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教授有辦法--讀懂二孩心理》
內容簡介
2015年實施全麵二胎政策後,中國傢庭正在書寫一段人類史上“****,後無來者”的篇章:來自獨生子女時代的父母們,大規模開始構建二孩傢庭,在養育不止一個孩子這件事上真實演繹何為“摸著石頭過河”。
還好有布雷澤爾頓教授與斯帕羅教授為父母們“賦能”,使父母們看見自己的資源與力量,相信自己能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
部分作者從孩子與父母關係的視角談論二寶傢庭中的共性體驗,那些體驗從何而來,又將會産生哪些影響。
第二部分作者以二寶的年齡變化為軸綫,帶著父母們體驗大寶在二寶不同成長階段所麵臨的壓力,以及二寶在不同成長階段因為大寶的存在而體驗到的彆樣感受。
第三部分作者談論的是二寶傢庭中的常見挑戰及應對策略。父母們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可以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貝裏·布雷澤爾頓(在美國名氣超過西爾斯)
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專傢
哈佛大學兒科學榮譽教授
布朗大學兒科學與發展人類學教授
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美國國傢兒童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傢臨床嬰幼兒研究中心負責人
貝裏量錶——新生兒行為評估量錶(NBAS)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
2013年,為錶彰他在兒科學領域做齣的卓越貢獻,奧巴馬總統授予貝裏醫生“美國總統公民勛章”
他的代錶作《 Touch points》不僅是兒童發展領域的經典讀本,也是美國暢銷的育兒圖書之一,單本銷量均已超過100萬冊,並被翻譯成30種語言。
目錄
章 二孩關係:競爭、衝突與溫情並存
某種程度上,二孩關係並不是父母能掌控的,但是父母是有選擇的。
在遊戲與競爭中互相學習 / 005
覺察自身童年陰影,纔能恰當應對二寶衝突 / 010
雖為同母生,氣質各不同 / 013
沒有誰是完全的弱者 / 015
在衝突中學習互相照顧 / 017
第二章 讀懂二孩心理,隻要抓住發展關鍵點
二寶的到來讓每件事情都會變得不同,我們一起來麵對。
産前 / 022
媽媽懷孕的消息要時間告訴大寶 / 024
如何嚮大寶解釋媽媽肚子裏麵發生瞭什麼 / 027
媽媽懷孕時,學步期的大寶會有何反應 / 028
分娩前後,如何與大寶相處 / 030
二寶可以用大寶的嬰兒床嗎 / 032
新生兒 / 033
如何應對大寶初見二寶時“過山車”般的情緒反應 / 034
媽媽與二寶“墜入愛河”,大寶會有哪些反應 / 035
從醫院迴傢後,媽媽如何幫大寶更快適應 / 036
1個月 / 039
大寶大發雷霆、二寶哭鬧要奶 / 040
大寶前一刻還悉心“照顧”二寶,下一刻就可能爆發 / 044
鼓勵大寶“像個大孩子”時,彆忘瞭他也是小寶寶 / 045
布教授特彆提醒 / 047
6個月 / 048
二寶開始四處移動,戰爭即將打響 / 048
找時間跟大寶獨處顯得格外重要 / 052
9個月 / 053
二寶爬來爬去搞破壞,如何平復老大的憤怒與攻擊 / 053
比起模仿大人,二寶跟大寶學習有獨特的優勢 / 055
12個月 / 057
麵對大寶的阻撓,二寶也能快速成長 / 057
父母要介入孩子們的較量嗎 / 058
18個月 / 060
“身體差異探秘期”到瞭,如何跟大寶談論性彆差異 / 060
大寶二寶可以分享同一間臥室嗎 / 062
二寶能力漸強,競爭升級,衝突不斷,如何平息“戰亂” / 063
2~3歲 / 066
他們成瞭彼此真正的玩伴兒,有瞭共同的“秘密語言” / 066
被二寶追隨的美妙感覺瞬間就變成內疚和傷感 / 067
他們都想拉攏父母 / 068
讓大寶二寶在衝突中各負其責 / 070
如何“將一碗水端平” / 071
二寶在某一方麵“後來者居上” / 072
她因崇拜哥哥而模仿,又因模仿不成而憤怒沮喪 / 074
是時候給大寶一個自己的空間瞭 / 075
除瞭“平息戰亂”或“站隊”,還有其他選擇嗎 / 078
3~4歲 / 079
幫助大寶二寶成為不同的人但依然親密 / 079
第三章 二孩關係中的常見挑戰
在一次次競爭與衝突中,我們學會瞭分享與關照。
齣生間隔 / 085
當大寶二寶間隔1歲時 / 085
當大寶二寶間隔2歲時 / 086
當大寶二寶間隔4~5歲時 / 087
當大寶已經進入青春期時 / 087
齣生排行 / 088
幫助大寶處理“超負荷”的責任與期待 / 089
幫助“排行中間”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 092
幫助“被寵壞”的小孩子 / 097
體弱多病 / 099
體弱多病的二寶占據“關注集點”,大寶會如何自處 / 099
健康孩子會齣現憤怒與內疚“雜糅”的情緒 / 102
互相比較 / 104
“榜樣”成為妒忌的目標,“被冷落的”感到沮喪 / 104
父母如何跟孩子談論缺點 / 106
麵對孩子告狀隻共情不站隊 / 107
“避免比較”不等於“不能談論差異” / 108
學校裏的競爭 / 109
老師說“希望你像哥哥一樣優秀” / 110
大寶二寶因為成績而互相炫耀,父母需要介入嗎 / 112
創造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成功 / 113
學校競爭對孩子造成較大壓力時,如何應對 / 113
批評與錶揚 / 115
對誰的錶揚和批評都不能“過火” / 115
讓他們學會“自我批評”與“自我錶揚”更加重要 / 117
搞不清“罪魁”時,如何批評 / 118
替罪羔羊 / 119
為什麼他會成為替罪羔羊 / 119
幫助替罪羔羊“翻盤” / 121
管教中的公平 / 123
公平的管教不等於管教方式相同 / 123
他倆一塊搗蛋,卻讓二寶“背黑鍋” / 124
如何實現公平且閤適的管教 / 126
偏愛其中一個 / 127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沒被選中的“嫉妒沮喪” / 127
肢體衝突 / 130
當二寶還不足以保護自己時 / 130
當孩子們都能保護自己時 / 131
父母確有必要介入時 / 133
齣現哪些信號時,父母要格外重視 / 134
當手足之間的憤怒和衝突升級時 / 136
性彆差異 / 137
避免性彆刻闆印象,尊重孩子們的差異 / 137
天纔兒童 / 139
天纔兒童會有怎樣的體驗 / 139
天纔兒童的兄弟姐妹會有怎樣的體驗 / 141
天纔兒童格外需要管教 / 142
禮物 / 143
大寶生日時,要給二寶也準備禮物嗎 / 143
如何避免因為節日禮物産生的妒忌和不滿 / 145
多子女傢庭 / 146
多子女傢庭中的孩子會有哪些特質 / 146
他倆格外偏愛彼此,這是怎樣的關係 / 148
如何平息多子女傢庭的手足之爭 / 149
媽媽流産 / 151
媽媽流産的消息同樣是不能隱瞞的 / 151
如何告訴孩子媽媽流産這件事 / 153
獨生子女 / 154
獨生子女麵臨哪些挑戰 / 154
與性有關的探索 / 157
有關性,在何時告訴他們何種信息 / 157
齣現什麼情況時父母需要特彆留心瞭 / 159
共享房間與空間 / 161
私密空間與獨處時間對孩子同樣重要 / 161
共享房間的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與親密 / 162
共享房間的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與親密,還不錯吧? / 162
傢有特殊兒童 / 163
重組傢庭 / 167
“新媽媽”會麵對哪些挑戰 / 167
“新爸爸”會麵對哪些挑戰 / 168
雙方重組傢庭交往時會麵臨哪些挑戰 / 168
孩子將新傢庭與原來的傢庭作比較時,要乾涉嗎 / 170
如何培養親生和非親生子女間的親密感 / 171
領養 / 174
對親生和領養孩子有不同的情感很正常 / 175
如何讓孩子們準備好接受領養 / 177
孩子對於領養會産生哪些恐懼 / 177
在領養前,怎樣跟親生孩子溝通 / 178
幫助親生孩子理解領養孩子的脆弱 / 179
親生孩子與領養孩子發生衝突時 / 180
跨種族或跨文化領養 / 182
雙胞胎與多胞胎 / 184
他們角色完美互補,如拼圖般契閤 / 184
他們輪流引領,帶領彼此實現“跨越式”學習 / 184
他們之間擁有特殊的親密感 / 187
分離的時候到瞭嗎 / 187
競爭與分離如約而至,如何維護他們之間的關係 / 189
緻謝 / 190
《
布教授有辦法--應對孩子的憤怒與攻擊》
內容簡介
我們的文化崇尚溫儉恭謙讓,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去直麵孩子內心的憤怒與攻擊性對大多數父母而言就像打著手電筒探尋人性中的“黑暗麵”,實在不忍,也不願。
布雷澤爾頓教授與斯帕羅教授帶給您不一樣的視角:教給孩子學會理解並適當錶達憤怒與攻擊性是高情商培養的必經之路。
部分作者從兒童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雙重視角描繪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齣現充滿憤怒與攻擊性的錶達時,這會令他們自己和父母及其他照料者有怎樣的體驗,以及處理這些狀況的大原則;
第二部分作者以嬰幼兒的年齡為軸,依次談論瞭不同階段的孩子是如何發展齣各式各樣的憤怒與攻擊性的;
第三部分圍繞孩子的憤怒與攻擊性話題,作者逐一討論瞭*為常見的養育挑戰及其具體應對方案。
作者簡介
貝裏·布雷澤爾頓(在美國名氣超過西爾斯)
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領域專傢
哈佛大學兒科學榮譽教授
布朗大學兒科學與發展人類學教授
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美國國傢兒童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傢臨床嬰幼兒研究中心負責人
貝裏量錶——新生兒行為評估量錶(NBAS)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
2013年,為錶彰他在兒科學領域做齣的卓越貢獻,奧巴馬總統授予貝裏醫生“美國總統公民勛章”
他的代錶作《 Touch points》不僅是兒童發展領域的經典讀本,也是美國暢銷的育兒圖書之一,單本銷量均已超過100萬冊,並被翻譯成30種語言。
目錄
章 情緒不分好壞,都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他次憤怒,就是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宣告:我要獨立!
次發怒他剛滿3個月 / 004
攻擊意味著他有“自我主張”瞭 / 007
識彆憤怒是情緒培養步 / 007
氣質類型不同,情緒錶達方式不同 / 010
跳齣自身童年陰影纔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 011
文化不同,憤怒錶達也不同 / 012
退步正是進步的契機 / 013
不要排斥憤怒與攻擊,而要成為它們的主人 / 014
第二章 掌握發展關鍵點,變攻擊為成長契機
你常因孩子的種種挑戰怒火中燒,但孩子處理憤怒情緒的方式不正是跟你學習的嗎!
新生兒——哭是主要的溝通語言 / 020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 020
清醒與睡眠、互動與休息,她切換自如 / 022
3周——黃昏時刻難熬 / 024
腸絞痛將新手父母推嚮崩潰邊緣 / 025
8~12周——會哭,會笑,會咿呀 / 027
學會錶達多種情緒 / 028
4~5個月——開始體驗互動的樂趣 / 029
開始學習“自娛自樂” / 029
學會明確錶達抗議 / 030
很少錶達抗議時父母需警惕 / 030
全傢都圍著她轉,會寵壞她嗎 / 033
父母感覺被“控製”,而孩子感到滿足 / 034
8個月——在試探中學習界限 / 035
試圖探索“禁地”時,父母的“叫停”讓她心安 / 035
她指來指去錶達自己的主張 / 036
通過扔東西試探“界限” / 037
12個月——行走的焦慮與滿足 / 038
“牽著父母鼻子走” / 038
咬人、抓頭發是新的“溝通方式” / 039
學走路時而讓她樂此不疲,時而崩潰尖叫 / 040
“玩消失”就為看看父母會不會來找她 / 044
開始理解分離 / 044
是時候讓孩子知道“不能事事如願”瞭 / 046
16~18個月——衝動無處不在 / 047
“脫繮的野馬”學習控製衝動 / 047
為何會大發雷霆 / 049
如何避免咬人或打人成為習慣 / 052
2~3歲——自我主張沒商量 / 054
堅持主張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 054
想要孩子獨立,如廁訓練很關鍵 / 055
她用大發雷霆控製父母 / 057
頻繁憤怒、打人怎麼辦 / 059
4歲——初嘗“內疚感” / 061
開始模仿父母中的一方 / 062
開始懂得“內疚” / 063
能識彆和處理自己的情緒瞭 / 064
如何幫她心甘情願地分享 / 064
做噩夢如何安撫 / 065
給孩子示範如何處理情緒吧 / 069
與同伴“大打齣手”,馬上製止後還需怎麼做 / 070
齣現攻擊行為時 / 071
5~6歲——“花招兒”不斷 / 075
更隱蔽的攻擊——撒謊、拖延 / 075
拖延癥怎麼破 / 076
孩子不斷乞求怎麼辦 / 077
生悶氣 / 079
在父母之間“拉幫結派” / 080
直接發泄情緒也是不錯的選擇 / 082
試圖離傢齣走時 / 084
取笑彆的孩子時 / 085
開始“打小報告”瞭 / 087
她有瞭初步的“道德”意識 / 088
齣現這些狀況時傢長需警惕 / 088
第三章 在生活中幫助孩子掌控憤怒與攻擊
憤怒與攻擊齣現的地方正是孩子成長開始的地方。
憤怒 / 093
孩子憤怒的原因 / 093
憤怒如果沒有得到恰當處理 / 099
幫助孩子平息憤怒 / 100
引導孩子把憤怒“說齣來” / 108
憤怒無需預防,隻需避免“破壞性”的錶達 / 110
孩子在場時父母的憤怒如何處理 / 111
咬人 / 112
“咬人者”“被咬者”父母都不大好過 / 112
咬人有時隻是一種“溝通方式” / 114
咬人這種“溝通方式”應該被容忍嗎 / 115
咬人事件處理六步法 / 115
霸淩與嘲弄 / 120
當孩子嘲弄彆人時 / 122
需要父母介入的情況 / 124
如何幫助被霸淩或被嘲弄的孩子 / 125
如何幫助霸淩者和嘲弄者 / 128
打人、踢人和抓人 / 129
孩子剛會爬就“突襲”瞭媽媽的臉 / 129
入園伊始是攻擊行為高發期 / 131
處理打人、踢人和抓人的“七步法” / 132
跳齣自身童年陰影纔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 135
自我防衛 / 137
平和而自信地傳遞齣“我不好惹”的信息 / 137
體育運動與攻擊性 / 139
體育能力對男孩尤其重要 / 140
理解比賽規則與輸贏的意義 / 142
當孩子輸掉比賽時 / 143
團隊精神如何養成 / 146
比賽中的“小動作”如何應對 / 148
大發雷霆與自我控製 / 151
“爆發”為何總在尷尬的場閤和時間 / 151
識彆憤怒導火索或許能避免下一次“風暴來臨” / 152
給予孩子理解與安撫比控製更有效 / 153
大發雷霆的防與治 / 156
哪些是更嚴重的情況 / 163
電視與攻擊性 / 165
如何限製看電視的時間 / 167
如何選擇電視節目 / 169
嘗試跟孩子一起看電視 / 169
電子遊戲中的暴力 / 172
人人皆知暴力電遊之害,可“禁果更甜” / 173
音樂中的暴力 / 175
發現孩子哼唱有暴力內容的音樂 / 175
玩具槍及其他 / 177
孩子喜歡玩具槍意味著攻擊性強嗎 / 177
目睹攻擊 / 179
當父母之間的衝突無法避免時 / 180
戰爭或恐怖襲擊的新聞被孩子知道後 / 183
緻謝 / 190
《親子溝通的藝術:化解衝突,建立深度聯結》 內容梗概: 本書聚焦於現代傢庭中普遍存在的親子溝通難題,深入剖析孩子行為背後真實的心理需求,並提供一套切實可行、易於掌握的溝通技巧,旨在幫助傢長建立與孩子之間和諧、信任、充滿愛的關係。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育兒原則,而是從心理學和溝通學的角度齣發,引領傢長重新認識孩子,理解他們的世界,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導和陪伴孩子成長。 第一部分:看見孩子內心的聲音——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本部分將帶領傢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揭示那些看似“不聽話”、“叛逆”或“令人頭疼”行為的深層原因。我們強調,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一種溝通方式,是他們錶達需求、情緒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兒童發展的裏程碑與心理需求: 嬰兒期(0-1歲): 安全感、依戀關係的重要性。探討哭鬧、不安背後的需求,如何迴應嬰兒的信號,建立安全依戀。 幼兒期(1-3歲): 自主性萌芽、探索欲的爆發。理解“不”的意義,如何應對發脾氣、固執,鼓勵孩子獨立探索,而非過度壓製。 學齡前期(3-6歲): 想象力飛躍、社會性發展。分析撒謊、搶奪、欺淩等行為,如何在玩耍中培養閤作精神、同理心,引導情緒管理。 學齡期(6-12歲): 規則意識建立、邏輯思維發展。理解競爭、嫉妒、挫敗感,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學業壓力。 青春期(12-18歲): 自我認同構建、獨立傾嚮增強。探討叛逆、衝動、社交挑戰,如何保持溝通的開放性,支持孩子探索自我,度過生理和心理的劇烈變化期。 情緒的密碼:識彆與解讀孩子的情緒信號: 核心情緒的識彆: 憤怒、恐懼、悲傷、喜悅、嫉妒、羞恥等。通過豐富的案例,教傢長識彆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錶現。 情緒的觸發點: 哪些因素容易引發孩子的情緒波動?(如飢餓、疲憊、不被理解、規則衝突、期待落空等)。 情緒的錶達方式: 孩子會通過哭鬧、尖叫、沉默、攻擊性行為等多種方式錶達情緒。理解這些非語言信號至關重要。 共情的力量: 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們的情緒,並用語言錶達齣來,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納。 依戀模式與行為風格: 安全型依戀: 孩子信任父母,能夠自信探索,並願意尋求支持。 焦慮型依戀: 孩子過度依賴,害怕分離,容易錶現齣不安和粘人。 迴避型依戀: 孩子壓抑需求,錶現得獨立,但可能內心孤獨。 混亂型依戀: 孩子行為模式不穩定,可能錶現齣矛盾和攻擊性。 理解不同依戀模式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和與他人的互動,並學習如何修復或鞏固健康的依戀關係。 第二部分:溝通的橋梁——建立有效親子對話的藝術 本部分將提供一套係統的親子溝通方法論,幫助傢長剋服溝通障礙,以尊重、理解和愛為基礎,與孩子建立深度的聯結。 傾聽的藝術:聽見孩子的真實心聲: 積極傾聽: 不打斷、不評判、不急於給建議。專注、眼神交流、點頭、適時迴應,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傾聽的層次: 聽見話語、聽見情緒、聽見需求、聽見潛藏的意圖。 避免的傾聽陷阱: 假設、過濾、預設答案、轉移話題。 復述與澄清: 用自己的話重復孩子的意思,確認理解是否準確,避免誤會。 錶達的智慧:清晰、真誠、有力量的溝通: “我”的錶達方式: 避免指責性的“你”開頭的句子,用“我感覺…”、“我看到…”來錶達自己的感受和觀察,減少孩子的防禦心理。 具體化與客觀化: 描述具體事件和行為,而非泛泛而談的評價。例如,“我看到你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比“你真是一個糟糕的孩子”更有建設性。 傳遞明確的期望: 清晰地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僅僅否定他們正在做的。 肯定與鼓勵: 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用真誠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非暴力溝通的實踐: 觀察: 如實陳述自己看到或聽到的事實,不帶評判。 感受: 錶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指責。 需要: 說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讓對方理解。 請求: 提齣具體、可行、積極正麵的請求,而非命令。 案例分析: 如何將非暴力溝通應用於日常的親子互動中,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協商規則等。 處理衝突的策略:將危機轉化為機遇: 冷靜下來: 在情緒激動時,先暫停對話,給雙方冷靜的空間。 聚焦問題本身: 避免翻舊賬或人身攻擊,專注於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尋找共同點: 即使意見不閤,也努力尋找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協商與妥協: 鼓勵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他們理解協商的意義。 道歉與原諒: 適時錶達歉意,並學會原諒,修復關係。 高質量陪伴的意義: 專注的陪伴: 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 共同的活動: 閱讀、遊戲、戶外運動、一起做傢務等,通過共同經曆加深情感聯結。 有意義的對話: 在放鬆的氛圍中,鼓勵孩子分享他們的想法、感受和經曆。 傾聽他們的“無聲語言”: 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錶情和行為,理解他們未說齣口的含義。 第三部分:情緒管理的智慧——引導孩子理性麵對挫摺與憤怒 本部分將聚焦於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特彆是如何應對憤怒、攻擊性行為等挑戰,並幫助傢長自身掌握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 認識憤怒:孩子的憤怒是情緒的呐喊: 憤怒的原因: 挫敗感、被剝奪感、不被理解、受到不公平待遇、過度壓力、生理不適等。 憤怒的錶現: 哭鬧、尖叫、摔東西、咬人、踢人、言語攻擊等。 區分健康的憤怒與不健康的錶達: 憤怒本身是正常的情緒,但錶達方式是否健康至關重要。 應對孩子憤怒的策略: 保持冷靜: 傢長的冷靜是處理孩子憤怒的關鍵,避免被孩子的情緒裹挾。 安全第一: 確保孩子和周圍人的安全,必要時物理隔離。 識彆與命名情緒: 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正在經曆的是憤怒。例如,“我看到你很生氣。” 提供“安全空間”: 讓孩子有一個可以冷靜下來的地方,例如一個舒適的角落。 教導情緒調節技巧: 深呼吸: 示範並引導孩子進行腹式深呼吸。 數數: 從1數到10或20,分散注意力。 身體放鬆: 肌肉收緊再放鬆練習。 轉移注意力: 引導孩子做一些讓他們平靜或快樂的事情。 語言錶達: 教導孩子用語言錶達憤怒,而不是用行為。 解決問題: 在孩子情緒稍緩後,與孩子一起探討引發憤怒的原因,並嘗試解決問題。 設置界限: 明確告知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例如打人、罵人,並堅持執行後果。 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理解攻擊的根源: 模仿、挫敗、尋求關注、缺乏同理心、情緒失調等。 immediate intervention(立即乾預): 阻止攻擊行為,保護受害者。 事後教育: 清晰告知錯誤: “你打弟弟是不對的,會讓他感到很疼。” 解釋後果: 讓孩子理解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道歉與彌補: 教導孩子嚮被傷害者道歉,並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彌補性的行為(如幫助對方)。 同理心訓練: 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建立規則與常識: 明確傢庭關於尊重、安全和友善的規則。 積極行為的強化: 及時肯定孩子錶現齣的閤作、友善和剋製行為。 傢長的情緒管理:做孩子情緒的榜樣: 自我覺察: 瞭解自己的情緒觸發點和應對方式。 自我調節: 學習並實踐放鬆技巧、積極思考、尋求支持。 避免情緒爆發: 認識到傢長的情緒爆發會對孩子産生負麵影響,並努力控製。 坦誠溝通: 在適當的時候,嚮孩子坦誠自己的情緒,並說明如何處理。 本書的特點: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融閤瞭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溝通學等前沿理論,並提供瞭大量實操性強的技巧和案例。 以孩子為中心: 強調理解孩子的視角和需求,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 積極引導,而非簡單管教: 側重於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強製執行。 案例豐富,貼近生活: 包含各種真實傢庭場景下的溝通難題和解決方案,讓傢長感到 relatable(有共鳴)。 係統性強,循序漸進: 從理解孩子到掌握溝通技巧,再到處理情緒衝突,層層遞進,幫助傢長構建完整的育兒理念。 強調傢長自身的成長: 認識到傢長的自我成長對孩子的影響,引導傢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本書,您將學會: 更深刻地理解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識彆並有效迴應孩子的情緒信號。 建立開放、真誠、尊重的親子溝通模式。 運用非暴力溝通技巧化解傢庭矛盾。 掌握處理孩子憤怒和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方法。 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管理能力。 提升自身的育兒智慧和傢庭幸福感。 本書將成為您陪伴孩子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南,幫助您與孩子共同建立一個充滿理解、尊重和愛的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