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定价:43.0元
作者:张晓军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梳理1840年到1937年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方传入的体育活动认识与理解的变化过程,来分析与解释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并进一步以西方体育为切入点来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如何“看”西方体育的书。我想,在1840年,当西方人带着他们的现代体育来到中国时,我们多数人可能只将其视为一种新鲜事物,甚至带着一丝警惕,认为这是“洋鬼子”的游戏。而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的炮火即将打响,国人的体育观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坚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被赋予了“强国强种”的民族使命感。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这种转变的轨迹?它如何从最初的“西学东渐”中的一个小小分支,逐渐演变成影响国民意识的重要力量?我想了解,在那段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中,体育如何被赋予了“民族体育”、“爱国体育”的内涵。作者是如何在史料中找到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又是如何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群对体育认知的差异与共鸣的?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那些关于体育教育的改革、体育社团的兴起、以及体育在国家主义宣传中的作用等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互动充满了兴趣,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轨迹往往能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运动员带着他们的技巧和规则来到中国,国人最初的反应会是怎样的?是惊叹于他们的“异域风情”,还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分析其“强身健体”的奥秘?我相信,这本书会深入挖掘这一过程,从最开始的陌生、隔阂,到逐渐的了解、接受,再到最后的吸收、创新。我尤其关心的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教育、或者游历过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推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是否将体育视为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现代化要素?而大众层面,体育又是如何一点点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有没有出现一些标志性的体育事件或人物,对当时的国民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对“嬗变”的定义,是否包含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建构”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史料支撑,为我们展现这一复杂而迷人的演变历程。
评分我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一直很感兴趣,而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认知上的“嬗变”更是值得深入探究。1840年,中国正处于封闭的晚期,对于西方体育的概念,大概是模糊甚至不存在的。到了1937年,虽然国家内忧外患,但西方的体育理念和实践,早已在中国落地生根,甚至成为国民教育和民族主义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知道,作者张晓军先生是如何界定这一“嬗变”的。它是否意味着从一种被动的、边缘化的视角,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核心化的理解?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比如那些最早将体育引入教育体系的先驱,或者那些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健儿,他们的出现是如何推动了国民体育认知的变化?我更关注的是,这种认知上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报刊、书籍、以及社会舆论中的。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揭示出,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体育是如何从一种“异域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的。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极具洞察力,从1840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直到1937年抗战前夕,这几乎是中国近代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里,我们国家经历了屈辱的对外战争,见证了各种思潮的涌入与碰撞,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探索。体育,作为一个与民族体魄、国家意志、乃至社会风貌息息相关的领域,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认知,必然会随着时代巨轮的转动而发生深刻的改变。我尤其好奇作者张晓军先生是如何梳理出这一“嬗变”过程的。它不是简单的介绍西方体育项目,也不是对某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剖析其背后深层的文化、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不同群体对体育的态度转变。例如,早期国人或许仅仅将体育视为“奇技淫巧”,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西方玩意,而到了后来,体育是否逐渐被赋予了“强种兴国”、“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这种认识的转变,是如何在教育、社会实践、以及大众媒体中体现出来的?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近代中国体育认知演变图景。
评分在翻阅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就已勾勒出一些关于近代中国体育认知的片段。鸦片战争的惨败,敲开了国门,也带来了西方的各种事物,体育自然也在其中。但我常常在想,最初接触到西方体育的那些人,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些陌生运动的?是出于好奇,还是被动的接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甲午海战的失败,我们更是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身的落后。这时,体育是否开始被寄予了“体魄强健才能抵抗外侮”的期望?我猜想,那些最早倡导体育的教育家们,他们的理念和行动,必然是本书的重点。他们是如何将体育引入学校,如何试图改变国人“病夫”的形象?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那个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社团,甚至是民间的一些体育活动?我很想知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体育是如何从一种被动接受的“他者”文化,逐渐被中国人内化,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一种民族主义的象征。作者对“嬗变”的把握,是否能精确地捕捉到不同历史节点上,国民对体育认识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