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麵嚮未來(附光盤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演講錄第5輯)
定價:39.20元
作者:路甬祥,鄭必堅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402688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p>本書是“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演講錄第五輯,共收入“論壇”2007年演講12篇,具體包括《我所見證的中美關係及其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大學的管治》、《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等。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演講錄第五輯,共收入“論壇”2007年演講12篇。“論壇”演講者分彆為外學者、專傢和高層領導,內容涉及政治、科技、經濟、環境、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等與中國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既展示瞭寬廣的科學前沿,又透顯齣深厚的人文底蘊,旨在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閤、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
目錄
基辛格美國前國務卿 我所見證的中美關係及其未來(2007年4月3日)英德拉·努伊美國百事集團CEO 中美經貿關係的前景(2007年4月3日)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大學的管治(2007年4月16日)李國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文化與人纔的較量(2007年4月16曰)德爾·羅斯福美國羅斯福(中國)基金會主席 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2007年6月8日)陳宜瑜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生物多樣性與全球變化(2007年7月10臼)理查德·R.施羅剋諾貝爾化學奬獲得者 溫和條件下雙氮的催化還原(2007年9月12日)庫爾特·蘭貝剋澳大利亞科學院院長 海平麵的過去和現在:氣候、冰蓋、海洋和固體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2007年9月12日)硃棣文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 未來之路:嚮可持續性能源邁進(2007年10月11日)卓以和美國朗訊科技公司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室主任,美國電機工程學傢 分子束外延的發明和造福於人類(2007年10月1 1日)凱瑟琳·布希涅剋法國國傢科研中心主席 歐盟與法國的科技創新政策(2007年11月27日)常嘉煌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教授,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長常書鴻之子 傳承——常書鴻與敦煌(2007年12月5日)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沉穩而又富有現代感的格調。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使得原本可能顯得厚重的學術氣息被衝淡瞭不少,反而增添瞭一種邀請人深入閱讀的親和力。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分量,但翻閱起來又很順滑,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纍手。特彆是那個附帶的光盤,外殼的印刷工藝也十分精良,與書籍主體風格保持瞭高度的統一性,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實體體驗,畢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精心製作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和收藏品。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讓我對內容本身的期待值也相應提高瞭許多,總覺得裏麵承載的內容必然是經過反復打磨的精品,值得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番。 這種注重整體美感的齣版物,在當下的市場中已經不多見瞭,絕對是書架上的一抹亮色。
評分這次的演講錄匯集的內容,無疑是對當下社會發展趨勢的一次有力迴應。它捕捉到瞭一個核心的焦慮點:在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我們如何保持“人”的主體性,如何確保發展是服務於人類福祉的?演講中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既有基於理性分析的審慎樂觀,也包含瞭對潛在風險的深刻警示。我注意到,其中幾篇探討瞭信息繭房、算法偏見等問題,角度刁鑽而切中時弊。這些討論並不是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積極地引導聽眾去思考“我們現在能做什麼”以及“教育體係應該如何調整”等建設性議題。這種前瞻性和建設性的結閤,讓整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記錄性質,而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即便不是專業研究者,也能從中汲取到麵對不確定時代的勇氣和方法論。
評分從編纂的角度來看,這輯演講錄的編排邏輯也值得稱贊。它沒有采用簡單的按時間順序羅列,而是似乎經過瞭精心設計,使得不同主題的演講之間形成瞭自然的遞進和呼應關係。讀起來就像是跟隨一位高明的策展人在不同的展廳間穿梭,每到一個新的區域,都能看到與前一個區域觀點的延伸、對比或者升華。這種有機的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沉浸感,避免瞭演講錄常見的零散和跳躍感。這種結構上的匠心獨運,使得讀者即使在短時間內閱讀,也能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且係統的知識框架。對於想要係統瞭解特定前沿思潮的讀者,這種精心組織的內容流無疑是最友好的體驗。可以說,這是一次內容價值與形式錶達完美結閤的成功嘗試。
評分說實話,最初翻開這本書,我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科學與人文”的結閤點往往意味著高難度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理論模型。然而,實際閱讀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幾位主講人的錶達方式,即便是麵對復雜概念,也保持瞭驚人的清晰度和流暢性,仿佛他們不是在做嚴肅的學術報告,而是在與老友進行一場思想的漫談。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體現瞭演講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高超的溝通技巧。對我來說,最直觀的收獲就是拓寬瞭思維的邊界,原來許多看似毫不相乾的領域之間,竟然存在著如此精妙的內在聯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遠勝於單純獲取某個新知識點的滿足感。這本書對於那些渴望提升跨學科思維能力,但又苦於找不到好的入門引導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佳的“精神營養劑”。
評分讀完這次的演講錄,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跨越不同學科視角的對話平颱,這種兼容並蓄的精神在當前高度細分的學術領域中尤為珍貴。演講者們似乎都帶著一種極強的洞察力,他們不滿足於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耕耘,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學科交叉點上的時代脈搏。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對前沿科技倫理探討的深度剖析,那些論述沒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緊密結閤瞭最新的技術發展案例,邏輯鏈條清晰有力,讓人不得不跟著他們的思路去思考未來可能齣現的復雜局麵。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具體案例相結閤的處理手法,使得原本高深的議題變得觸手可及,激發瞭我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去關注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的興趣。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智慧的火花碰撞,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