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黄鹤龄集 | ||
| 作者 | (清)黄鹤龄 撰,刘荣平,江卉 点校 | ||
| 定价 | 29.00元 | ||
| ISBN号 | 9787561549421 |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黄鹤龄编著的《黄鹤龄集》介绍了:黄鶴龄(1792-?),字浣雲,廣東嘉應(今梅州)人,生活在清道光、咸豐年間,曾赴臺灣襄幕十餘年。莫友堂弟子,劉謀友人,丁紹儀之師。《黄鹤龄集》中著有《不暇懶齋詩鈔》,存12卷,未刊,現藏福建省圖書館。其詩頗關涉臺灣道、成年間航海、氣候、地震、風俗、文化、古跡、民生、兵事等方面之狀況,又頗堪誦詠。《臺灣文獻叢刊》、《臺灣文獻匯刊》、《全臺詩》均未收《不暇懶齊詩鈔》。黃鶴龄的詩集應與劉謀的《海音詩》、《觀海集》一樣,成為研究臺灣道、成年間社會狀況的重要資料。今據鈔本《不暇懶齋詩鈔》,并稍收其詞和文,編成《黃鶴龄集》。 |
| 编辑推荐 | |
| 黄鹤龄编著的《黄鹤龄集》反映了台湾航海、气候、地震、风俗、文化、古迹、民生、兵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是道光末至咸丰年间台湾社会生活的镜子。此前,《不暇懒斋诗钞》未引起台湾研究者的注意,现据福建图书馆所藏正楷钞本8册、行草钞本1册及其他文献加以点校整理,以期为台湾研究提供**手的文献资料。 |
| 作者介绍 | |
| 劉榮平,湖北洪湖人。文學博士。先後師從王兆鹏、鄧喬彬、陳慶元先生研究詞學。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撰有《賭棋山莊詞話校注》,另合作編著7種。現為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江卉,福建寧德人、廈門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3篇。 |
| 序言 | |
如果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衡量,这套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套文献汇编,更像是一个小型图书馆的缩影。从材质的选择到印刷的精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敬畏的匠人精神。我尤其喜欢他们对原书版式风格的尊重,那种留白和疏密有致的布局,让阅读体验回归到了那个讲究格调的年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太容易接触到那些粗制滥造、只求速度的出版物了。而这本《黄鹤龄集》,却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慢工出细活的价值。它不是快消品,而是值得我们沏上一壶茶,在某个安静的午后,缓缓翻阅、细细品味的良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术传承的一种有力支持。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还担心,这种涉及古代文人作品的整理本,可能会因为过于学术化而变得难以亲近。但实际阅读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刘荣平和江卉两位点校者的工作,巧妙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他们的校注工作,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我不是专业的古文研究者,但阅读起来却感到非常流畅,这归功于他们对文字的精准拿捏。他们没有用过多生僻的学术术语来解释本就复杂的文本,而是用清晰、直白的现代语言进行必要的阐释,这使得我们能够快速进入文本的核心思想。这种平衡处理,使得这套书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严苛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对黄鹤龄的学识有所领悟,是非常成功的跨界典范。
评分翻开内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学术气息,但绝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陈述。点校者显然深谙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文本的可读性。他们对原文的梳理和点勘,不是简单地罗列异文,而是带着一种“对话”的姿态与古人交流,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篇章,如今读起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地方风俗或特定历史事件的记载,那些恰到好处的脚注,像一座座精确的导航灯塔,引导我穿越时空,去理解黄鹤龄先生当时下笔的时代背景和心境。这种精雕细琢的校勘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被繁琐的考据工作所困扰。可以说,这套书的出版,是传统文献整理领域一次非常成功的范例,值得所有对古典文学有热情的人拥有。
评分我得说,选择阅读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点校者团队的信任。他们过往的一些整理本,质量都是有口皆碑的,这次的合作更是强强联合。实际阅读下来,这种信任感得到了充分的回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标点、分段处理,其实是点校者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他们没有大刀阔斧地“现代化”原文,而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清代文人特有的语感和节奏。我发现有些段落,如果按照现代白话的习惯去断句,意思会完全跑偏,但在这里,他们保留了古文的呼吸感,读起来韵味十足。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是在和黄鹤龄先生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文风品鉴。对于研究者而言,原始校勘信息是基础;而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则让阅读的门槛大大降低,使得我们能够更亲近这位清代学者的思想光芒。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典的韵味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质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带着一点暖意的米黄色,摸上去厚实又细腻,感觉非常考究。内页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体的大小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的是,点校者的工作体现出的那种对原著的尊重和严谨态度。在注释和校勘的部分,看得出他们下了不少功夫去考证和比对,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地方的难点词汇都做了细致的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文本的世界。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珍藏,也更能激发人去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