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音乐史 |
| 丛书名: | 音乐考研丛书 |
| 作者/主编: | 陈秉义, 魏艳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61486 |
| 出版年份: | 2013年1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175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6 元 |
| 实际重量: | 905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编辑
《音乐考研丛书:中国音乐史》以目前国内各音乐院校通用的中国音乐史著作为参考内容,每章列有复习思考题及主要题型,并有重点提示,内容涉及中国古代音乐、中国近代音乐、中国现代音乐等。
前言/001
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
章远古、夏、商时期/003
节音乐形式/003
第二节乐器/005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008
节礼乐制度和雅乐/008
第二节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009
第三节乐器与器乐/009
第四节歌舞音乐/012
第五节乐律学/014
第六节音乐思想与音乐论著/015
第三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019
节音乐机构/019
第二节乐器与器乐/020
第三节歌舞音乐/022
第四节乐律学/025
第五节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026
第六节音乐思想与音乐论著/027
第四章隋、唐时期/029
节歌舞音乐/029
第二节音乐机构/032
第三节记谱法/033
第四节乐律学/034
第五节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035
第五章宋、元、明、清时期/037
节市民音乐的兴起与繁荣/037
第二节词调歌曲/038
第三节说唱音乐/041
第四节戏曲音乐/043
第五节乐器与器乐/047
第六节乐律学与记谱法/051
第七节音乐论著/052
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1919年)
章传统音乐的新发展/057
节新民歌和城市小调/057
第二节说唱音乐/058
第三节戏曲的发展/059
第四节民族器乐/062
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兴起/065
节西洋音乐的传人/065
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066
中国现代音乐(公元1919~1949年)
章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公元1912~1937年)/073
节音乐社团/073
第二节音乐教育的发展/074
第三节城市音乐活动/076
第四节音乐思想与音乐研究/077
第五节音乐创作/082
第六节“左翼”音乐运动与聂耳的音乐创作/090
第二章新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公元1937~1949年)/094
节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音乐创作/094
第二节根据地与解放区的音乐发展/097
第三节国统区的音乐/107
第四节沦陷区的音乐/111
中国现代音乐(公元1949~1990年)
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音乐(公元1949~1966年)/117
节声乐创作/117
第二节器乐创作/121
第三节歌剧、舞剧音乐创作/127
第二章“”时期的音乐创作(公元1966~1976年)/131
节声乐创作/131
第二节样板戏/133
第三节器乐创作/134
第三章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创作(公元1976~1990年)/137
节声乐创作/137
第二节歌剧与舞剧/143
第三节器乐创作/146
考研仿真试题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一)/157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二)/159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三)/16l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答案(一)/163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答案(二)/166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答案(三)/169
全国音乐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名录/172
2.孟子
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在音乐上提出“与民同乐”的音乐思想。孟子对于音乐的情感表现力有一定的认识,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孟子·尽心上》)”。
3.荀子
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唯物主义思想家。在音乐方面,荀子继承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与墨家学派完全否定音乐的“非乐”主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充分肯定音乐对于人、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荀子是儒家音乐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所著《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影响深远,其中不少文字直接被引入后来的儒家音乐美学经典著作《乐记》之中。
(二)墨家学派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提出“非乐”的理论,主张不要音乐;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但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如农夫、妇人听了音乐一定会影响农事和纺织;士听了音乐,一定会影响精力和才智;王公大人听了音乐,一定不能“蚤(早)朝晏退,听狱政治”。墨子反对贵族无度的音乐享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性,但是,他从极端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彻底否定音乐,完全排斥了人对于音乐的情感和精神需要,有其局限性。
(三)老、庄学派
1.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以其“道法自然”为出发点,提出了“五音令人耳聋”,否定儒家的“仁义”、“礼乐”;认为理想的音乐是“和”,即有声于无声的对立统一(有无相生……音声相和);这种理想的、合于道的音乐是“大音希声”。
老子否定人为的音乐,将音乐神秘化。但他否定以快感为目的的享乐,强调音乐之美的精神体验,具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
初次翻阅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逻辑脉络所折服。它似乎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进行罗列,而是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内在的组织体系。那些看似庞杂的音乐史料,被作者巧妙地切割、归类,形成了一个个逻辑自洽的知识模块。比如,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流派演变,不是孤立地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这种“以史观乐”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深度。我发现,很多我以往理解上感到模糊或断裂的地方,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串联。特别是关于某些核心概念的定义和阐释,措辞精准,毫不拖泥带水,直击要害,这对于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让人对接下来将要揭示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我特别喜欢它纸张的选择,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白,而是略带米黄的哑光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有强烈的疲劳感。书脊的处理也很扎实,感觉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编者的用心良苦,章节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密度,又没有让版面显得拥挤不堪。插图和图表的选用也相当讲究,有些历史乐谱的复刻图,清晰度极高,连那些细微的笔触都能辨认出来,这对于学习和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总的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绝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印刷品,而是真正融入了制作者心血的艺术品。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度钻研的学生来说,书后附带的参考资料和索引部分,简直是宝藏级别的存在。很多同类书籍的参考文献往往只是简单罗列,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详尽和规范。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面,都能找到可靠的出处指向,这不仅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我们后续的延伸阅读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跳板。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复杂理论旁附加的“小注”或“拓展阅读提示”,这些小小的补充,往往能点醒困惑已久的疑点,或者指向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这说明编写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同行者。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去探究”,这种方法论层面的价值,远超教材本身的价格,是真正有长期价值的学术积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雄而又不失灵动”。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腔调,虽然内容是学术性的,但作者的笔触中流露出一种对所论述对象的深厚情感和洞察力。在论述一些激动人心的音乐事件或伟大的音乐家时,文字会自然地激昂起来,仿佛能让人听到当年那些震撼人心的旋律在耳边回荡。然而,在处理那些需要精确考据的细节时,它又会立刻变得冷静、客观,引用充分,论证严密,让人无法反驳。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如同在跟一位博学的同行进行一场深入的、充满启发性的对话。我甚至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想那些被文字描绘的场景和声响,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体验”历史。
评分我常常在想,一本好的教材,能否在不同阶段的使用者那里产生不同的价值。这本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结构清晰的知识框架,打下的地基异常牢固,避免了日后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修正早期建立的片面认知。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而言,它又像是一面放大镜,帮助人们在细节处发现以往忽略的细微差异和重要的学术争论点。我最近在梳理某个特定时期风格过渡的问题时,这本书中对某一历史转折点的论述,提供了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全新视角,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的快速通关指南,而是一本可以伴随你从入门到精深,不断从中挖掘新意的“常青树”级别的工具书,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应对未来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