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
定价:39.00元
作者:辜鸿铭 注译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40343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辜鸿铭(1857.7.18-1928.4.30),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文摘
无
序言
无
从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哲学。儒家思想常常被批评为脱离实际,但“中庸”的核心恰恰在于“时中”,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找到恰当的尺度。我希望通过这部译注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古人是如何在现实的复杂性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我对辜鸿铭的解读尤其期待,因为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就充满了中西交融的戏剧性。他的译注是否会带有更多对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的考量?这会影响到我们理解文本时的“过滤镜”。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解决一些现代人常见的困境,比如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如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如果能从字里行间找到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密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圣贤的“中和”思想非常着迷,它似乎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型。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哲学读物。我更看重的是,译者在注释中如何处理那些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性的表述,比如“喜怒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语句的美感和哲理常常是难以兼顾的。如果注释能够结合历史背景,甚至是心理学或伦理学的现代视角进行阐发,那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此外,一个优秀的版本应该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校勘,确保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字都是准确无误的,毕竟在经典研读中,一字之差,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千里之谬。我对这种致力于严谨治学态度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
评分这本书的“汉英对照”特点,对我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满足了我对“双语学习”的需求。我经常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一些特别精妙的词汇,中文的意境很深远,但用英文精确地表达出来却极其困难,反之亦然。我期待对比研究中英文译本,看看不同的语言体系是如何处理这种文化“翻译难题”的。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系列递进的求知步骤,在英文中如何构建出同样的层级感和逻辑推进性?这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对两种语言哲学魅力的比较。好的对照版本,其英文翻译应该是一种高水准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逐字对应。我希望每一对译文都能体现出译者对原文精神的深刻把握和对目标语言的精湛运用,让阅读过程变成一场享受跨文化交流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辜鸿铭先生的注释和翻译,想必会给这部经典的解读带来独特的视角。我尤其期待看到汉英对照的版本,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研究原典又想同时对照现代或西方视角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能体现出对经典的尊重,纸张质量、字体选择,乃至装帧的坚固程度,都能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好的版本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提升,能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重温这些经典或许能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和行为准则。
评分读完介绍,我立刻被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所吸引。对我来说,阅读经典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溯源之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就必须回到那些奠基性的文本中去挖掘。这部《中庸》的译注本,特别是涉及到辜鸿铭这样一位具有复杂身份和深刻洞察力的学者来诠释,更增添了一层解读的趣味性。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在现代学术语境下,如何处理古代文本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是倾向于纯粹的文本考据,还是更侧重于阐释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意义?我希望译者能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的现代汉语来引导我们理解那些精妙的辩证关系,比如“诚”与“道”的统一。同时,英文部分的翻译质量也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这部东方智慧能否被更广泛的国际读者群体所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