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 9787540343637 辜鸿铭 注译-RT

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 9787540343637 辜鸿铭 注译-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辜鸿铭 注译 著
图书标签:
  • 中庸
  • 儒家经典
  • 辜鸿铭
  • 汉英对照
  • 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40343637
商品编码:2980128060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汉英对照)

定价:39.00元

作者:辜鸿铭 注译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40343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通行本

☆ 李大钊、林语堂、胡适、毛姆等中外名家力荐

☆ 辜鸿铭亲授英文儒学课

☆ 带读者走进儒学阅读的另一种语境

内容提要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目录


作者介绍


辜鸿铭(1857.7.18-1928.4.30),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文摘


序言



《大学》与《中庸》:探寻儒家思想的智慧之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论述,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认识自我、修养品德、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部典籍,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奠定了儒学理论的基石,更提供了指导人生实践的宝贵原则。 《大学》:格物致知的修身之法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内容涵盖了从个人修身到国家治理的完整路径。其核心思想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层面,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进而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发展。 格物致知:求知的起点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在此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而是指“大人之学”,即关乎成人、成事、成道的学问。其首要任务是“明明德”,即彰显人人本具的光明德性。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从“格物”开始。“格物”并非简单地指研究具体事物,更重要的是指探究事物的道理,穷究事物的本源,从而获得真知。“致知”则是将这种求知的过程向前推进,达到对事物道理的透彻理解。 在《大学》的语境下,“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根本方法。它鼓励人们保持好奇心,对周遭的一切保持审慎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追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求知的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关键。通过“格物致知”,我们可以洞察事物的真相,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为后续的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诚意正心:内心的净化 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大学》进一步强调“诚意”和“正心”。“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无妄,不自欺欺人,达到内心的真诚。它要求我们在思想深处做到真实,不存虚伪,不怀杂念,与自己的本心保持一致。“正心”则是指端正自己的心念,使之心念合乎正道,不为私欲所扰,不为外界所动。 “诚意正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核心。它提醒我们,外在的行为固然重要,但内心的状态更为关键。一个内心不诚、心念不正的人,即使表面上做出种种善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行。相反,一个内心真诚、心念端正的人,自然会流露出高尚的品德。这一环节强调了自我反省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是建立稳固道德根基的关键步骤。 修身齐家:由近及远 “修身”是指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高尚的品德,完善自身的人格。“齐家”则是指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两者是前后相继、紧密联系的。一个不能修身养德的人,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家庭;而一个连家庭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大学》将个人修养与家庭责任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家国同构”的思想。“修身”是“齐家”的基础,而“齐家”则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它告诉我们,要实现宏大的社会理想,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开始。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逻辑,使得儒家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实现 “治国”是指治理好国家,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平天下”则是指使整个天下太平,实现大同世界。这两者是“大学之道”的最高目标,也是个人修身和家庭管理的最终价值体现。 《大学》认为,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有德行的人才,而有德行的人才,正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途径培养出来的。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体道德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将个人道德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的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并成为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庸》:人性的至善与中道 《中庸》同样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被视为儒家“四书”之一,其核心在于“中庸”之道。它探讨了人性的本质,阐述了如何遵循天道,达到人性的至善境界,并强调了“中庸”作为一种重要的处世哲学和行为准则。 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 《中庸》开篇便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根源在于“天命”,即先天的禀赋和潜能。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受到上天赋予的。“率性”是指遵循自己天生的本性而行动,这就是“道”。而“修道”则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完善和发挥自己的天性,这就是“教”。 《中庸》所阐述的“天命之谓性”,强调了人与天道的内在联系。它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与天道相通的本性。这种本性是纯粹的、美好的、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因此,真正的修行,并非是外在的造作,而是对内在本性的发现和回归。 至诚:人性的极致 “至诚”是《中庸》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人性的最高境界。所谓“诚”,即真实无妄,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至诚”则是一种极致的真实,一种恒久不变的真实。“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 《中庸》认为,“至诚”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动力,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目标。一个达到“至诚”境界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影响和带动他人、万物一同进步。这种“与天地参”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最高赞誉。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做到“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坦荡磊落,言出必行。 中庸之道:适度与和谐 “中庸”之道,顾名思义,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原则。它并非是平庸、折衷,而是指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把握事物的适度,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犹不及。”《中庸》将这一原则发扬光大,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是指在情感未发之时,心性保持中正平和的状态;“和”是指情感发出之后,能够合乎节度,不越轨,不失当。喜、怒、哀、乐,是人的七情六欲,它们是自然的情感表现,适度地发泄是可以的,但如果过度,就会失衡,导致不良后果。“中庸”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都要掌握一个“度”,不走极端,不偏离正道,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中庸”之道,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通情达理;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果断坚决,又要留有余地。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体悟。 《大学》与《中庸》的现代意义 尽管《大学》和《中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蕴含的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格物致知”鼓励我们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诚意正心”提醒我们要坚守诚信,保持内心的纯净,抵制诱惑;“修身”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品德,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在家庭层面,“齐家”的思想依然是构建和谐美满家庭的基石,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支持。 在社会层面,“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愿景,虽然实现方式不同,但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追求社会公正与稳定——仍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 在处世哲学层面,“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适度、和谐、不走极端的原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和谐,化解冲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学会“中庸”,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而言之,《大学》和《中庸》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指导,共同构筑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系。它们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文献,更是指引我们认识自我、完善品德、和谐共处的智慧源泉,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细细体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哲学。儒家思想常常被批评为脱离实际,但“中庸”的核心恰恰在于“时中”,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找到恰当的尺度。我希望通过这部译注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古人是如何在现实的复杂性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我对辜鸿铭的解读尤其期待,因为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就充满了中西交融的戏剧性。他的译注是否会带有更多对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的考量?这会影响到我们理解文本时的“过滤镜”。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解决一些现代人常见的困境,比如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如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如果能从字里行间找到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密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圣贤的“中和”思想非常着迷,它似乎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型。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哲学读物。我更看重的是,译者在注释中如何处理那些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性的表述,比如“喜怒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语句的美感和哲理常常是难以兼顾的。如果注释能够结合历史背景,甚至是心理学或伦理学的现代视角进行阐发,那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此外,一个优秀的版本应该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校勘,确保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字都是准确无误的,毕竟在经典研读中,一字之差,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千里之谬。我对这种致力于严谨治学态度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

评分

这本书的“汉英对照”特点,对我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满足了我对“双语学习”的需求。我经常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一些特别精妙的词汇,中文的意境很深远,但用英文精确地表达出来却极其困难,反之亦然。我期待对比研究中英文译本,看看不同的语言体系是如何处理这种文化“翻译难题”的。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系列递进的求知步骤,在英文中如何构建出同样的层级感和逻辑推进性?这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对两种语言哲学魅力的比较。好的对照版本,其英文翻译应该是一种高水准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逐字对应。我希望每一对译文都能体现出译者对原文精神的深刻把握和对目标语言的精湛运用,让阅读过程变成一场享受跨文化交流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辜鸿铭先生的注释和翻译,想必会给这部经典的解读带来独特的视角。我尤其期待看到汉英对照的版本,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研究原典又想同时对照现代或西方视角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能体现出对经典的尊重,纸张质量、字体选择,乃至装帧的坚固程度,都能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好的版本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提升,能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重温这些经典或许能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和行为准则。

评分

读完介绍,我立刻被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所吸引。对我来说,阅读经典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溯源之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就必须回到那些奠基性的文本中去挖掘。这部《中庸》的译注本,特别是涉及到辜鸿铭这样一位具有复杂身份和深刻洞察力的学者来诠释,更增添了一层解读的趣味性。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在现代学术语境下,如何处理古代文本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是倾向于纯粹的文本考据,还是更侧重于阐释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意义?我希望译者能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的现代汉语来引导我们理解那些精妙的辩证关系,比如“诚”与“道”的统一。同时,英文部分的翻译质量也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这部东方智慧能否被更广泛的国际读者群体所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