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嚮世界叢書(續編):瀋翊清東遊日記 周學熙東遊日記
定價:30.00元
作者: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58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瀋翊清、周學熙*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硃發建校注的《瀋翊清東遊日記周學熙東遊日記(精)/走嚮世界叢書》收錄瞭《瀋翊清東遊日記》和《周學熙東遊日記》。《瀋翊清東遊日記》記述瞭他對日本軍事教育的考察。作者一行學習瞭日本先進的戰略戰術及治軍手段;實地參觀瞭幾十所軍校和普通學校,為晚清創設武備學堂提供瞭參照。《周學熙東遊日記》記述瞭他曆時兩個月,參觀考察日本的工礦企業、金融財政部門以及幾十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堅定瞭變法維新改變中國的信念和畢生緻力於振興民族工業的決心。
內容提要
“走嚮世界叢書”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國齣使 、考察、遊曆西方各國的記錄,全都是親身經曆的見 聞,共收書65種。這和已齣版的“初編”35種一起構 成瞭早期中國人走嚮世界、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剖 析世界、接納世界艱難曆程的全景圖。瀋翊清、周學 熙*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硃發建校注的《瀋 翊清東遊日記周學熙東遊日記(精)/走嚮世界叢書》 為其中一冊。
目錄
叢書新序叢書原序叢書凡例敘論:考察東瀛的兩部遊曆日記(硃發建)瀋翊清東遊日記謝賭棋師賜劄孫詒讓敘戴鴻慈序瀋翊清東遊日記人名索引周學熙東遊日記傅增湘序周學熙東遊日記跋人名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近代史脈絡頗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那就是通過個體化的“行走”來理解宏大的時代變遷。它沒有宏大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瀋翊清和周學熙兩位先生的腳步,串聯起瞭當時中國知識階層對外交流的諸多側麵。日記體的形式,使得記錄顯得尤為真誠和即時,那些對新事物的好奇、對舊秩序的睏惑、以及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都得到瞭非常生動的展現。我特彆留意瞭他們對於教育製度、政治體製以及社會風俗的觀察和比較,這些對比不是生硬的標簽化,而是基於實際接觸後的細膩感受。特彆是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某個火車站的布局,某所學堂的課程設置,這些微小的觀察,最終拼湊齣瞭一個立體且鮮活的近代世界圖景。這本書讓人明白,曆史的進步往往是從無數次細微的“看”與“思”開始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太有年代感瞭,那種泛黃的書頁和厚重的紙質,拿在手裏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動蕩又充滿求知欲的年代。我首先被它的封麵吸引住瞭,那種樸素中帶著一絲莊重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有分量的曆史文獻。閱讀過程中,那種油墨的微弱氣味,配閤著文字的娓娓道來,構築瞭一個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於所見之地的風土人情、建築細節的描摹,絕非走馬觀花式的記錄,而是帶著強烈的觀察者視角和深切的民族關懷。尤其是在描述異域文化與本土傳統的碰撞時,那種思想的火花在字裏行間跳躍,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掙紮與探索精神而動容。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遊記,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一個尋求救國圖強之路的知識群體的心路曆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記錄日常瑣事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深沉的情感,沒有過多的渲染,卻字字珠璣,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是令人嘆服,簡直是一場語言的盛宴。行文流暢自然,卻又處處透露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文白夾雜的運用恰到好處,既保持瞭曆史的真實感,又避免瞭晦澀難懂的弊病。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些長句的結構和用詞的妙處,感覺就像在欣賞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作者對於環境的描寫,有著極強的畫麵感,仿佛能聞到彼時異國的空氣,聽到街頭巷尾的喧囂。更難得的是,他在記錄見聞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對於不瞭解的事物,會謙遜地提齣疑問,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在當下的快餐式閱讀中,顯得尤為珍貴。讀完一章,我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想要立刻去查閱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以求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語境。這種引導讀者主動學習的特性,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之一。
評分從排版和校對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尊重原貌,但也帶來瞭一些需要讀者適應的地方。畢竟是近百年前的文字,有些舊式用法和詞匯,初讀時確實需要放慢速度去理解其確切含義,但這反而成瞭一種與文本進行深度互動的過程。那種需要“解碼”的感覺,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研究者,去還原作者記錄時的語境。特彆是對於那些涉及專業術語或當時流行的政治經濟名詞的記錄,讀起來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小型的曆史考據。全書的裝幀雖然復古,但內文的印刷清晰度卻相當不錯,使得閱讀體驗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準。總的來說,這本書更適閤那些不滿足於泛泛瞭解曆史脈絡,而希望深入文本肌理,感受先人思想跳動的人群。它需要耐心,但它所迴饋給讀者的,遠超一趟簡單的旅程記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曆史記錄層麵,它在精神層麵上給予瞭我極大的觸動。兩位作者身處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懷揣著“救亡圖存”的宏大目標,卻選擇以“遊曆”作為探索路徑,這種選擇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務實而又不失浪漫的知識分子情懷。他們的文字中,充滿瞭對國傢命運的焦慮,但這種焦慮並未演變成空洞的口號,而是轉化為對具體問題的深入剖析和對先進經驗的謹慎藉鑒。我能感受到那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迫切心情,以及在學習與本土化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抉擇。對於我這樣一個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讀者來說,迴望先輩們在信息匱乏的條件下,如何靠著一支筆、一雙腳去構建自己的認知體係,是一種強烈的精神洗禮。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變革,源於對外部世界的誠懇接觸和對自身問題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