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餐桌上的意大利:土地、美食與人情的一瞬相遇
定價:48.00元
作者: 楊馥如
齣版社:江蘇鳳凰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59402011
字數:120000
頁碼:2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位意大利媳婦、中國女孩的十年美味探索!
n嫁入靴子國,楊馥如跟著主婦婆婆學做老派“媽媽菜”,學會跟著節令吃飯、買菜,也愛上瞭到舊市場買菜和鑽研菜式的生活……
n十年中,她帶著滿頭問號,熱切投入意大利地方菜、不同傢族食譜的研究;離開餐桌,走訪食材的産地源頭,遊曆間,一並品味食物裏的各色乾坤。
n她真切地發現,每道料理、每種食材,都是美麗的翻譯:
n食物生産者對風土的詮釋,讓食材傳達著特定時空的種種;做菜的人把愛與熱情當做調料,菜肴裏有著人生經驗和講不完的故事。楊馥如不隻談美食,也用文化觀點有厚度地談及飲食文化。美食的學問,其實不是“吃好的”與“找好吃的”,而是對“好好吃飯”的執著和用心。
n目錄
作者介紹
楊馥如
n中國颱灣輔仁大學德文係、英文係雙學士,英國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意大利特倫多大學大腦與神經科學博士。
n她曾經是一名小學老師,現在是大學教授,意大利媳婦。因為名字裏有大大小小的口,楊馥如的工作總是跟“講話”和“吃”有關。她在雜誌專欄撰寫美食、旅遊、有機農業等方麵的文章,同時也在中國教意大利料理、在意大利教烹飪中國菜,還曾帶團走訪意大利經典食材生産者,吃遍大街小巷。
n文摘
關於美食,
n那些意大利人教我的事
n分享兩個經驗。 每逢春夏間,我會迴中國颱灣的輔仁大學開課,從文化角度探
n討意大利美食。麵對這樣一堂“美食課”,前來的同學或是身邊親 友會問:這門課的內容是什麼?整學期教做菜?講有名的餐廳或是 到意大利旅行時該吃的美食?我搖頭。
n這些年迴中國颱灣,朋友們總會要求我做意大利菜分享。有次 大傢想學海鮮燉飯。一進廚房,問朋友這蝦打哪兒來的,心裏想著 太平洋或沿海養殖場之類的答案,朋友卻說:“超市。”沒有不對, 卻很直接反映齣我們對食物源頭的疏離。
n跨領域的美食學:
n吃下肚子的東西,你真的認識嗎?
n意大利人對“吃”認真、對“農業”看重,打從心底開始,也實踐於生活: 他們重視擺盤與調味,但更認真地跳脫齣網絡評比的迷思;意大利人習 慣吃傢附近生産的東西,很少擠在店裏排隊,他們與食物生産者是好朋友, 花很多心思捍衛傳統、照顧土地。
n在意大利,食農緊緊相連,生産者不是代號編碼,而是我們認識的人, 他們對自己生産的食物自信而驕傲;在意大利,“美食學”是一門跨領 域的科學,貫通廚藝、農業、曆史、醫學、人類學與經濟學;“美食學” 也是“胃”的管理法則,是肉上頂著一片田的智慧。
n中國擁有的農耕技術與滋味豐美的農産品,大傢生活裏也總是 繞著美食打轉。但一波波危害健康和重挫中國食品聲望的食物安全問題, 怎麼會發生在一個如此“重吃”的國傢?
n生活裏這麼多時間與話題都圍著食物打轉,但我們對吃的重點到底 擺在哪裏:CP 值、排隊名店、媒體報道、名人代言?大量信息、華麗形 容詞如氣泡翻滾,卻掩蓋瞭許多關鍵問題: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吃進肚子 的是什麼東西、品質如何,源頭是否單純?新不新鮮,有沒有添加有害
n化學物質,製作過程衛不衛生?如何被包裝、運輸?價格反映齣食材、 廣告費用、運送成本還是製作流程?預煮或加工過程中有沒有讓營養流 失,甚至危害健康?
n我們的食物,起點不是超市、廚房、加工廠。它們經過一段或長或 短的旅行,流轉於不同人之手;它們源自田野、大海、草原、河流,甚 至來自我們從未想象過的地方,後來到你我的盤子裏。
n吃下肚子的東西,你真的認識嗎?
n是的,我們都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受害者,但有沒有想過,買車買電 腦前,我們會精心調研,但買食物之前呢?我們花在瞭解食物上的時間 到底有多少?就算真的花瞭心思,是不是僅專注在價錢比較、網絡食記, 而不是去認識食物生産者,探索製作過程的來龍去脈?
n難怪,此刻我們都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受害者。
n美食,“價格”與“價值”之間
n美食是什麼?怎麼定義?
n我曾在 facebook 社群進行調查,得到許多有趣的答案:海外遊子心 裏的美食是“迴國後個想吃的”,甚至牽動童年迴憶與懷鄉心情; 不少迴答提及美食並非以“價格”衡量:跟心愛的人共享,吃的過程記 錄生命珍貴片刻,並不見得要特彆精緻,或來自聲名大噪的餐廳;餐飲 界的朋友強調,美食是用心製作、食材新鮮,且傳遞真實滋味。
nGastronomy(美食學)來自希臘文,字根 gastro 是希臘文的“胃”; 字尾 nomos 則是“管理、法則”。所謂的美食學,就是要符閤“胃的管 理法則”。把胃管好不見得要山珍海味、星星加持:依時令吃飯、選擇 新鮮健康的食材、使用適當的調理方式,其實更為重要。
n巧的是,歐洲的“美食學”與中文的“胃”,概念不謀而閤。甲骨文中“胃” 字以米袋為形,《說文解字注》中寫著“胃為榖府”;《史記·天官書》 則說“以胃為天倉”;現代的“胃”字,肉上頂著一片田,一切直指食 物之美在於天地與人類自身的和諧共處。
n意大利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彼得裏尼(Carlo Petrini)為美食做瞭 很好的注解:“美食非關貪飲暴食。從原料、生産流程、商業活動,一 直到我們的味覺與消化……美食是跨領域的,貫通廚藝、農業、人類學 與經濟學、曆史甚至醫學……”
n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課會從涵蓋天地人的文化角度探討意大利飲食, 希望能用共通經驗來審視中國:與土地和食物源頭疏離、不懂得農夫及 生産者的“價值”,不但所食難安,美食亦無法成氣候。
n買賣認臉,産地與餐桌間的溝通
n在中國颱北,外食十分方便;在意大利生活,跟著婆婆學做菜、上 市集采買,發現廚房與市集裏有挖不完的寶藏,更有代代傳承的智慧。 這幾年在廚藝課程中帶著學員親手做意大利麵,從揉麵擀麵開始;佐麵 的肉醬、番茄醬也自己做,統統從原料開始動手。
n過程中,大傢慢慢體會到每樣東西的製成,是要花時間的—自製 的番茄醬絕不會紅得鮮艷,也沒有人工甜味劑,但西紅柿、大蒜、羅勒來做番茄醬該有的香氣滋味,一樣也沒少;用麵粉和雞蛋兩種原料做成的手工麵條, 製作費時費工,保質期短短兩天,那外麵買的麵條怎麼可以如此便宜、 保質期長到天邊?
n親身參與食物製作,纔會瞭解從食材到成品的每個環節,真正認識 原味、知悉成本、懂得品質;辛苦做齣來的食物口口珍貴,我們開始捨 不得浪費,並學會質疑放不壞的食品裏到底加瞭什麼,不再吃顔色奇怪 和味道假假的東西;隻有在傢自己動手,纔能享受安心食物。
n意大利人特彆重視“吃認識的人做的東西”這迴事。他們喜歡開車 到牧場買牛奶,那裏自産自銷,生産流程透明,奶農會告訴你近季節 改變,連帶影響牧草的生長,擠齣來的牛奶顔色也跟著不同。城裏多數 烘焙鋪子是“前店後廠”形式,客人在前麵店裏買,老媽媽、師傅們在後麵的工作坊忙碌穿梭,架上賣完直接進廚房取,新鮮溫熱直送。 沒有中央廚房與長途配送,食物裏程數極短,來源單純。從另一個角度來想,意大利人認臉做生意,價格不是考量:買賣重視人與人 之間的溝通,利字不在前頭,信任擺位。這些古老的食物交易方式, 在工業與資本主義社會被視為落後,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卻顯得 彌足珍貴。
n生活裏做改變,認識真實滋味
n美食主義在當今社會裏似乎有被精英化的趨勢,“吃好的”暗喻買 得起高級食材、花得起大把鈔票進高檔餐廳。十年的意大利生活,讓我 發現令人安心的好食物不昂貴,但是想要吃得安心、吃得好,生活 需要做些改變。
n改變一:上市場、動手做
n在一次對談中,慢食協會的彼得裏尼和法國名廚艾倫·迪卡斯(AlaiDucasse)不約而同地提到:想要吃得好,我們必須重新發現“上市場”與“動 手做”的樂趣,也要扭轉以“方便省錢”為先的思維,再一次思考食物係統。
n這幾年廚藝課程中,學員常告訴我,從完全不做菜到嘗試動手做, 跨齣這個坎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而且樂趣無窮。自己下廚不等於拒 絕上好館子。若能經常自己烹調,有助於判斷餐廳好壞,及分辨葫 蘆裏賣的是“吃好的”的精英思維,還是“吃得好”的良心事業。
n改變二:主動的消費方式
n同一個地方可以買到所有東西固然方便,但大型商場裏,生産者和 消費者的溝通被截斷,上架基於商業考量,不買得到順應時節的食物。 上世紀九十年始,“共組閤作社”在意大利各地萌芽:由消費者自 行發起,成員們嚴格挑選環境友善、堅持公平交易、提供安心好食的生 産者,並形成當地配送網絡;生産者也肩負教育責任,傳播基礎農業知識、 食物相關議題和時令作物的佳烹調方法。意大利每個城市都有農夫市 集,大傢喜歡直接從源頭(農夫或生産者)買,當季生産的蔬果趁鮮吃, 沒有多餘包裝與加工,源頭産地到消費者餐桌的路徑縮短,摒除中介與 長途運輸,不僅新鮮,更物美價廉。
n市集
n改變三:享受自己種植的樂趣
n大城市居民說這是唱高調,但用一方小陽颱種可入菜的香草,是好 的開始,也有隨手拈來的芳馨與安心。好友告訴我,自從在廚房窗颱上 種瞭羅勒、迷迭香,有綠意陪伴,做菜更享受,也纔知道食物真實的氣 味並沒有人工香料那般濃重。
n改變四:走入農場親身體驗
n意大利有許多 agriturismo,結閤 agri—(農作)與 turismo(觀光)。 異於一般的休閑型農場,來到這裏的大人小孩不會拿捆好的野草喂小動 物、看剪羊毛秀,而是真正進入山林、親近土地,謙卑地彎下腰去認識 每種作物,讓褲腳沾滿泥土。唯有親身接觸食物源頭,纔能瞭解播種發芽、 開花結果需要耐心等待,有做不有得,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也體會 到“靠天吃飯”這迴事,會反應在産量上,價格連帶受影響,於是買菜、 吃東西時懂得在“價格”和“價值”間三思而行。
n大傢常問我,是否到意大利纔開始做菜?的確是的。 意國的慢生活讓我有機會貼近土地,時時與農友互動,進而體會到
n美食的真諦:知其所食,惜其所值,隻要是“真食物”,田裏采來充滿 泥土味的馬鈴薯、傢裏手工製作的糕點,每一樣就都與米其林三星餐廳 裏的食物同等美味珍貴。
n序言
我之前對意大利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披薩、意麵這些耳熟能詳的食物上,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帶領我深入到意大利飲食文化的肌理之中,展現瞭當地人民如何將簡單的食材,通過代代相傳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烹飪齣令人驚艷的美味。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她沒有羅列枯燥的食譜,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意大利的地理環境、曆史變遷以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美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仿佛看到瞭意大利農民如何在陽光下辛勤勞作,如何將最新鮮的食材端上餐桌;也仿佛聽到瞭傢庭主婦們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她們用愛和耐心烹製著每一道菜肴,凝聚著傢人的溫情。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意大利美食的精髓,並非在於繁復的技巧或昂貴的食材,而在於對食材本身的尊重,對烹飪過程的熱愛,以及最重要的——與傢人朋友共享美食的喜悅。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靈感,對生活多一份熱愛和感悟。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真的踏上瞭那片充滿陽光的土地,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羅勒和番茄的香氣。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尋常的食材,經過她的筆觸,瞬間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她不僅僅是在介紹菜肴,更是在講述每一個菜肴背後所承載的故事,是關於土地的辛勤耕耘,是關於傢庭的溫馨傳承,是更是關於意大利人熱情、慷慨的生活態度。我尤其喜歡她對不同地區風土人情的描繪,從北部的精緻細膩,到南部的熱情奔放,每一種特色都被她捕捉得恰到好處,讓我對意大利的地域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那些關於食材的細節描寫,比如不同橄欖油的獨特風味,或是手工製作麵食的繁復工序,都讓我對食物的來源和製作過程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帶領我穿越意大利的山川湖海,感受那份源自土地深處的淳樸與美好。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是生活儀式感的體現。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每讀一頁都像是進行一次沉浸式的體驗。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意大利的風土人情和美食文化描繪得淋灕盡緻。她不僅僅是一位美食傢,更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和富有同情心的記錄者。她筆下的意大利,不僅僅是美食的天堂,更是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我能夠感受到她對當地人民的熱愛,以及對他們生活方式的欣賞。她描繪的那些餐桌上的瞬間,有歡聲笑語,有溫情脈脈,有對過往的迴憶,也有對未來的憧憬,這些都讓我對意大利這個國傢産生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我尤其喜歡她關於當地節日慶典中食物的描寫,那些充滿儀式感的食物,不僅滿足瞭口腹之欲,更承載瞭重要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寄托。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會瞭一些關於意大利美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這是一種難以用言語形容的觸動。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關於食物的知識。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藝術的指南,教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作者以一種極其真誠和熱情的方式,嚮我們展現瞭意大利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傢庭的重視,以及對美食的執著。她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畫麵:清晨市場裏新鮮蔬果的色彩,午後陽光下廚房裏飄齣的香氣,夜晚餐桌上傢人共享的溫暖。我仿佛能聽到餐具碰撞的聲音,能聞到陣陣誘人的香氣,更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份真摯的情感。她對於食材的挑選、烹飪方式的細緻描述,都讓我驚嘆於意大利人對食物的敬畏之心。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味,是來自於對土地的尊重,對自然的饋贈的感恩,以及對生活的熱情。它鼓勵我放慢腳步,去品味生活,去感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去發現身邊的美好。
評分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一種文化載體,一種情感連接。而這本書,恰恰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作者用她獨特的視角,將意大利的土地、美食與人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呈現齣一幅幅生動而溫暖的畫麵。她筆下的意大利,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真實寫照。我能感受到她對每一個食材的瞭解,對每一個烹飪方式的探索,以及對每一個故事的挖掘。她通過講述一個個關於食物的故事,傳遞齣意大利人民熱情、樂觀、熱愛生活的態度。我被那些關於傢族傳承的菜肴所感動,被那些關於鄰裏互助的餐食所溫暖。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烹飪,每一次的分享,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義。它讓我對意大利這個國度,以及這裏的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和嚮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