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容斋随笔-(南宋)洪迈,王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787550243545

WL-容斋随笔-(南宋)洪迈,王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7875502435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宋] 洪迈,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文学
  • 散文集
  • 随笔
  • 洪迈
  • 容斋随笔
  • 古典文献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文化典籍
  • 文学史
  • 南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45
商品编码:298212095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容斋随笔 作者 (南宋)洪迈,王超
定价 12.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43545 出版日期 2015-07-01
字数 130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容斋随笔》共《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问历经近三十年。其内容丰富,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涉及领域广泛的著作;它议论精辟,评论恰当,历来受到世人的称道。其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于后世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文学家、学者,字景户,号容斋,又号野处,鄱阳(今属江西)人,博通经史百家之语,旁及医卜星算之书,对宋代掌故尤为熟悉。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智慧,是后人感受国博大精深的一种途径。在阅读中品鉴古今智慧,领会先贤哲思,修养心灵。作为作者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容斋随笔》一直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文摘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①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②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③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④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注释】
  ①采摭(zhí):采集摘录。
  ②步辇(niǎn):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
  ③苏颋(tǐng):字廷硕。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袭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共同主张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④张彖(tuàn):唐朝官员,颇有气节。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他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
  【译文】
  世俗留传的那些浅薄妄为的书籍,比如人们所说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这类,都是非常可笑的。然而读书人里也有相信这些书的,甚至把《老杜事实》当成苏轼写的。现在蜀地刻印的杜甫文集,就把这件事加入注释。孔传所写的《续六帖》,虽然在采集摘录唐朝史事方面特别有功劳,但是把《云仙散录》中的事情记载进来,就是自己玷污了这本书。《开元天宝遗事》假托是王仁裕所写,王仁裕是五代时人,虽然他的文章缺乏气概,但是恐怕也不至于像《开元天宝遗事》那样。姑且分析其中的几个事例,把这个当作笑谈。件事说:“姚元崇在开元初年做了翰林学士,曾被玄宗专门派车召唤进宫。”考察以后发现,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当了宰相,到开元初年的时候已经三次拜相辅佐皇帝了。第二件事是说:“郭元振少年时候风度仪态就很美了,宰相张嘉贞想把他接纳过来做自己的女婿,于是为郭元振做媒,郭元振娶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张嘉贞的三女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显达了。”考察以后发现,郭元振是睿宗时期的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然后去世了,这之后十年,张嘉贞才成为宰相。第三件事是说:“杨国忠显赫的时候,朝廷的文武官员,争相依附于他从而求取财富地位,只有张九龄未曾登门。”考察以后发现,张九龄离开宰相的职位十年以后,杨国忠才得到宰相的官职。第四件事是说:“张九龄读了苏颋的文章,称赞说这是文坛中的雄师。”考察以后发现,
  苏颋做宰相的时候,张九龄根本还没有显达呢!以上这些都是很明显就能说明白的,固然鄙薄浅陋得不值得去反驳,却很容易迷惑耽误后辈弟子啊!只有张彖指出杨国忠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不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近几年,兴化的军学刻版印刷的《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的州学刻版印刷的《云仙散录》,都可以销毁掉了。
  文烦简有当
  【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①、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②。
  【注释】
  ①涉轵(zhǐ)侯:李朔随卫青征讨匈奴,因功封涉轵侯,并置涉轵侯国。涉轵侯国,在今山东。
  ②朴赡可喜:质朴丰富,令人喜爱。
  【译文】
  欧阳修在《进新唐书表》中说:“这里面记载的事情比之前的有所增加,这里面用的文字却比之前的有所减少。”一般文章重要的在于阐明思想,文字的繁密与简约都有其适当的情况。《史记·卫青传》中记载:“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
  只说:“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相比于《史记》的五十八个字,《汉书》的叙述从中省略了二十三个字,然而看起来没有《史记》那样质朴丰富而令人喜爱啊!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①;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
  乐天以为②:“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
  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
  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①裂眦(zì):张目怒视。
  ②以为:因此说。以,因此。为,通“谓”,说。
  【译文】
  在玩闹中隐含着生气,超过张目怒视;长声吟咏之中隐含着哀伤,超过放声大哭。这话确实说得很对。元稹在江陵的时候,病中听说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写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因此说:“这些诗句,其他人听了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我呢?”元稹的诗集写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字用得既不好,也没有说是病中写成的,就失去诗的意境了。苏轼当彭城太守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来拜访他,停留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苏辙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觉得读起来实在不能承受,便和诗宽慰自己。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心生悲凉。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①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②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③、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①魏人公孙鞅:应指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因为封地在商地所以这样称呼。公孙鞅又称卫鞅,是卫国人而非魏国人。
  ②范雎(jū):战国魏国人,军事家、政治家,曾任秦国宰相,向秦王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③郭隗(wěi):战国燕国人,燕王客卿。曾让燕王筑黄金台拜自己为师,以此举让天下贤士争相投靠燕国。
  【译文】
  七国激烈地争夺天下,没有不招揽四方说客人才的。但六国所任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多是本国的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让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初与秦王谋划国家大事从而开创秦国霸业的人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比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们,采取他们的意见而一点都不怀疑,终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赖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担心楚国太过强盛,而吴起是卫国人。
  信近于义
  【原文】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①曰:“因恭信而不失其所以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伊川②曰:“因不失于相近,亦可尚也。”又曰:“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范纯父曰:“君子所因者本,而立爱必自亲始,亲亲必及人,故曰因不失其亲。”吕与叔分为三事。谢显道曰:“君、师、友三者,虽非天属,亦可以亲,舍此三者之外,吾恐不免于谄贱。惟亲不失其所亲,然后可为宗也。”杨中立曰:“信不失义,恭不悖③礼,又因不失其亲焉,是亦可宗也。”尹彦明曰:“因其近,虽未足以尽礼义之本,亦不失其所宗尚也。”予窃以谓义与礼之极,多至于不亲,能至于不失其亲,斯为可宗也。然未敢以为是。
  【注释】
  ①程明道: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②伊川: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的弟弟。
  ③悖(bèi):违背。
  【译文】
  《论语》说:“诚信要符合于义,这样诺言才能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以尊了。”程明道说:“依凭恭敬和诚信而又不失其亲近之人,接近礼义,所以也是可以尊崇的。”伊川说:“依凭恭敬诚信又不违背礼义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又说:“依凭恭敬和诚信,又近于礼仪而不失去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何况是完全合乎礼义的人呢?”范纯父说:“君子所依凭的是本性,而建立仁爱必定从亲近的人开始,亲近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也会推广到其他人,所以说(依凭恭敬诚信而)不失去亲近关系。”吕与叔把这分为三件事。谢显道说:“君、师、友这三类人,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是可以亲近的;除这三类以外的,恐怕就不免变成谄媚和卑贱了。只有能亲近与他亲近的人,然后才可以崇尚。”杨中立说:“诚信不违背义,谦恭不违背礼,又依凭二者而不失去与他亲近的人,这也是可以崇尚的。”尹彦明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虽然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礼义的本质,也不妨碍他是可以崇尚的。”我认为礼和义的极限,大多会变成不能亲近,如能够达到不失掉与他亲近的人,这就是可崇尚的。但不敢肯定就是这样。
  刚毅近仁
  【原文】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①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注释】
  ①木讷(nè):泛指质朴,无文饰。
  【译文】
  刚强坚毅的人,必定不能有谄媚的神色。质朴的人,必定不会说出花言巧语。这就是分辨接近仁义或缺乏仁义的要领。
  忠恕违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①,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


   序言
前言
  《容斋随笔》是洪迈晚年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鄱阳人,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因“文备众体”受到宋孝宗的赏识重
  用,先后担任过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馆编修官、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文职,在地方上还做过知州。因参与国史纂修,洪迈对历朝历代诸子百家、圣贤议论、小说野史、风土
  人情都有广泛涉猎。这部《容斋随笔》前后共耗费四十余年才写成,是洪迈毕生学问的集大成之作。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好的随笔语言灵动曼妙,篇幅短小精悍,往往能令人见微知著。
  这部书之所以以随笔命名,用洪迈谦虚之辞说是因为“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五笔》因洪迈逝世而中断,仅存十卷。这部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涉及历史人物、
  典章、礼仪、军事、政治、物产、地理、天文、历法、星相、哲学、艺术、诗词、文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笔记。
  《容斋随笔》考证严谨,凡所论之物,皆标明出处,追溯源头。洪迈对前人做学问的一些想当然的看法大胆地提出了质疑,他根据书籍、史料,经过反复严密的论证,对历代经史典籍去伪存
  真,更正了许多相传已久的错误认识,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参考。
  在考证方法上,洪迈多采用“互证”的方法进行纠错。如《随笔》卷三《李太白》一节中,对世传李太白在安徽当涂采石因酒醉乘舟溺亡的说法,通过引证李阳冰《太白草堂集序》和李华《
  太白墓志》,证实了李白死于疾病而非溺亡。
  《容斋随笔》记录了许多《宋史》未记载的宋代风俗习惯等内容,这为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另外,《容斋随笔》在许多章节中谈到了诗词文章的创作方法,提出了许多
  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对于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容斋随笔》的部分内容着眼十分细微,即使是一词一字的差池,作者也要用做学问的精神追究到底。贯穿整个随笔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造就了这部巨著的另一重非凡魅力。自《容斋随笔
  》写就以来,其拥趸众可集群,毛就是其中对它评价很高的读者之一。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阅读,我们对《容斋随笔》中的精华篇目进行了选编,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容斋随笔》:宋代文史的璀璨明珠,洪迈以“随笔”之名,汇聚千载智慧。 本书,即《容斋随笔》,是南宋文学家洪迈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一部集大成的文史随笔巨著。它并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也非一篇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由、更为亲切的方式,将作者的阅读、思考、见闻,乃至生活点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翻开《容斋随笔》,如同走进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友的书房,他侃侃而谈,从古今中外的典章制度、名人事迹,到诗文书画、风俗人情,无所不包,无所不涉。 洪迈,字景卢,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他身处北宋积贫积弱、南宋偏安一隅的时代,却以其非凡的才情和勤奋的治学精神,在文学、史学、词学等领域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而《容斋随笔》正是他晚年智慧的结晶,是他数十年读书、考据、观察的总结。《容斋随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时数载,逐卷编纂而成,其中倾注了作者多少心血,恐怕只有洪迈自己才知晓。 “随笔”之名,尽显其包罗万象的体例与精神。 所谓“随笔”,顾名思义,便是随着笔端的延伸,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受篇章结构的束缚。然而,《容斋随笔》的“随”,绝非信笔涂鸦,而是基于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考证。洪迈通过广泛阅读各类古籍,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到唐宋文集、诗话词说,凡是能汲取知识、开阔眼界的内容,他都一一涉猎。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书本,更重视社会实践和个人见闻。他曾任职多地,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观察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容斋随笔》全书共计二十卷,分为十集,每集五卷。其内容之驳杂,体裁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洪迈在书中,时而考证古籍中的讹误,时而辨析历史事件的真相;时而评析诗文的优劣,时而解读典故的渊源;时而记述奇闻异事,时而抒发人生感悟。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却又语言晓畅,议论精辟,读来毫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深入解读《容斋随笔》的核心价值与独特魅力。 一、驳杂的体例,精微的考辨。 《容斋随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内容之驳杂。它不像正史那样有明确的断代和记事主线,也不像文学批评那样专注于某一类作品。相反,它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珍宝”。例如,在“事应”一篇中,他会探讨古人对于某些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否合乎情理;在“辩史”一篇中,他会指出史书中的矛盾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文艺”一篇中,他会评价历代诗文的得失,分析其风格特点;甚至在“俗说”一篇中,他还记录了当时的民间俗语和习俗。 然而,正是这种驳杂,才更显出洪迈治学的广度和深度。他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在每一个看似细小的问题背后,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细致的辨析。他对古籍的熟悉程度,堪比对家常便饭的了然。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辨析某个字词的读音、考证某个地名的出处、梳理某个典故的演变过程时,他都能引经据典,层层剥茧,直至真相大白。这种严谨的考辨精神,对于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广阔的视野,深刻的见解。 洪迈的学问,不仅体现在对细节的钻研,更体现在其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见解。他并非只埋首于故纸堆中,而是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独立的思考。他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例如,在讨论为官之道时,他会借鉴古人的经验,提出为官者应有的品德和操守;在谈论民生疾苦时,他会流露出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在评价当朝的政治得失时,他虽然不敢直言不讳,但也常常通过暗示和委婉的笔触,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思考,往往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容斋随笔》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他观察到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官员的贪腐、民间的疾苦、道德的沦丧等,并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去寻找根源,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这种关怀现实、体恤民情的精神,使得《容斋随笔》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 三、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叙事。 尽管《容斋随笔》是一部学术随笔,但其语言却丝毫不显呆板。洪迈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文采。同时,他对于叙事也颇有心得,即使是零散的事件,也能被他讲述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例如,他在记录某个历史人物的轶事时,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和语气,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他在讲述某个典故的起源时,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叙事,是《容斋随笔》能够流传千古,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丰富的史料,宝贵的文献。 《容斋随笔》虽然是个人随笔,但它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史料价值。由于洪迈博览群书,又善于观察,他记录了许多零散的、不为人知的史事、传说、风俗、制度等。这些信息,对于后世研究宋代乃至更早时期的历史、文学、哲学、民俗等,都具有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 许多史书上未曾记载或记载模糊的事件,通过洪迈的记录,得以得以保存和澄清。他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也常常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可以说,《容斋随笔》就是一部浓缩的宋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最鲜活、最真实的窗口。 《容斋随笔》的影响与价值。 《容斋随笔》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文史研究的启示: 洪迈以其严谨的考辨精神,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他对古籍的细致解读,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都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许多学者都曾从《容斋随笔》中汲取灵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对文学创作的借鉴: 《容斋随笔》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其晓畅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为后来的散文家提供了创作的范本。 保存了珍贵的文献: 如前所述,《容斋随笔》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文献,它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史料和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提升了读者的文化素养: 阅读《容斋随笔》,能够极大地拓展读者的知识面,提升其文化素养。通过洪迈的解读,读者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学常识、哲学思想等,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结语。 《容斋随笔》以其宏博的学识、精微的考辨、深刻的见解、鲜活的语言,以及丰富的史料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史随笔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部凝聚了洪迈一生心血的学术巨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文化经典。翻阅《容斋随笔》,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与一段悠久的历史同行。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宋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与魅力。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学爱好者,抑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都将在《容斋随笔》的字里行间,获得无尽的启迪与享受。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社会节奏太快,让人总觉得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来做深度思考。我发现阅读《容斋随笔》成为了我对抗这种“数字焦虑”的良药。它迫使我慢下来,去关注那些被现代信息洪流所淹没的细微之处。洪迈先生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在他对前朝旧闻、地方风俗、乃至日常器物考证的执着上。这种对“小”的尊重,反而成就了对“大”的深刻理解。比如,他对某个官职变迁的细致梳理,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折射出权力结构和时代背景的微妙变化。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打磨。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人跳出当下的琐碎,用更宏大、更长远的目光审视当下的困境。我常常在读完一篇关于古人如何应对困境的文章后,会感到胸襟豁然开朗,仿佛刚才所有的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净化与沉淀。

评分

这本《容斋随笔》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纸张的选择很有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坚韧,油墨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那些宋代的笔意和细节,也能被精准地呈现出来。作为一位对古代文人生活抱有无限向往的读者,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疏密有致,读起来毫不费力。我常常在午后阳光最好的时候,泡上一杯清茶,翻开这本书,仿佛就能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却又文风鼎盛的南宋时期,感受洪迈先生那种博览群书、洞察世事的大家风范。这种实体书带来的沉浸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纸张特有的沙沙声,这本身就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感。从书籍本身携带的文化气息和制作工艺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著作,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坚持。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对宋代文人的研究兴趣点更多放在苏轼、辛弃疾这些文学巨擘身上,对于洪迈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家了解不多。这次阅读,简直是发现了一个宝藏。他的学识广度令人咋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稗官野史,无所不包,且论证详实,绝非空泛之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有自己鲜明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他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对于历史上的曲解和谬误,他总是持之以恒地进行辩驳和修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真伪难辨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每每读到他驳斥前人观点的地方,我都能感受到那种学者特有的骨气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治学应有的态度:求真,求实,不盲从。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随笔”这种体裁,内容往往散漫,容易抓不住重点。但很快,我就被洪迈先生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叙事风格彻底折服了。他写历史典故,仿佛就在昨天发生,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教训和对人性的洞察。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体例,反倒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前辈在跟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和案头发现。有时候他会突然笔锋一转,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切入,最终引出一个关于治国、为人处世的宏大见解,这种结构上的跳跃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让人不得不惊叹其思维的敏捷和学识的渊博。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带着点戏谑又充满智慧的笔调,读到某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段落时,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份穿越时空的幽默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自由和舒展的,它不像小说那样强迫你跟随一个主线,而是邀请你一同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漫步。

评分

这套书的译注质量,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我深知古代文献的阅读门槛,尤其是洪迈这样博引群书的大家,如果没有详尽的注释,很多典故和出处可能就成了空中楼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往往能精准地解释清楚一个生僻的词汇、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或者提供一个旁证的史料来源。这使得我作为一个普通爱好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而无需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乐趣。如果没有这些细致入微的校注工作,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古文功底。正是这些幕后的辛勤劳动,才真正让这部经典得以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更广泛的群体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智慧光芒,这体现了出版方深远的文化视野和对读者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