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
定價:43.0元
作者:張曉軍著
齣版社:東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通過梳理1840年到1937年這一曆史時期,近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對於西方傳入的體育活動認識與理解的變化過程,來分析與解釋當前我國各種體育觀念形成的曆史原因,並進一步以西方體育為切入點來探討近代以來我國對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關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與西方的互動充滿瞭興趣,而體育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其發展軌跡往往能摺射齣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遷。想象一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西方運動員帶著他們的技巧和規則來到中國,國人最初的反應會是怎樣的?是驚嘆於他們的“異域風情”,還是帶著審視的眼光去分析其“強身健體”的奧秘?我相信,這本書會深入挖掘這一過程,從最開始的陌生、隔閡,到逐漸的瞭解、接受,再到最後的吸收、創新。我尤其關心的是,那些接受瞭西方教育、或者遊曆過西方的知識分子,他們對體育的理解和推廣起到瞭怎樣的作用?他們是否將體育視為與科學技術同等重要的現代化要素?而大眾層麵,體育又是如何一點點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有沒有齣現一些標誌性的體育事件或人物,對當時的國民認知産生瞭深遠影響?作者對“嬗變”的定義,是否包含瞭一個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建構”的過程?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史料支撐,為我們展現這一復雜而迷人的演變曆程。
評分這本書的選題本身就極具洞察力,從1840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直到1937年抗戰前夕,這幾乎是中國近代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在這將近一個世紀的跨度裏,我們國傢經曆瞭屈辱的對外戰爭,見證瞭各種思潮的湧入與碰撞,也開始瞭艱難的現代化探索。體育,作為一個與民族體魄、國傢意誌、乃至社會風貌息息相關的領域,其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認知,必然會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而發生深刻的改變。我尤其好奇作者張曉軍先生是如何梳理齣這一“嬗變”過程的。它不是簡單的介紹西方體育項目,也不是對某一個時期體育發展的簡單羅列,而是要剖析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政治、經濟因素,以及知識分子、普通民眾等不同群體對體育的態度轉變。例如,早期國人或許僅僅將體育視為“奇技淫巧”,是一種“玩物喪誌”的西方玩意,而到瞭後來,體育是否逐漸被賦予瞭“強種興國”、“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這種認識的轉變,是如何在教育、社會實踐、以及大眾媒體中體現齣來的?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描繪齣一幅生動而詳實的近代中國體育認知演變圖景。
評分在翻閱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就已勾勒齣一些關於近代中國體育認知的片段。鴉片戰爭的慘敗,敲開瞭國門,也帶來瞭西方的各種事物,體育自然也在其中。但我常常在想,最初接觸到西方體育的那些人,他們是如何理解這些陌生運動的?是齣於好奇,還是被動的接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彆是甲午海戰的失敗,我們更是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身的落後。這時,體育是否開始被寄予瞭“體魄強健纔能抵抗外侮”的期望?我猜想,那些最早倡導體育的教育傢們,他們的理念和行動,必然是本書的重點。他們是如何將體育引入學校,如何試圖改變國人“病夫”的形象?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那個時期蓬勃發展的體育社團,甚至是民間的一些體育活動?我很想知道,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體育是如何從一種被動接受的“他者”文化,逐漸被中國人內化,甚至在某些時候成為一種民族主義的象徵。作者對“嬗變”的把握,是否能精確地捕捉到不同曆史節點上,國民對體育認識的微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後的驅動力。
評分這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如何“看”西方體育的書。我想,在1840年,當西方人帶著他們的現代體育來到中國時,我們多數人可能隻將其視為一種新鮮事物,甚至帶著一絲警惕,認為這是“洋鬼子”的遊戲。而到瞭1937年,抗日戰爭的炮火即將打響,國人的體育觀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我堅信,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體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娛樂活動,而是被賦予瞭“強國強種”的民族使命感。這本書是否會細緻地描繪齣這種轉變的軌跡?它如何從最初的“西學東漸”中的一個小小分支,逐漸演變成影響國民意識的重要力量?我想瞭解,在那段充滿屈辱與抗爭的曆史中,體育如何被賦予瞭“民族體育”、“愛國體育”的內涵。作者是如何在史料中找到支持這一論點的證據,又是如何梳理齣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人群對體育認知的差異與共鳴的?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那些關於體育教育的改革、體育社團的興起、以及體育在國傢主義宣傳中的作用等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變遷一直很感興趣,而體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其認知上的“嬗變”更是值得深入探究。1840年,中國正處於封閉的晚期,對於西方體育的概念,大概是模糊甚至不存在的。到瞭1937年,雖然國傢內憂外患,但西方的體育理念和實踐,早已在中國落地生根,甚至成為國民教育和民族主義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知道,作者張曉軍先生是如何界定這一“嬗變”的。它是否意味著從一種被動的、邊緣化的視角,轉變為一種主動的、核心化的理解?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關鍵的曆史人物,比如那些最早將體育引入教育體係的先驅,或者那些在國際賽場上為國爭光的健兒,他們的齣現是如何推動瞭國民體育認知的變化?我更關注的是,這種認知上的變化,是如何體現在當時的報刊、書籍、以及社會輿論中的。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揭示齣,在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體育是如何從一種“異域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精神”的一部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