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使俄草
定价:48.00元
作者: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61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光绪二十年十月,王之春到京师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及三年俸满奏请先期陛见,被派以头品顶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前往俄国唁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及尼古拉二世加冕。王之春*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王之春使俄草(精)/走向世界丛书》八卷,就是记述他自光绪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使俄,历经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也门、沙特阿拉伯、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俄国、英国,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七日回国销差,期间所见所闻。全书不但记录了作者在俄的外交活动,还记述了他在造船厂、钱币局、教堂、皇宫、博物馆、水师学堂、炮厂、报馆等地的游览和观察,是作者对俄罗斯“山川、险要、政治、帑藏、兵力、物产、*、风俗”的详细调查。
内容提要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王之春*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王之春使俄草 (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纵横术与中体西用的典型(鄢琨)王之春使俄草使俄草序 凡例王之春使俄草附录索引与简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是花了心思的,那种老式的字体选择和留白的处理,营造出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非常适合需要静下心来啃读的严肃题材。不过,更让我津津乐道的还是它对“知识分子精神流变”的捕捉。这本书似乎聚焦于一个群体,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担,但又在接触到全新思潮时,经历了剧烈的内心震荡。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如实地呈现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撕扯的困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思想交锋的描述,那种学术上的争论和观点上的碰撞,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不过于晦涩,也不流于肤浅。读到某个章节,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撰写时的那种严谨和审慎,仿佛每写下一个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生怕辜负了历史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出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它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以何种代价换来的。
评分拿到这本新书后,我立刻被它那份独特的“时代气息”所吸引。我常常觉得,很多历史著作在试图描绘宏大叙事时,不经意间就牺牲了鲜活的个体声音。然而,这本书似乎努力在做一个平衡者。它没有过多地陷入那些政治斗争的泥潭,而是专注于记录那些先驱者们在异国他乡的日常生活细节——他们如何解决语言障碍,如何适应截然不同的社会规范,甚至是如何处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比如,书中对当时欧洲小城风貌的描摹,那份精致和一丝不苟,跟当时国内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直观的对比让人深思。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献片段或者书信往来,使得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真实感和温度。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过去时空的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我特别喜欢那种透过文字缝隙窥见历史深处的那种“啊,原来他们也曾这样迷茫过”的共鸣感,这才是历史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评分坦率地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耐心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一口气读完的通俗小说。它的节奏比较舒缓,更侧重于对特定历史情境的还原和细节的挖掘。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文化冲突的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觉的文化差异,比如礼仪、幽默感,甚至是时间观念上的不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构建一个民族文化底色的关键。书中描述的那些早期外交场合的尴尬和努力,读起来让人既感到辛酸,又忍不住为他们的勇气而喝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展示了“学习”的艰辛,那种跨越文化鸿沟的努力是何等不易。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概念和制度,都是前辈们付出了巨大心血和代价才勉强引进和消化的。这本书就像一块历史的透镜,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轮廓,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不得不对其背后的付出心生敬意。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跨越时代壁垒的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新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深度历史观察”的渴求。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评论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陪伴者的视角,跟随那些先行者们一同上路。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不同文化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客观,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浪漫化,也没有过度地批判“本土”的落后,而是着重描绘了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的激荡与重塑。书中对某些具体事件的考证工作看起来非常扎实,各种引用的资料都显得有根有据,这为全书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对我而言,阅读它就像是走进一个精心布置的历史现场,那些久远的对话、那些未竟的梦想,都在纸页间缓缓苏醒。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它提供的视角,远比教科书上那种被高度凝练的历史要丰富和真实得多。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冲动的。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了翻,封面的设计就挺吸引我的,那种老派的字体和朴实的装帧,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似乎有些遥远的年代。我本来就对近现代史有点兴趣,尤其对那些“走出去”的中国人,他们是怎么看世界的,抱持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全然陌生的文化和制度,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内容似乎触及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憧憬,不是那种教科书里板上钉钉的结论,而是更多基于个人观察和体验的记录。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了早期留学生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震撼,那种对比之强烈,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种“非我族类”的疏离感,以及对“富强”背后逻辑的急切探寻。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远比单纯罗列历史事件要来得动人。读着那些泛黄的文字,我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钟声,悠远而沉重,回荡在那个变革的十字路口。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一本邀请你一同“去感受那个时代脉搏”的邀请函,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