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 秋之卷 总第5卷)
定价:49.80元
作者:罗家祥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8013529
字数: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秋之卷 总第5卷)》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论文集,是近年来国学院同人的代表作,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汉,下迄近代,内容涉及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社会史等。
《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秋之卷 总第5卷)》立足于学术前沿,着眼于学术积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录
【专题研究】
唐人选唐文辑考
【论文】
兵学思想史研究中的“瓶颈”及其突破
汉代律令初探——以武帝时期戾太子事件为中心
杜佑军事思想初探
“防忠于未然”——北宋士大夫的政治战略观探微
宋徽宗时的道士和道官群
国学经典:明神宗经筵日讲课程考
孔子天命观述论
朱熹“《易》本卜筮之书”析论
慧琳添修之《妙法莲花经音义》脱字校正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东西碰撞下的家训与传统经典教育
——以周馥《负暄闲语》为中心
卢作孚对战后中国的建设主张
——以《论中国战后建设》一文为中心的考察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先师王瑞明教授
作者介绍
文摘
《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秋之卷 总第5卷)》:
先秦兵家常说,“计于庙堂”谓之“庙算”,并把制定出的战略决策称为“庙谋”、“大计”。这一思想在北宋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这是因为,当时的“庙算”思想不但拥有现实的政治基础,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且一批有着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的士大夫群体积极参与庙堂谋划,贯彻“防患于未然”的政治精神。如富弼所说:“朝廷有上策,庙堂有奇兵。”为了做好庙堂决策体制的顶层设计,除从历史研读中总结经验教训外,士大夫还参与朝廷的战争谋划,逐渐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战略决策体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士大夫重视构建以“庙算”为基础的朝廷中枢决策体制。由于兵家提倡从大局上谋划、战略上运筹,故谋划方案确定往往非一人所能完成。正因为这样,北宋士大夫在所谈兵事中采取群策群力的庙堂决议,即“集众思、广忠益”。这种庙堂决议方式伴随北宋政治体制的完善而随之变化。君臣共同决策的朝议在宋初并不普遍,而且受到严格的限制,直到雍熙北伐后,在中枢的战略决策中才被逐渐地采用。宋太宗听信侯莫陈利用、贺令图等人,独断专行地发动北伐战争。田锡以北伐失败为切入点,指出那些熟悉体制运转方式的、富于行政决断的人未进入战略决策圈中,并说:“陈谋画策,而宰臣(李)昉等不知。又去年招置义军,刺配军分,宰相(赵)普等亦不知。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宰相吕端也对枢密副使寇准抱怨道:“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各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伴随对外战争失利的频仍及“重文抑武”政策的大力推行,君臣们彼此感觉到共同制定“庙算”是当时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故宋太宗召集大臣商议边防问题,庙堂决策开始呈现初形。至道初,朝廷派遣洛苑使白守荣等率重兵护粮四十余万,遭遇党项军队袭击,致使宋军大败,仅白守荣等人逃回。于是,太宗召集宰相商议救援事宜,吕端建言发兵袭击李继迁的巢,却没有得到太宗支持。自望都之战失利后,真宗对大臣说:“军国之事,无巨细必与卿等议之,朕未尝专断,卿等各宜无隐,以副朕意也。”事后,真宗在便殿与大臣一起商讨自己创制阵图的军事机密,并说:“朕虽画此成谋,以授将帅,尚恐有所未便,卿等审观可否,更共商榷。”景德元年(1004),真宗与宰相毕士安、寇准等研究军情,且拟定亲征澶州的方案。为此,真宗“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还告诉近臣们“军旅之事,虽属枢密院,然中书总文武大政,号令所从出”,并要求他们“详阅边奏,共参利害,勿以事干枢密院而有所隐也”。
直到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多士大夫开始对以往的朝廷战争议事体制进行反思与构建。康定元年(1040)二月,丁度建议中书、枢密院应该适应日益变化的战争,“军旅重务,二府得通议之”。柳植也认为:“比来上对者所陈两事军机,皆送学士详定,多致传布,有害事机。望只委中书、枢密院详酌施行。”尹洙在数次谈论兵事中表示“请便殿召二府大臣议边事,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更有甚者提出,“今后军国大事不须秘密,请集百官廷议”。
……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入、严谨学术研究的读物,而这本《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 秋之卷 总第5卷)》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通常会选择性地阅读其中的章节,因为我对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特定领域的文化发展特别感兴趣。例如,在这一卷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几篇文章,作者们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并对其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与我之前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有着极大的补充和深化。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们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避免了主观臆断。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对于我理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 秋之卷 总第5卷)》时,它的“学术”标签让我有些许畏惧,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难以消化。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虽然是学术性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写作方式却充满了吸引力。作者们似乎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论述专业观点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背景和生动的实例,将复杂的概念讲解得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文章,作者不仅对诗词的字词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更挖掘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甚至联系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作者心境,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还有几篇关于哲学思想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以往觉得高不可攀的道家、儒家思想,在这位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先贤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他们的智慧,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世界,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最近有幸翻阅了这套《国学研究丛书》,特别是其中“华中国学”的“2015年秋之卷”。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所吸引,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智慧。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就透出了严谨与古典的气息,扉页上的字体选择,乃至内页的排版,都颇具匠心,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心生敬意。拿到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而非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翻开目录,看到各种细分的学术领域,例如古代文学、哲学思想、历史考据等等,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秋之卷”这个命名,更增添了一份人文情怀,让人联想到金秋时节,正是沉淀与收获的季节,或许这套书也蕴含着学者们在一年中辛勤耕耘的成果。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国学研究者,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思想中,蕴藏着解决当代社会诸多问题的钥匙。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读者。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的“意外之喜”。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看看而已”的心态来翻阅这本《国学研究丛书》的,毕竟“秋之卷”这样的称谓,加上“总第5卷”的数字,总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其中,有几篇关于近现代国学发展史的论述,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梳理了自晚清以来,国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挑战,以及学者们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活态的文化,它一直在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某位民国时期的学者,如何将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古代文献的考证中,这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打破了我对国学研究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古代文化的梳理,更在于它展现了国学研究的生命力与可能性,这对于我们这些热爱传统文化但又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评分这次阅读《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5年 秋之卷 总第5卷)》的经历,无疑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文化之旅。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于“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作为“华中国学”这个子系列的组成部分,它并没有将研究的范围局限于宏观的中国文化,而是聚焦于华中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其中,关于楚文化、荆楚文学的几篇论文,尤其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荆楚文化充满好奇,认为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独树一帜的地位。而本书的作者们,则从文献、考古、艺术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分析。他们不仅探讨了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更深入挖掘了其在诗歌、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独特贡献。这让我认识到,地域文化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中国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了地域文化,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广和研究华中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