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尔雅》同义词考论
定价:46.00元
作者:王建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49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榉治抖拧吠宕实慕缍ǎ弧抖拧吠宕实那笸弧抖拧返男灾省⒌匚患按车饶谌荨
内容提要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全部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
目录
序一(黄金贵)序二(徐朝华)绪论章 《尔雅》同义词的界定节 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特点第二节 《尔雅》同义词的界定原则第三节 《尔雅》同义词的收词范围第四节 《尔雅》同义词与训诂形式第五节 《尔雅》同义为训与声训第六节 《尔雅》同义词与同词异字第二章 《尔雅》同义词的求同(上)节 多义词第二节 虚词第三节 重言词第四节 二义同条第五节 反训第三章 《尔雅》同义词的求同(下)节 名物词的同义层次性第二节 异名的来源第三节 复合词第四章 《尔雅》同义词的辨释节 辨释方法第二节 辨释的不足第五章 《尔雅》同义词的语义系统节 同义词组认知语义系统第二节 同义词的义类系统第六章 《尔雅》的性质、地位及传统节 《尔雅》的同义词典性质第二节 《尔雅》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三节 从《尔雅》看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传统及不足附录一《尔雅》疑难同义关系考二《尔雅》二义同条考三《尔雅》名物词辨四《尔雅》非同义词辨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对于学术著作的阅读习惯是比较挑剔的,我最看重的是论证的逻辑性和观点的创新性。如果这本书只是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简单汇编和重复,那么它的价值就有限了。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套全新的、具有解释力的同义词辨析方法论。比如,能否利用统计学或者语料库的方法,来量化某些词汇在特定时期的高频使用情境,从而推导出其核心语义域?再者,对于那些在流变过程中逐渐被淘汰的“冷门”同义词,作者是如何追踪其消亡轨迹的?这种对“动态演变”的关注,比对“静态定义”的梳理更具挑战性,也更显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入词汇的结构,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判断。
评分说实话,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考论”二字吸引了。现代的词典编纂往往追求效率和标准化,但古代的“考论”则带着一种严谨的、近乎哲学思辨的味道。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力去处理那些在不同篇章中反复出现的、看似相同实则有别的词语。比如“走”与“奔”,在不同的古文中,它们的速率和情态差异究竟在哪里?又比如那些描述自然现象或官职名称的同义词,它们之间的细微语义分野,可能关乎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能够结合出土文献的佐证,来印证或修正传统训诂学的某些定论。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具有说服力的文本比对案例,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绕开那些语义的陷阱,更接近古人的真实语感。
评分对于一个对古代生活细节抱有浪漫想象的读者来说,研究《尔雅》的同义词,无异于窥探古人的精神世界。词汇是思想的容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往往反映了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和认知习惯的差异。我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技术性的语言分析,而在于这些词汇背后的“人”。例如,描述“美德”的词汇,它们是否反映了周代礼乐文明对不同德行侧重的不同期待?如果作者能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去解读这些词义的演变和分化,这本书的趣味性将大大提升。我设想,它应该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理解古代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大门,让我们明白,在那个时代,一个人如何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赞颂、批评或定义他所处的世界。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会让枯燥的词义辨析焕发出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部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对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研究充满了好奇。我最近刚好涉猎了一些先秦典籍的整理工作,深切体会到古籍中词义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尤其是像《尔雅》这样最早的词典类著作,它的每一个条目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光是想象作者是如何梳理、辨析那些流传千古却又在不同语境下产生微妙变化的词汇,就让人肃然起敬。这绝不是简单的词汇罗列,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语义考古,试图重建汉字最初的生命力与光泽。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精准地定位那些容易混淆的同义词群,并且对它们的功能差异进行细致的区分。这种工作不仅是对语言史的贡献,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深度挖掘与呈现,相信能为所有致力于古典文献阅读和研究的人,提供一个坚实而又细致的参考框架。
评分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部极其扎实、面向专业研究者的力作。我个人对这种深度研究的成果总是抱有一种敬畏感,因为我知道这背后必然是无数个寂静深夜里,与古籍为伴的艰辛付出。我猜想,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一定也十分考究,对引用的每一个《尔雅》原文和后世注释都有着清晰的来源标注,确保了考证的严谨性。对我而言,即使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冷僻词条,光是阅读作者如何构建论证链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展示了一种探究真理的治学精神——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古人智慧的谦卑,以及对汉语演变脉络的敬畏。这本书或许不是我闲暇时的消遣读物,但它绝对是我书架上,需要认真对待、反复研读的“案头重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