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宋词三百首评注(全图本)
定价:30.00元
作者:徐建平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54011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宋词三百首评注(全图本)/全图本国学经典丛书》的目的是介绍一些唐宋时期的词章供读者学习和欣赏,其中收入了唐宋时期的主要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兼顾各种流派和风格。但由于要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唐宋词的范本,因而收入的主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作品,对于那些艺术性不强的作品,则不予入选,以免使读者对词这种格律谨严、音节和谐的文学体裁产生错误的认识。
目录
唐五代词
李白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忆秦娥(箫声咽)
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戴叔伦
调笑令(边草)
韦应物
调笑令(胡马)
王建
调笑令(团扇)
刘禹锡
忆江南(春去也)
潇湘神(斑竹枝)
白居易
长相思(汴水流)
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江南忆)
忆江南(江南忆)
皇甫松
忆江南(兰烬落)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满鹈)
更漏子(柳丝长)
更漏子(玉炉香)
忆江南(梳洗罢)
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思帝乡(春日游)
女冠子(四月十七)
牛峤
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牛希济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李王甸
南乡子(乘彩舫)
南乡子(相见处)
孙光宪
酒泉子(空碛无边)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谒金门(留不得)
……
北宋词
南宋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中国传统色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入手了这本《中国传统色彩的意象与应用》。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红配绿”、“蓝配黄”的随意搭配印象。它深入探讨了不同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和情感价值。例如,“青”色并非单一的蓝色,它包含了从黛青到碧绿的广阔光谱,并与生命力、希望相联系;而“玄”色,则代表着深邃、神秘与天地之始。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服饰、绘画、甚至建筑彩绘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色彩是如何被运用到具体场景中的,比如在不同朝代的礼服中,不同深浅的黄色代表着等级的差异。最棒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带有色谱标注的图例,这对于平面设计师或者只是想提高生活美学品味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色彩词典”,让我学会了如何“有文化地”使用颜色,而不是凭感觉乱搭。这本书的文字优美且富有哲理,读起来既像是在学习一门技术,又像是在品味一首关于光影的诗歌。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刚好翻到了这本《明清园林艺术探析》。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园林仅仅视为建筑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念是如何通过叠山理水来实现的,尤其对江南私家园林中“借景”手法的运用分析得入木三分。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园林实景照片和手绘图,这些图版不是简单的插图,它们是理解作者论点的关键辅助材料。比如,在讲解苏州拙政园时,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透视图,清晰地展示了“移步换景”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制造出无穷变化的视觉效果的。我特别喜欢它对“意境”的阐述,它认为园林是文人情怀的物质投射,是“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综合艺术。这种将建筑、文学、绘画融为一体的分析方式,让我对园林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读完之后,再去看任何一座古典园林的照片,我都能立刻捕捉到其中设计者想要传达的微妙情绪和空间布局的深层逻辑,这绝对是一本能提升审美层次的专业书籍。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魏晋风度:名士的自我修养》之前,我对魏晋名士的印象停留在“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总觉得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逃避。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腻和多维度的解读。它没有简单地为名士们的“名士气”进行辩护或批判,而是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一个大动荡、旧秩序崩塌的时代——中去考察。作者精彩地分析了“玄学”的兴起,如何成为士人构建内心避难所的一种哲学工具。书中详述了他们对“自然”、“真性情”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在他们的诗歌、书法(比如对王羲之笔法的剖析)中得到体现。我尤其欣赏它对“嵇康”和“阮籍”之间微妙思想差异的区分,揭示了“名士”内部也是存在流派和分歧的。读完之后,我理解到,那种看似洒脱不羁的外表下,实则隐藏着对个体生命价值极度珍视的努力和挣扎。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有了更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它展现了一种在混乱中寻求精神独立的高贵姿态。
评分这本《宋代文人笔记选辑》简直是打开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我一直对宋代的风雅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宋代文人笔记选辑》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精选了如《梦粱录》、《东京梦华录》中那些关于日常起居、市井百态的记述,以及一些更私密的小品文。阅读这些文字时,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士大夫是如何在朝堂的纷扰与个人的闲适之间游走的。比如,书中对当时文人雅集的描摹,从插花的讲究到点茶的规矩,无不体现出一种精致的生活哲学,这与我们现在追求的“慢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们的“慢”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更让我惊喜的是,编者在一些关键的条目后面附带了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现代的语言解释了那些已经失传的宋代器物或风俗,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像我这样对宋代历史有兴趣,但又不想啃硬骨头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入门读物,它让我对“宋韵”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靖康之耻”或“理学兴起”的刻板印象上。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技术史》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深度,一开始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但一旦真正进入阅读状态,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前进的快感真是无与伦比。这本书的结构梳理得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代的天文仪器,而是以时间为轴线,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攻克观测难题的。从早期的圭表到后来的浑天仪、简仪,每一种仪器的演变都伴随着对宇宙认知的深化。书中对这些复杂仪器的结构图解和工作原理的描述,详尽到几乎可以让人在脑海中重建那个古代的观测站。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论述中将数学计算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这让那些看似高深的古代星图和历法计算变得有迹可循。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技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和实践智慧的史诗。对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且权威的论据,让我对“祖冲之”和“郭守敬”这些名字,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真正拥有杰出智慧的先行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