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的教养 | 作者 | (美)杰瑞米·克拉克 乔若莎·克拉克,阳光 |
| 定价 | 42.00元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854071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过去,科学家以为人脑10岁就定型了。但*研究发现,由于青少年大脑的额叶(frontallobes)缺乏“白质”(white matter)黏合,左右脑直到25岁左右才会完全合拢。青少年的脑部尚未发展成熟,他们无法有效树立目标,而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预见,所以常显得自私、鲁莽甚至喜怒无常。 另外,青少年的大脑更容易兴奋。一方面,这可以让他们更快地学习知识,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这也容易造成他们对酒精、、上瘾。此外,他们还更易受同伴影响,有时会对同龄人的接受或拒绝的行为反应特别强烈。科学家说,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小心轻放”。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要“暴力”。孩子总有一天会意识到,除了朋友,父母也能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建议和帮助。 |
| 作者简介 | |
| 杰瑞米·克拉克 心理学博士,畅销书作家,美国*公共演说家。他常年受邀参加各种家庭关系论坛,并担任主题演讲人。他和妻子乔若沙·克拉克先后合著了4本书,其中有3本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乔若莎·克拉克 畅销书作家,公共演说家。在家庭、婚姻、心理健康等领域享有盛名。她和丈杰瑞米·夫克拉克一起创办的工作坊已经发展成为美国家庭关系领域的标杆品牌,常年受邀前往学校、论坛、度假胜地和教堂发表演讲。 |
| 目录 | |
| 01“你什么都不知道!”/001 02“你管不着!”/009 03“为什么?”/018 04“好无聊啊!”/025 05“真牛!”/032 06“又没怎么样。”/041 07“你想让我说什么?”/051 08“这有什么的!”/061 09“你凭什么这样对我?”/070 10“你不觉得你错了吗?”/078 11“我的朋友怎么了?”/085 12“我们又不是要结婚。”/094 13“这怎么好意思说。”/102 14“我就想要这个!”/111 15“等我先回条消息。”/120 16“不会影响我的!”/132 17“我没错!”/143 18“我受不了啦!”/150 19“累死我了!”/157 20“饿死我了!”/166 21“我怎么了?”/173 22“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182 23“我觉得自己好丑。”/189 24“我恨我的生活!”/199 25“如果……怎么办?”/212 附录A:关于危险物质滥用的真相/221 附录B:关于自残的真相/225 附录C:关于自杀的真相/229 |
| 编辑推荐 | |
| ★美国享誉盛名的家庭关系专家倾情力作! ★一本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其行为的书,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都在想什么! ★通过孩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探究青春期从生理到心理,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转变视角,利用理性、聪慧的的方法,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重新树立为人父母的信心,用孩子乐于接纳的方式正确表达爱与理解,让你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家庭更和睦。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我最大的收获,是关于“独立思考”的培养。我一直认为,要让孩子学好知识,就是要把知识灌输给他们。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强调,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传输,而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提问,如何独立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家中创造一个鼓励孩子思考的氛围,比如,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她不会立刻给出答案,而是会反问孩子:“你觉得呢?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她会鼓励孩子去查阅资料,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去和其他人讨论。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式,让我看到了孩子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区分信息的真伪,如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她提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会孩子独立思考,比让他们记住多少知识都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更是他们“思考力的启蒙者”。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
评分读完《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鼓励”的方式可以如此多样和精妙。我之前总是觉得,鼓励就是多说“你真棒”,多给点奖励。但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鼓励”,反而可能变成了一种“压力”或者“绑架”。作者特别强调了“过程性鼓励”和“能力性鼓励”的重要性。她举例说,当孩子完成了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我们不应该仅仅说“你做得真好”,而是可以尝试说:“你为了完成这件事,付出了很多努力,遇到了很多挑战,你最终克服了它们,这真是了不起!”。这种肯定孩子努力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表扬,比单纯的“做得好”更能建立孩子的内在信心。此外,她还提到了“非言语鼓励”,比如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默默的陪伴。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够给孩子传递强大的支持力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也探讨了“负面鼓励”的可能性,比如,当孩子因为害怕而退缩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而是可以温和地说:“我知道你现在有点担心,但是你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这种引导孩子回忆自身成功经验的“负面鼓励”,能够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而不是一味地给予空泛的承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鼓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智慧,需要细腻,更需要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给予我的,是对“童年”本身的尊重。在很多时候,我们似乎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未来发展”,却忽略了童年本身应该有的快乐、自由和探索。9787510854071 《我的教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玩耍”的重要性。作者并非将玩耍视为孩子“浪费时间”的行为,而是将其看作孩子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她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故事,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社交,通过搭建积木来锻炼空间想象力,通过户外探险来激发好奇心。这些例子让我看到,原来玩耍,也可以是一件充满教育意义的事情。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对孩子纯真世界的理解和珍视。她鼓励父母放下成人的固化思维,去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认为,保护孩子的童真,尊重他们的游戏权利,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世界,而是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尽情地体验童年,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评分《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规则”和“边界”。我以前总觉得,要让孩子听话,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并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这本书的观点却更加灵活和人性化。作者强调,规则的制定应该是基于理解和沟通,而不是强制。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和孩子一起讨论家庭的“游戏规则”,比如关于屏幕时间、睡前阅读、以及玩具的收纳。她并没有简单地说“几点钟必须睡觉”,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论为什么要有规律的睡眠,讨论不同时间段可以做些什么。这种“参与式”的规则制定,让我明白,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被倾听的,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规则,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束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边界”的阐述。作者认为,边界的建立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她用了很多例子说明,当孩子做了越界的事情,父母需要冷静地解释行为的后果,以及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发脾气或者惩罚。比如,孩子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父母要引导孩子理解被抢玩具的感受,并鼓励他道歉和分享。这种方式,不仅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我以前可能更注重“结果导向”的惩罚,而这本书让我看到,原来“过程”和“理解”才是建立孩子内在道德感和行为规范的关键。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表扬”这件事情的书。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中,我们总喜欢夸孩子“你好棒!”“你真聪明!”。然而,《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 却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作者认为,过度和不当的表扬,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他们害怕失败,并且只关注外界的评价,而不是内在的成就感。书里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孩子画了一幅画,家长看到后立刻说“哇,你画得太棒了!简直是专业水平!”。而作者建议的,可能是“你花了好多心思在这幅画上,我看到了你使用的这些颜色,你想要表达什么呢?”。这种从“结果式表扬”到“过程式关注”的转变,让我豁然开朗。它鼓励我们去看到孩子付出的努力,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他们探索过程中的好奇心。比如,孩子摔倒了,我们不应该只说“没关系,站起来”,而是可以引导他:“你刚才摔倒了,一定有点疼吧?但是你很快就爬起来了,这说明你很勇敢。”。这种基于行为和努力的肯定,才是真正能够滋养孩子自信心和内在动力的。它让我明白,表扬不应该是廉价的赞美,而应该是对孩子真实付出的认可和鼓励。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我的孩子,去捕捉那些他默默付出的努力,去发现那些微小的进步,并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肯定他。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说实话,它给我带来的触动远比我预期的要深刻。我一直对育儿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渴望从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又担心过于生硬的理论会束缚住孩子本身的天性。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她的教育心得。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放手”的讨论。书里提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预”,恰恰剥夺了孩子独立尝试、犯错并从中学习的机会。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生活化例子,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自己穿鞋,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自己整理玩具。她并没有简单地说“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而是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在尝试过程中的挣扎、失败,以及父母如何在一旁给予眼神鼓励、默默观察,并在最关键的时刻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而不是直接代劳。这种“在恰当的时刻放手,在恰当的时刻介入”的尺度,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反思了自己在家里的很多行为,是不是因为心疼孩子,就过早地替他承担了本该由他自己完成的任务?是不是因为着急,就剥夺了孩子慢慢摸索的权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养”,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并且拥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它让我从一个“控制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这种心态的转变,我相信对于我未来的育儿之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情绪管理”的深入探讨。我一直觉得,育儿就是要把孩子管好,让他们乖乖听话,不惹麻烦。但《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 却让我明白,真正的育儿,首先是父母自己的情绪管理。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自己在面对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的内心挣扎和应对策略。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焦虑、无奈,以及如何通过深呼吸、暂停、以及自我对话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立刻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我尤其喜欢她关于“接纳孩子的情绪”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觉得孩子哭闹是因为“不懂事”,是“在发脾气”,是我们想要立刻“制止”的。但这本书引导我看到,孩子的情绪,无论多么激烈,都是他们当下真实的感受。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压制”这些情绪,而是去“理解”和“接纳”它们,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闹时,我们不应该立刻批评他“你这么哭有什么用”,而是可以先蹲下来,温柔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的玩具被抢了,你感到很生气,对吗?”。这种“先共情,后引导”的方式,让我看到,原来我们不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绪,更是在教会他们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评分《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长的“榜样力量”是何等强大。我一直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这本书让我更具体地理解了“言传身教”的含义。作者并非仅仅在书中列举了各种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父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她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挑战时是如何应对的,她如何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工作,以及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她认为,孩子会通过模仿来学习,所以,父母自己的言行举止,才是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比如,当父母能够诚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时,孩子也会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当父母能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时,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所以,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教导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如先审视自己,做出一个值得孩子模仿的好榜样。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切的改变,是关于“沟通”的理念。我以前总是觉得,和孩子沟通,就是要“说服”他们,让他们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 却让我看到了“倾听”和“理解”在沟通中的核心作用。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比如复述对方的话,表达同理心,以及提出开放式的问题,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她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当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委屈时,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你这点小事至于吗?”,但作者建议的,是先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然后温柔地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不开心?是因为……对吗?”。这种“确认和理解”的姿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敞开心扉。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冲突,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源于我们沟通的方式。作者强调,在沟通中,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需要”和“请求”。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家里的很多对话,是不是常常带有评判,是不是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他们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沟通的盲区,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有效、更具建设性的与孩子交流的可能。
评分《我的教养》9787510854071,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耐心”这个品质。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但在育儿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真正的耐心,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她面对孩子重复性错误、反复提问、以及突发状况时的心路历程。她并没有回避自己曾经的焦虑和失控,反而坦诚地展示了自己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及学习育儿技巧,来逐渐培养出更稳定的情绪和更持久的耐心。我特别欣赏她关于“等待孩子成长的节奏”的观点。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催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当孩子在某个方面进步缓慢时,我们不应该心急如焚,而是要相信他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书中有一个关于孩子学习骑自行车的例子,孩子反复摔倒,父母却并没有因此责备或者放弃,而是耐心地鼓励,一次次地扶起,一次次地指导。这种“不放弃”的耐心,让我看到了父母的爱和支持,是多么地重要。它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速度战”,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