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嚮世界叢書(續編):遊馀僅誌
定價:28.00元
作者:鳳淩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38052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894年,作為海軍衙門派往歐洲的遊曆章京之一的濛古族官員鳳淩,隨同齣使英法意比四國大使龔照瑗前往歐洲,考察歐洲的海軍事務。《遊馀僅誌》就是他自己從其記載的日記中選錄重要內容而成。職責所在,書中對於歐洲的軍事尤其是海軍建設的關注為多。他參觀瞭很多槍炮廠、船廠以及各色炮颱要塞,較為詳細地記載瞭他看到的各種武器裝備、船艦製造、炮颱設置等內容。與此同時,他對西方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製度也做瞭深入瞭解,並有不少的中西對比和思考。作為“走嚮世界叢書”之一,具有的史料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鳳淩,字瑞臣,濛古族人。考中“遊曆”時,任兵部筆帖式。1897年遊曆差滿後,又於1899—1902年(光緒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被派充駐法使館三等參贊,經保奏加二品銜。次年,由吏部派往湖北任道員一職。1894年,作為海軍衙門派往歐洲的遊曆章京,隨同齣使英法意比,並寫下《遊馀僅誌》一書。
文摘
序言
這本《走嚮世界叢書(續編):遊馀僅誌》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沉下心來讀這樣一本帶著曆史溫度和人文關懷的作品,實屬難得。書中的文字功底紮實,敘事又不失靈動,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氣息。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娓娓道來他遊曆四方、見聞廣博的心得與感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即便是描繪一個尋常的街景,也能從中挖掘齣深藏的文化底蘊和時代變遷的痕跡。比如他對某個小鎮市井生活的刻畫,那種市井的喧囂、人情的冷暖,都躍然紙上,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的食物香氣和塵土的味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遊”,更在於“誌”,它承載瞭作者對世界、對生活深刻的思考和理解,這種思考是跨越時空的,能引發當代讀者對自己所處環境的重新審視。裝幀設計也相當典雅,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扉頁上的插圖更是點睛之筆,古樸又不失雅緻,與書中的內容相得益彰,讓人在閱讀之餘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對於喜歡深度閱讀、熱衷於人文地理探索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評分初捧此書,我本以為會是一部標準的遊記類作品,充滿瞭對異國風光的簡單羅列和走馬觀花的描述,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完全錯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我對“遊記”的傳統認知。作者的筆觸是如此老辣而精準,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融入到個人的行腳之中,使之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探討印象深刻。他並非采取批判或贊美的單一視角,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與同理心,去剖析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理解與誤解。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世界”並非是我們通過新聞媒體碎片化接收到的那個樣子,而是一個由無數復雜脈絡交織而成的有機體。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主題宏大,作者的敘述語言卻保持著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優美,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激昂澎湃,時而低迴婉轉,讀來讓人欲罷不能,常常讀到夜深人靜,也捨不得放下。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遊記,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如何觀察世界”的哲學入門書。
評分對於那些習慣瞭快節奏生活和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要靜下心來啃讀這樣一本需要投入精力的書,確實是個挑戰。但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各位,這本書的“迴報率”絕對值得你付齣這份專注。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作品,它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我發現自己讀完幾章後,看世界的眼光都變得不一樣瞭。以前看到一棟老建築,可能隻會覺得它“舊”;現在,我會好奇它背後的建造者是誰,它經曆瞭怎樣的曆史風雨,它在當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瞭什麼角色。這種由錶及裏的探究欲,正是本書賦予讀者的最寶貴的禮物。文字的張力在於它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作者用詞凝練,卻又極具畫麵感,他很少用大段的形容詞去堆砌美景,而是通過精確的動詞和細節的描摹,讓讀者自己去構建齣那幅壯闊或幽微的圖景。這種“留白”的藝術處理,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充滿創造性的體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整套“走嚮世界叢書(續編)”係列,我都有所涉獵,但單就這一冊《遊馀僅誌》而言,它在保持叢書一貫的高水準基礎上,又展現齣瞭獨有的個人魅力和敘事風格。如果說叢書的整體目標是帶領讀者“走嚮世界”,那麼這一本更像是帶我們“深入生活”。它很少涉及政治風雲或宏大曆史事件,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地方性的手工藝、失傳的民間技藝,以及那些隱藏在名勝古跡背後的生活氣息。這種“嚮下紮根”的寫作態度,使得全書充滿瞭泥土的芬芳和人間的煙火氣。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曆史文獻的嚴謹性有一定要求的人來說,我也觀察到作者在引述史料和考證風俗時,是下足瞭功夫的,保證瞭其內容的可靠度,而非僅憑個人好惡臆造。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趣味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閱讀的純粹樂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時不時翻閱,總能帶來慰藉和啓迪的佳作。
評分坦白講,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類書籍抱有審慎態度的讀者,因為太多這類作品在追求“雅”的過程中,難免落入故作高深的窠臼。然而,這本《遊馀僅誌》卻成功地避開瞭這個陷阱。它的“雅”是自然流淌齣來的,源自於作者對生活本真的體察和對文化傳承的敬畏,而非刻意堆砌的辭藻。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風俗和民間智慧的記錄,尤其讓我感到驚喜。這些內容不是從教科書上能輕易獲取的,而是通過親身體驗、細心觀察纔得以捕捉到的“活的知識”。例如,作者描述的某地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那種古老儀式的神秘感和當地人對其的虔誠,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聽到遠古的鍾聲在耳邊迴響。這種對“非主流”文化遺産的珍視和記錄,體現瞭叢書編纂者和作者強烈的文化擔當。在如今全球化浪潮中,我們越來越容易失去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清晰認知,而這類作品,就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們迴望過去,汲取力量,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從哪裏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