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爾雅》同義詞考論
定價:46.00元
作者:王建莉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49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櫸治抖擰吠宕實慕綞ǎ弧抖擰吠宕實那笸弧抖擰返男災省⒌匚患按車饒諶蕁
內容提要
《爾雅同義詞考論》(作者王建莉)是一部專門研究《爾雅》語詞的著作,運用“一義相同”的同義詞觀,從同義詞角度對《爾雅》作全麵研究。《爾雅同義詞考論》對《爾雅》全部訓列作瞭同義詞的釋讀,考釋疑難訓列159條。在此基礎上,探究《爾雅》的求同、辨釋、語義係統等一係列理論問題,證明《爾雅》是中國古代部同義詞典,訓詁初期主要就是同義訓詁。
目錄
序一(黃金貴)序二(徐朝華)緒論章 《爾雅》同義詞的界定節 古漢語同義詞的性質、特點第二節 《爾雅》同義詞的界定原則第三節 《爾雅》同義詞的收詞範圍第四節 《爾雅》同義詞與訓詁形式第五節 《爾雅》同義為訓與聲訓第六節 《爾雅》同義詞與同詞異字第二章 《爾雅》同義詞的求同(上)節 多義詞第二節 虛詞第三節 重言詞第四節 二義同條第五節 反訓第三章 《爾雅》同義詞的求同(下)節 名物詞的同義層次性第二節 異名的來源第三節 復閤詞第四章 《爾雅》同義詞的辨釋節 辨釋方法第二節 辨釋的不足第五章 《爾雅》同義詞的語義係統節 同義詞組認知語義係統第二節 同義詞的義類係統第六章 《爾雅》的性質、地位及傳統節 《爾雅》的同義詞典性質第二節 《爾雅》的曆史地位及影響第三節 從《爾雅》看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傳統及不足附錄一《爾雅》疑難同義關係考二《爾雅》二義同條考三《爾雅》名物詞辨四《爾雅》非同義詞辨參考文獻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拿起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的“考論”二字吸引瞭。現代的詞典編纂往往追求效率和標準化,但古代的“考論”則帶著一種嚴謹的、近乎哲學思辨的味道。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力去處理那些在不同篇章中反復齣現的、看似相同實則有彆的詞語。比如“走”與“奔”,在不同的古文中,它們的速率和情態差異究竟在哪裏?又比如那些描述自然現象或官職名稱的同義詞,它們之間的細微語義分野,可能關乎對曆史事件的準確理解。我特彆希望看到作者能夠結閤齣土文獻的佐證,來印證或修正傳統訓詁學的某些定論。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具有說服力的文本比對案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成為瞭一個實實在在的工具書,能夠幫助我們繞開那些語義的陷阱,更接近古人的真實語感。
評分對於一個對古代生活細節抱有浪漫想象的讀者來說,研究《爾雅》的同義詞,無異於窺探古人的精神世界。詞匯是思想的容器,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往往反映瞭社會結構、價值取嚮和認知習慣的差異。我關注的重點不在於技術性的語言分析,而在於這些詞匯背後的“人”。例如,描述“美德”的詞匯,它們是否反映瞭周代禮樂文明對不同德行側重的不同期待?如果作者能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去解讀這些詞義的演變和分化,這本書的趣味性將大大提升。我設想,它應該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們理解古代社會人際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大門,讓我們明白,在那個時代,一個人如何用最恰當的詞語來贊頌、批評或定義他所處的世界。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會讓枯燥的詞義辨析煥發齣曆史的溫度。
評分從這本書的書名來看,它似乎是一部極其紮實、麵嚮專業研究者的力作。我個人對這種深度研究的成果總是抱有一種敬畏感,因為我知道這背後必然是無數個寂靜深夜裏,與古籍為伴的艱辛付齣。我猜想,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一定也十分考究,對引用的每一個《爾雅》原文和後世注釋都有著清晰的來源標注,確保瞭考證的嚴謹性。對我而言,即使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冷僻詞條,光是閱讀作者如何構建論證鏈條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展示瞭一種探究真理的治學精神——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古人智慧的謙卑,以及對漢語演變脈絡的敬畏。這本書或許不是我閑暇時的消遣讀物,但它絕對是我書架上,需要認真對待、反復研讀的“案頭重器”。
評分坦白說,我對於學術著作的閱讀習慣是比較挑剔的,我最看重的是論證的邏輯性和觀點的創新性。如果這本書隻是對前人訓詁成果的簡單匯編和重復,那麼它的價值就有限瞭。我期待作者能夠提齣一套全新的、具有解釋力的同義詞辨析方法論。比如,能否利用統計學或者語料庫的方法,來量化某些詞匯在特定時期的高頻使用情境,從而推導齣其核心語義域?再者,對於那些在流變過程中逐漸被淘汰的“冷門”同義詞,作者是如何追蹤其消亡軌跡的?這種對“動態演變”的關注,比對“靜態定義”的梳理更具挑戰性,也更顯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入詞匯的結構,給齣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判斷。
評分這部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對中國古代的語言學研究充滿瞭好奇。我最近剛好涉獵瞭一些先秦典籍的整理工作,深切體會到古籍中詞義的復雜性和多義性,尤其是像《爾雅》這樣最早的詞典類著作,它的每一個條目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時代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光是想象作者是如何梳理、辨析那些流傳韆古卻又在不同語境下産生微妙變化的詞匯,就讓人肅然起敬。這絕不是簡單的詞匯羅列,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語義考古,試圖重建漢字最初的生命力與光澤。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精準地定位那些容易混淆的同義詞群,並且對它們的功能差異進行細緻的區分。這種工作不僅是對語言史的貢獻,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深度挖掘與呈現,相信能為所有緻力於古典文獻閱讀和研究的人,提供一個堅實而又細緻的參考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