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嚮世界叢書(續編):使俄草
定價:48.00元
作者: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617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光緒二十年十月,王之春到京師祝賀慈禧太後六十壽辰,及三年俸滿奏請先期陛見,被派以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前往俄國唁賀沙皇亞曆山大三世逝世及尼古拉二世加冕。王之春*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鄢琨校注的《王之春使俄草(精)/走嚮世界叢書》八捲,就是記述他自光緒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使俄,曆經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印度、斯裏蘭卡、也門、沙特阿拉伯、埃及、意大利、法國、德國、俄國、英國,到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十七日迴國銷差,期間所見所聞。全書不但記錄瞭作者在俄的外交活動,還記述瞭他在造船廠、錢幣局、教堂、皇宮、博物館、水師學堂、炮廠、報館等地的遊覽和觀察,是作者對俄羅斯“山川、險要、政治、帑藏、兵力、物産、*、風俗”的詳細調查。
內容提要
“走嚮世界叢書”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國齣使 、考察、遊曆西方各國的記錄,全都是親身經曆的見 聞,共收書65種。這和已齣版的“初編”35種一起構 成瞭早期中國人走嚮世界、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剖 析世界、接納世界艱難曆程的全景圖。王之春*鍾叔 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鄢琨校注的《王之春使俄草 (精)/走嚮世界叢書》為其中一冊。
目錄
叢書新序叢書原序叢書凡例敘論:縱橫術與中體西用的典型(鄢琨)王之春使俄草使俄草序 凡例王之春使俄草附錄索引與簡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得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確實是花瞭心思的,那種老式的字體選擇和留白的處理,營造齣一種沉靜的閱讀氛圍,非常適閤需要靜下心來啃讀的嚴肅題材。不過,更讓我津津樂道的還是它對“知識分子精神流變”的捕捉。這本書似乎聚焦於一個群體,他們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擔,但又在接觸到全新思潮時,經曆瞭劇烈的內心震蕩。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如實地呈現瞭他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撕扯的睏境。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某個特定時期思想交鋒的描述,那種學術上的爭論和觀點上的碰撞,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不過於晦澀,也不流於膚淺。讀到某個章節,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撰寫時的那種嚴謹和審慎,仿佛每寫下一個字都要經過反復推敲,生怕辜負瞭曆史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齣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書,它迫使讀者去反思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
評分坦率地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一定耐心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一口氣讀完的通俗小說。它的節奏比較舒緩,更側重於對特定曆史情境的還原和細節的挖掘。我花瞭很長的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文化衝突的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覺的文化差異,比如禮儀、幽默感,甚至是時間觀念上的不同,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構建一個民族文化底色的關鍵。書中描述的那些早期外交場閤的尷尬和努力,讀起來讓人既感到辛酸,又忍不住為他們的勇氣而喝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展示瞭“學習”的艱辛,那種跨越文化鴻溝的努力是何等不易。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概念和製度,都是前輩們付齣瞭巨大心血和代價纔勉強引進和消化的。這本書就像一塊曆史的透鏡,將那些遙遠而模糊的輪廓,清晰而立體地呈現在眼前,讓人不得不對其背後的付齣心生敬意。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有點衝動的。當時在書店裏隨便翻瞭翻,封麵的設計就挺吸引我的,那種老派的字體和樸實的裝幀,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似乎有些遙遠的年代。我本來就對近現代史有點興趣,尤其對那些“走齣去”的中國人,他們是怎麼看世界的,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去麵對那些全然陌生的文化和製度,感到非常好奇。這本書的內容似乎觸及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憧憬,不是那種教科書裏闆上釘釘的結論,而是更多基於個人觀察和體驗的記錄。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描寫瞭早期留學生對西方工業文明的震撼,那種對比之強烈,仿佛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他們內心的那種“非我族類”的疏離感,以及對“富強”背後邏輯的急切探尋。這種細膩的心理刻畫,遠比單純羅列曆史事件要來得動人。讀著那些泛黃的文字,我仿佛能聽到百年前的鍾聲,悠遠而沉重,迴蕩在那個變革的十字路口。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想”的書,而是一本邀請你一同“去感受那個時代脈搏”的邀請函,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拿到這本新書後,我立刻被它那份獨特的“時代氣息”所吸引。我常常覺得,很多曆史著作在試圖描繪宏大敘事時,不經意間就犧牲瞭鮮活的個體聲音。然而,這本書似乎努力在做一個平衡者。它沒有過多地陷入那些政治鬥爭的泥潭,而是專注於記錄那些先驅者們在異國他鄉的日常生活細節——他們如何解決語言障礙,如何適應截然不同的社會規範,甚至是如何處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比如,書中對當時歐洲小城風貌的描摹,那份精緻和一絲不苟,跟當時國內的景象形成瞭巨大的反差,這種直觀的對比讓人深思。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似乎保留瞭大量的原始文獻片段或者書信往來,使得文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無可替代的真實感和溫度。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過去時空的對話,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我特彆喜歡那種透過文字縫隙窺見曆史深處的那種“啊,原來他們也曾這樣迷茫過”的共鳴感,這纔是曆史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它關乎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跨越時代壁壘的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而這本新書,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對“深度曆史觀察”的渴求。它沒有采用那種居高臨下的評論姿態,而是以一種近乎陪伴者的視角,跟隨那些先行者們一同上路。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不同文化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客觀,沒有簡單地將“西方”浪漫化,也沒有過度地批判“本土”的落後,而是著重描繪瞭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思想的激蕩與重塑。書中對某些具體事件的考證工作看起來非常紮實,各種引用的資料都顯得有根有據,這為全書的論述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對我而言,閱讀它就像是走進一個精心布置的曆史現場,那些久遠的對話、那些未竟的夢想,都在紙頁間緩緩蘇醒。它無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它提供的視角,遠比教科書上那種被高度凝練的曆史要豐富和真實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