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声律启蒙》

新编《声律启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海洲 著
图书标签:
  • 声韵学习
  • 启蒙教材
  • 传统文化
  • 诗词入门
  • 儿童教育
  • 汉语教学
  • 经典诵读
  • 语音训练
  • 国学经典
  • 启蒙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6845
商品编码:298217304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声律启蒙》

定价:29.80元

作者:于海洲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8026845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少儿国学启蒙读本,古典与现代结合,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入口。 n
1.《新编“声律启蒙”》集萃大量国学常识,以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对联”段子出之,取古人诗句而引用、点化、改装,又于难解的字词、引句、典故,广加注释,读之深有裨益。 n
2.书中《菁莪对韵》具备古本《声律启蒙》的韵律和知识优势,同时以当代普通话韵脚编排,消除古今差异,句句押韵。

内容提要


《新编“声律启蒙”》中的《菁莪韵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脚为序,编著大量对韵语段,化用古代诗词和历史典故,并做出注释。《童子对》是明代人曾可前创作的同类作品,编入本书时加入注解。另《对联修辞例话》部分,总结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分析。三部分内容皆以对仗为核心,旨在帮助读者学习和创作诗词与对联,并从中学习文史知识。

目录


菁莪韵对 001 n
n
阿 韵 003 n
n
婆 韵 009 n
n
彻 韵017 n
n
夜 韵 023 n
n
织 韵 029 n
n
儿 韵 037 n
n
戏 韵 039 n
n
捕 韵 049 n
n
鱼 韵 057 n
n
来 韵 065 n
n
美 韵 073 n
n
妙 韵 081 n
n
秋 韵 089 n
n
泉 韵 095 n
n
沁 韵105 n
n
响 韵 113 n
n
丁 韵 121 n
n
东 韵 n
n
童子对 133 n
n
对联修辞例话 159 n
n
○一.对偶160 n
n
○二.比喻163 n
n
○三.拟人165 n
n
○四 夸张166 n
n
○五 摹声167 n
n
○六 借代 168 n
n
○七 集引169 n
n
八 拟言 172 n
n
○九 同音 173 n
n
一零 双关 174 n
n
一一 设问 177 n
n
一二 衬托 180 n
n
一三 叠字 181 n
n
一四 反复 183 n
n
一五 排比 184 n
n
一六 层递 185 n
n
一七 顶真 186 n
n
一八 回文 188 n
n
一九 拆字190 n
n
二○ 析数192 n
n
二一 嵌字 194 n
n
二二 转品197 n
n
二三 藏词199 n
n
二四 设谜201 n
n
二五 增语 202 n
n
二六 同异204 n
n
二七 联边 206 n
n
二八 列锦 209 n
n
二九 两断210 n
n
三○ 续接 211 n
n
三一 序换 214 n
n
三二 巧改 217 n
n
三三 别解219 n
n
三四 仿拟 220 n
n
三五 婉曲 222 n
n
三六 折绕 222 n
n
三七 飞白 223 n
n
三八 呼告224 n
n
三九 正反224 n
n
四○ 同语 225 n
n
四一 藏意 226 n
n
四二 拈连 226 n
n
四三 移就 227 n
n
四四 应首 228

作者介绍


于海洲,1946年生,辽宁昌图人。毕业于原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老年大学诗词教师等职,现为《中华诗词》、解放军《红叶》特约校对,《中华辞赋》特约编委,《诗词世界》等多家刊物顾问。已出版《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诗词曲韵宝典》《当代百家辞赋评注》《诗赋词曲读写例话》《怎样作赋》《老年大学国学参考教材》《诗词曲赋修辞技法》《诗词曲赋实用语法》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菁莪韵对 001 n
n
阿 韵 003 n
n
婆 韵 009 n
n
彻 韵017 n
n
夜 韵 023 n
n
织 韵 029 n
n
儿 韵 037 n
n
戏 韵 039 n
n
捕 韵 049 n
n
鱼 韵 057 n
n
来 韵 065 n
n
美 韵 073 n
n
妙 韵 081 n
n
秋 韵 089 n
n
泉 韵 095 n
n
沁 韵105 n
n
响 韵 113 n
n
丁 韵 121 n
n
东 韵 n
n
童子对 133 n
n
对联修辞例话 159 n
n
○一.对偶160 n
n
○二.比喻163 n
n
○三.拟人165 n
n
○四 夸张166 n
n
○五 摹声167 n
n
○六 借代 168 n
n
○七 集引169 n
n
八 拟言 172 n
n
○九 同音 173 n
n
一零 双关 174 n
n
一一 设问 177 n
n
一二 衬托 180 n
n
一三 叠字 181 n
n
一四 反复 183 n
n
一五 排比 184 n
n
一六 层递 185 n
n
一七 顶真 186 n
n
一八 回文 188 n
n
一九 拆字190 n
n
二○ 析数192 n
n
二一 嵌字 194 n
n
二二 转品197 n
n
二三 藏词199 n
n
二四 设谜201 n
n
二五 增语 202 n
n
二六 同异204 n
n
二七 联边 206 n
n
二八 列锦 209 n
n
二九 两断210 n
n
三○ 续接 211 n
n
三一 序换 214 n
n
三二 巧改 217 n
n
三三 别解219 n
n
三四 仿拟 220 n
n
三五 婉曲 222 n
n
三六 折绕 222 n
n
三七 飞白 223 n
n
三八 呼告224 n
n
三九 正反224 n
n
四○ 同语 225 n
n
四一 藏意 226 n
n
四二 拈连 226 n
n
四三 移就 227 n
n
四四 应首 228


《晨曦絮语:中国古典童蒙读物赏析》 引言 古人云:“蒙童之学,必先识字,次明训诂,三读韵书,四习歌诗。”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古代对于孩童启蒙教育的重视,以及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呕心沥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那些专为幼童编纂的读物,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最质朴的智慧与最深沉的期望。它们不仅是孩子们识字、学习语言的敲门砖,更是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自然常识的启蒙之门。 本书《晨曦絮语:中国古典童蒙读物赏析》并非专注于某一本具体的古籍,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中国古典童蒙读物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将从这些读物所蕴含的教育理念、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赏析。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这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珍贵经典的关注,理解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意义,并从中汲取养分,反思当下。 第一章:启蒙之基石——何谓中国古典童蒙读物? 在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泛泛而言,但凡是用于教导孩童识字、明理、习文的著作,皆可归入此类。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简单的字句启蒙,到篇章故事的讲述,再到道德规范的灌输,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精心设计。 在古代社会,家庭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私塾则是更为正式的教育机构。而童蒙读物,正是这两个教育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往往篇幅不长,语言浅显,音韵和谐,便于孩童记忆和诵读。更重要的是,这些读物的内容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以及普遍的道德观念,力求让孩童在识字的同时,就能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品德熏陶。 这些读物的编写者,大多是学识渊博的文人雅士。他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字词,而是将知识、德行、美感融于一体,力求创作出既有教育意义,又不失趣味性的作品。例如,一些读物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教授孩童认识四季变化、认识动植物;另一些则通过讲述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来传递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 从内容上看,古典童蒙读物可以大致分为几类。一类是纯粹的识字读物,以字句为基础,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它们奠定了汉字学习的基础。另一类是韵文读物,如《声律启蒙》(此处并非指本书内容,而是泛指此类作品)等,它们注重语言的音韵美,通过押韵和对仗,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熟悉汉语的声律特点。还有一类则是故事寓言类读物,如《二十四孝》、《东周列国志》的节选等,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教育孩童明辨是非,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本书将重点探讨这些读物在编撰时的指导思想,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追溯其源流,分析其演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童蒙读物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韵律之美——汉语声律启蒙的艺术 “声律”,是中国语言的精髓所在。古人深谙此道,在孩童的早期教育中,便极其重视对汉语声律的启蒙。这一领域的读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汉语的声律美,体现在其声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轻重缓急,以及词语搭配时的和谐韵律。这些特点,对于孩童来说,既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亮点。因此,古代的教育家们便创作出了一系列以声律为核心的读物,旨在让孩童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自然而然地感知和掌握汉语的声律之美。 这类读物通常采用高度浓缩的文字,以四字或七字为基本单位,通过精巧的押韵和对仗,构成优美的篇章。例如,它们会按照韵部来组织词语,让同一韵部的字句连缀,形成悦耳的回响。同时,对仗的运用,则使句子在形式上和意义上形成一种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孩童在诵读这些韵文时,不仅是在记忆字词,更是在体验语言的节奏和旋律。这种体验,对于培养其语感,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乃至日后的文学创作能力,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通过反复的诵读,孩童能够逐渐熟悉汉语的语音系统,辨别声母、韵母、声调的细微差别,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营造优美的语言效果。 此外,声律启蒙的读物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例如,它们可能会按照事物的分类来组织内容,如同一个百科全书的缩影。一个章节可能描绘山川河流,另一个章节则可能讲述日月星辰,再一个章节则可能是花鸟虫鱼。这些内容,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呈现在孩童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类读物的艺术手法,例如它们如何巧妙地运用押韵、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将探讨这些手法对于孩童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它们在汉语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价值。 第三章:德育之魂——古典童蒙读物中的道德教化 “教子第一,莫过读经。” 古代对于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视,几乎是与知识教育并驾齐驱的。而古典童蒙读物,正是承载这一重要使命的载体。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品德塑造的导师。 这些读物中的道德教化,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以及精炼的格言,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童。它们所倡导的,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仁爱待人、知恩图报等等。 例如,通过《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孩童可以了解到孝道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义务。通过《东周列国志》等历史故事的节选,他们可以学习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同时也能从历史人物的成败中吸取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道德教化并非一味强调顺从和压抑。许多读物也鼓励孩童要有好奇心,要有探求真知的勇气,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一些读物会通过寓言故事,来揭示某些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孩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此外,古典童蒙读物也常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虽然对于蒙童而言,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这种价值导向,却能够从小在孩童心中播下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种子。让他们明白,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庭、社会乃至国家。 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读物在道德教化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将探讨它们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相适应。同时,我们也将尝试从现代教育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道德教化的价值与局限,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 第四章:知识之窗——自然、历史与生活的启蒙 除了语言和道德的培养,古典童蒙读物还扮演着孩童认识世界的“知识之窗”的角色。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广阔的自然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呈现在稚嫩的心灵面前。 在自然知识方面,许多童蒙读物会通过描绘四季的更迭、日月的运行、星辰的轨迹,来帮助孩童建立初步的宇宙观和时间观念。它们可能会介绍各种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者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象,从而激发孩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启蒙,并非科学意义上的严谨讲解,而是以一种诗意和形象的方式,让孩童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亲近感。 在历史文化方面,童蒙读物往往会选取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这些故事,孩童可以接触到古代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初步接触到一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这为他们日后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在生活常识方面,一些读物会涉及到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可能会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或者讲述纺织、烹饪等日常活动。这些内容,虽然看似琐碎,但却是构成孩童基本生活技能和对社会运作方式初步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的传授,往往与语言的训练和道德的熏陶紧密结合。例如,在描述自然景物的同时,注重使用优美的词汇和句式;在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时,强调其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品质。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方式,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也更易于孩童理解和接受。 本书将梳理这些读物中包含的各类知识信息,分析其编撰的逻辑和呈现方式。我们将探讨这些知识对于孩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相结合。 第五章:流传与影响——古典童蒙读物的不朽生命力 古典童蒙读物并非尘封在故纸堆中的遗物,它们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展现出一种不朽的生命力。 首先,在教育层面,这些读物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是孩童识字、明理、习文的必读之书,构成了早期教育的“标准教材”。其科学的编撰方法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即使到了近现代,许多传统读物的影子,依然可以在现代的儿童读物和教育理念中找到。 其次,在文化传承层面,古典童蒙读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历史文化、审美情趣,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孩童。这些读物,就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江河,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 再者,在语言发展层面,这些读物对于汉语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以其严谨的格律和优美的语言,成为汉语学习的典范,帮助孩童掌握标准的语音、词汇和句式。同时,这些读物所创造的许多经典语句,也成为了汉语中的常用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模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典童蒙读物的核心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借鉴。它们所倡导的对知识的尊重、对品德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重探讨这些古典童蒙读物的流传历程,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我们将审视它们对后世文学、教育、乃至社会风气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重新发掘和运用这些经典读物的价值,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当代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结语 《晨曦絮语:中国古典童蒙读物赏析》试图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古典童蒙读物那博大精深的内在世界。它们如晨曦般,为孩童的成长之路带来光明与启迪;它们如絮语般,在低吟浅唱中,传递着古老的智慧与深沉的关怀。本书所做的,并非对某一部具体的经典进行解读,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一宏大领域的整体观照,激发读者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思考。愿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理解传统,并以更开阔的视野,为下一代的成长铺就更加坚实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类传统启蒙读物,最大的顾虑就是“枯燥”。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行文风格,就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长者在耳边低语,亲切自然,毫无架子。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标准答案”式的口吻,而是像在分享一些有趣的生活哲学。比如在讲解某些音韵变换时,作者会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把抽象的声律规则具象化,使得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小的批注,它们像是智慧的火花,瞬间点亮了晦涩难懂之处,让我领悟到古人对文字驾驭的精妙。这种讲解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评分

这部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没得挑剔,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摸上去光滑细腻,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无论是宋体还是楷体,都清晰易读,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画风古朴典雅,每一幅都像是精心绘制的艺术品,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我仔细翻阅了前几页,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封面烫金的工艺,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奢华的光泽,即便是作为案头陈设也显得十分雅致。这种对书籍本身制作的极致追求,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一种敬意,仿佛不是在翻阅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在触摸一件流传已久的手稿。可以看得出,出版社在这次的制作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无论是从选材到工艺,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这在现在很多速食化的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智慧。我注意到,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拗口的韵脚和复杂的词汇,而是用一种近乎游戏的方式,引导初学者慢慢进入声律的世界。每组对仗的例子都选取得极其巧妙,既保持了古典的韵味,又贴近生活的常识,让那些看似高深的格律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更妙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典故或词语的来龙去脉时,文字极为凝练,没有冗长拖沓的说教,而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和探究空间。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对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对语言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让人读完一组,便忍不住想再读下一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组合。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值得大书特书。它不仅仅适合作为儿童的早期识字读本,对于成年人——尤其是从事文字工作、教育或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极佳的案头参考书。我个人发现,在构思一些需要文采的表达时,不自觉地会翻阅这本书,那些排列整齐的对仗句式,总能给我带来新的灵感和结构上的启发。它的检索系统(如果可以称之为系统的话)设计得十分巧妙,不会让人在浩如烟海的韵文中迷失方向。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美学价值、教育意义和实用功能于一身的精品,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绝对是近年来我所见到的关于传统韵文读物中,最令人心悦诚服的一部力作。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声律的工具书,更是一座连接现代读者与古代文学殿堂的桥梁。它所选取的材料,无疑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每一句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华。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仿佛能嗅到唐宋遗风的余韵,体会到古人对自然、人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纂过程中,怀揣着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力求还原和弘扬传统韵文之美。对于希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它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典文学,拉到了触手可及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