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貞觀政要
定價:12.00元
作者: 吳兢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53805009
字數:
頁碼:1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貞觀政要》是名的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吳兢撰此書,是為“垂世立教”,“義在懲勸”,成為後人批評腐敗政治的武器和清明政治的藍本。它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瞭重要資料。
目錄
捲一
君道
政體第二
捲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捲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捲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誡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捲五
仁義第十三
論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捲六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側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捲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捲八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辨興亡第三十四
捲九
徵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捲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2.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置身於一場精心編排的古代政治辯論會,不同聲音的交鋒構建瞭那個時代治理思想的立體圖景。它沒有一味地神化帝王,反而著重展現瞭魏徵等諍臣的直言不諱與君主的虛心納諫,這種君臣之間的“相成”關係,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政策演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而剋製的筆調,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勾勒齣政策背後的深層動因。對於那些對中國古代官僚體係和統治哲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為詳盡的教科書級彆的參考資料。讀完後,我對“道義”在實際政治操作中的可行性,有瞭更為復雜和深刻的認識,它遠比想象中要微妙和考驗智慧。
評分5. 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味的著作,它的信息密度極大,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它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將復雜的政治哲學融入到具體的曆史場景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不同區域政策時所展現齣的全局觀,如何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微妙關係,如何應對邊疆民族的管理挑戰,這些議題的探討,展現瞭極高的思想穿透力。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對照現代的管理學理論進行比對,發現古人的許多智慧,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這本書無疑是政治史愛好者案頭必備的經典,它提供瞭一種宏大敘事下的精微觀察。
評分1. 讀完這本厚重的史學著作,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初唐盛世,親身感受著李世民這位韆古一帝的治國方略與個人魅力。書中對貞觀年間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的剖析入木三分,尤其是在君臣關係的處理上,展現瞭唐太宗高超的政治智慧。那些關於用人、納諫、以及如何在權力與仁德之間取得平衡的論述,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作者對史料的梳理和引經據典的運用,顯示齣深厚的學術功底,使得整部書既有嚴謹的曆史邏輯,又不失生動的敘事性。閤上書捲,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鮮活的政治哲學實踐案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審視和理解“善治”的思維框架。它讓我深刻理解到,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創,背後凝聚著多少深思熟慮的決策和對民心的精準把握。
評分4.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曆史循環論”的某種無聲的辯證。作者通過對貞觀之治的細緻描述,實際上在暗示著,縱使是開明如唐太宗,其治下的成功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對前朝覆滅教訓的深刻反思之上。書中關於“居安思危”和“戒奢崇儉”的篇章,讀來讓人心驚,仿佛能聽到盛世之下潛藏的危機警報。它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揭示瞭權力是如何腐蝕人心的,以及需要付齣多大的努力去對抗這種趨勢。這種超越時空的警示意義,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曆史記錄,它更像是一麵映照人性與製度的鏡子,視角犀利而深刻。
評分3. 坦白說,初捧此書時,我曾擔心它會過於晦澀,充斥著古奧的文言和枯燥的製度介紹。然而,一旦沉浸其中,便會發現作者的敘事技巧高超,總能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捕捉到那些觸動人心的細節。它不是簡單的帝王傳記,而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有效治理一個龐大帝國”的實戰手冊。書中對於危機處理、財政開支的審慎態度,以及對地方官員考察的細緻要求,無不體現齣治國理政的艱巨性。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提煉齣關於“權衡利弊”的實例。對於那些渴望瞭解古代精英階層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切入點,它讓我們看到瞭偉大人物光環之下的真實謀劃與掙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