军阀化与国家权力真空下的军事理论(1912-1927)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代。本部分探讨这种政治碎片化如何反作用于军事思想。在中央权威缺失的背景下,各派系(如直系、奉系、皖系)的军事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地域性特征。军事理论的讨论不再完全围绕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这一宏大主题,而是转向了如何巩固地方实力、赢得内战、以及如何利用西方或日本的军事援助来获取优势。 我们将重点分析段祺瑞政府及其控制的军队在军事思想上的特点,以及早期军事院校在培养不同地域军事人才中的作用。同时,对早期国民党(同盟会时期至国民革命军建立初期)在联俄联共背景下,学习苏俄军事政治工作和建军经验的过程进行细致梳理。这包括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引入及其在中国早期军事思想中的地位评估。黄埔军校的创建,标志着一种新型的、以党派意志为核心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其军事思想内核开始强调“党指挥枪”的原则。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与统一战争中的军事建构(1924-1937) 本部分聚焦于1924年至1937年间,国民革命军从组建到北伐统一,以及随后“剿共”和对日防御准备阶段的军事思想发展。 北伐战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联军事顾问的援助以及国民党对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国民党在军事建构中,如何将传统的中国战略思维(如“攻心为上”)与苏俄的政治动员和军事组织技术相结合。北伐战争期间的战役部署、后勤组织,以及对地方武装的收编策略,构成了这一时期军事实践的主体。 进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战略思想转向内部稳定与外部防御的平衡。一方面,对红军的“剿共”战争,促使国民党军事部门反思其正规作战的局限性,并开始关注“持久战”和“反游击战”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的实践效果尚有争议。另一方面,面对日本侵略的威胁,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事领导层开始讨论如何进行现代化的国防规划,强调“重工业基础”和“战略防御体系”的构建。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如塞克特访华后带来的影响)的引入,旨在全面重塑国民革命军的建制、训练和战略部署,力图形成一支能够有效抵御现代化侵略的“模范军”体系。 第四部分:全民族抗战中的战略思想转型与实践(1937-1945) 抗日战争是塑造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最为关键的熔炉。本部分集中探讨在空前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军事领导层在战略层面的重大转变。 淞沪会战的惨烈教训,促使国民政府从速战速决的幻想转向了持久抗战的现实战略。我们将分析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思想如何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战术创新(如台儿庄战役)以及后方工业、交通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持久战理论的形成,是吸收了西方持久战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如广阔的地理纵深、人民的动员潜力)的产物。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军队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体系。侧重分析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理论贡献,它不仅是战略纲领,更是对游击战、运动战在中国战争实践中地位的系统阐述,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军事发展。我们还将对比分析国共两党在军队政治工作、干部培养以及不同战区战略协同方面的思想差异与共同追求,即如何将全民族的力量整合进战争机器。 结论:未竟的统一与思想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近代中国军事思想在百年探索中的核心特征:从器物层面的模仿到体制层面的重建,最终回归到如何结合民族精神与现代科学技术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挑战。探讨了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留下的复杂遗产——它既包含了对建立统一、现代化军队的强烈渴望,也包含了因政治分裂和资源匮乏而导致的军事思想实践的碎片化与妥协性。这些思想和实践,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国防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和反思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这本厚重的续编时,我略微有些畏惧,担心它会是枯燥乏味的行政报告集合。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中穿插了不少鲜活的个人回忆片段,这些“人话”极大地平衡了官方文书的严肃性,让整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特别是关于战时知识分子群体的反应和行动记录,视角非常独特,展现了文化界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立场抉择与内心挣扎。这些资料的挖掘和整理,无疑是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淞沪抗战参与者的整体认知范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抗战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史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的侧写,记录了一个特定群体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于理解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深入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又一块坚实的基石。它巧妙地将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珍贵档案、私人信件、以及当时的报刊记录重新汇集、梳理,以一种近乎考古的发掘精神,为我们呈现了淞沪战场上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特别是对于细节的考究,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关于某一特定炮兵阵地的部署变动,或是前线士兵伙食补给的详细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材料,恰恰是构成宏大叙事时不可或缺的血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隆隆的炮火声,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真切地感受到那一代人为了家国命运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它不只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一部充满温度和血性的历史影像志,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远胜过许多经过过度美化或意识形态修饰的宏观论述。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促使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与民族精神的伟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代史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献的呈现方式上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尝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原始文本,而是辅以了大量详尽的注释和交叉引用,极大地提升了史料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例如,对于一些特定术语或者当时的地方性称谓,都有清晰的解释,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此外,其中收录的一些战时宣传品和民间传单的影印件,其视觉冲击力是纯文字描述无法比拟的。它们直观地展现了当时民众的恐慌、愤怒与坚韧,将历史从学术殿堂拉回到了街头巷尾的真实生活之中。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自己正在亲手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着那些逝去时代的温度和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提供的这种“在场感”和不可替代的原始证据。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令人敬佩的高度,尤其是在人物侧面的刻画上,令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仅仅聚焦于那些家喻户晓的将领,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在战役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但却默默无闻的作用的技术人员、地方士绅甚至是情报人员的活动轨迹。例如,其中关于后勤体系在极端压力下的自我组织和韧性展现,就值得单独拎出来细细品味。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难以想象的心力去比对不同来源的记录,试图拼凑出一条条清晰的脉络,这种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阅读体验上,虽然资料密度很高,但编排上却保持了一种合理的逻辑递进,使得读者可以循着历史的痕迹,一步步走入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它让我们意识到,任何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由寥寥数人决定的,而是无数普通人以各自的方式,共同铸就的结果。这种对“群像”的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淞沪抗战的理解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朴素,但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学研究气息,这一点我很欣赏。它没有追求花哨的封面设计或者迎合大众阅读的碎片化趋势,而是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内容的质量和可靠性上。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某些关键军事行动的地理信息还原,简直像是绘制了一张细致入微的战场地图。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测绘图和现场回忆录,作者们尽可能地还原了工事的修建位置、火力覆盖范围等硬性指标,这对军事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历史描述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某地激战”,而这本书则能明确到“XX路某高地南侧的某条战壕”,这种精确度极大地增强了史料的说服力。它体现了一种对史实近乎偏执的尊重,拒绝任何模糊和含糊不清的交代,确保了每一条信息的重量和分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