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沈翊清东游日记 周学熙东游日记
定价:30.00元
作者: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58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沈翊清、周学熙*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朱发建校注的《沈翊清东游日记周学熙东游日记(精)/走向世界丛书》收录了《沈翊清东游日记》和《周学熙东游日记》。《沈翊清东游日记》记述了他对日本军事教育的考察。作者一行学习了日本先进的战略战术及治军手段;实地参观了几十所军校和普通学校,为晚清创设武备学堂提供了参照。《周学熙东游日记》记述了他历时两个月,参观考察日本的工矿企业、金融财政部门以及几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坚定了变法维新改变中国的信念和毕生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的决心。
内容提要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沈翊清、周学 熙*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朱发建校注的《沈 翊清东游日记周学熙东游日记(精)/走向世界丛书》 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考察东瀛的两部游历日记(朱发建)沈翊清东游日记谢赌棋师赐札孙诒让叙戴鸿慈序沈翊清东游日记人名索引周学熙东游日记傅增湘序周学熙东游日记跋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历史记录层面,它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我极大的触动。两位作者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怀揣着“救亡图存”的宏大目标,却选择以“游历”作为探索路径,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务实而又不失浪漫的知识分子情怀。他们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并未演变成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先进经验的谨慎借鉴。我能感受到那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迫切心情,以及在学习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抉择。对于我这样一个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来说,回望先辈们在信息匮乏的条件下,如何靠着一支笔、一双脚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洗礼。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变革,源于对外部世界的诚恳接触和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代史脉络颇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那就是通过个体化的“行走”来理解宏大的时代变迁。它没有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沈翊清和周学熙两位先生的脚步,串联起了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对外交流的诸多侧面。日记体的形式,使得记录显得尤为真诚和即时,那些对新事物的好奇、对旧秩序的困惑、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都得到了非常生动的展现。我特别留意了他们对于教育制度、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风俗的观察和比较,这些对比不是生硬的标签化,而是基于实际接触后的细腻感受。特别是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火车站的布局,某所学堂的课程设置,这些微小的观察,最终拼凑出了一个立体且鲜活的近代世界图景。这本书让人明白,历史的进步往往是从无数次细微的“看”与“思”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是令人叹服,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盛宴。行文流畅自然,却又处处透露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文白夹杂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感,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弊病。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长句的结构和用词的妙处,感觉就像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有着极强的画面感,仿佛能闻到彼时异国的空气,听到街头巷尾的喧嚣。更难得的是,他在记录见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会谦逊地提出疑问,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当下的快餐式阅读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一章,我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要立刻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求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语境。这种引导读者主动学习的特性,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有年代感了,那种泛黄的书页和厚重的纸质,拿在手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求知欲的年代。我首先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朴素中带着一丝庄重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有分量的历史文献。阅读过程中,那种油墨的微弱气味,配合着文字的娓娓道来,构筑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于所见之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细节的描摹,绝非走马观花式的记录,而是带着强烈的观察者视角和深切的民族关怀。尤其是在描述异域文化与本土传统的碰撞时,那种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跳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探索精神而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寻求救国图强之路的知识群体的心路历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日常琐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没有过多的渲染,却字字珠玑,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尊重原貌,但也带来了一些需要读者适应的地方。毕竟是近百年前的文字,有些旧式用法和词汇,初读时确实需要放慢速度去理解其确切含义,但这反而成了一种与文本进行深度互动的过程。那种需要“解码”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研究者,去还原作者记录时的语境。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专业术语或当时流行的政治经济名词的记录,读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型的历史考据。全书的装帧虽然复古,但内文的印刷清晰度却相当不错,使得阅读体验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总的来说,这本书更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泛泛了解历史脉络,而希望深入文本肌理,感受先人思想跳动的人群。它需要耐心,但它所回馈给读者的,远超一趟简单的旅程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