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念念不忘的面食(汉竹)
定价:35.0元
作者:刘哲菲著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4598906
字数: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既适合新手又适合面食达人的书。跟着馨月(刘哲菲)老师,让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面粉,变幻出千万种美食。
面食新手所困惑的和面技巧、发面技巧、怎么擀、怎么包……,馨月老师在书里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跟着学会了,就觉得制作面食没那么难了。
面食达人们喜欢的面食名吃、造型面食、应季面食……,馨月老师用*正宗的配方,教你在家也能做出产地味道。
馨月老师还特别为孩子们制作了可爱又营养的面食,可爱的豆沙猪宝宝、诱人的玫瑰馒头、精致的蝴蝶馒头、绚丽的多彩小水饺……好胃口孩子就要这样吃。
馨月老师做面食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调料都严谨准确,她对编辑说:“我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尽量不要删改。读者只要跟着学,就做出做人人称赞的面食。”
内容提要
面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稍微用心,动手就能做出全家都爱吃的美味面食。
书中介绍了80道受大家欢迎的面食,有图有步骤,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就可以轻松做出一道道美味的面食。不论你爱吃面条,还是爱馒头;不管你爱吃饺子,还是爱吃包子;即便你爱吃粗粮,你要给宝宝做一些有花样的面食,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你想要的。
每一类面食还有一个专题页详细讲解本类面食的制作要点,从整体上了解面食特点之后,整个一类面食的制作就不再困难,做到一通百通。
你爱吃的面食都在这里,跟着本书走,轻松做出来。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哲菲
网名:馨月vini
新浪美食元老级博主
2,000,000人次点击率
爱美食,爱孩子,爱一切美好事物
外企职场白骨精,家有萌宝。作为一枚北方直爽妈妈,爱面食,做各种面食给家人吃。她做的面食步骤详细,操作简单,只要跟着学,轻松做出好吃到吓你一跳的面食。
喜欢不拘一格烹制面食,乐享下厨的每个过程。下厨,不仅为了吃饱,更是为了让家人吃得满足。
多次担任山东卫视美食栏目嘉宾,山东《生活日报》美食栏目专版作者,多家美食网站及亲子网站特邀作者。
文摘
揉出好面团
如何揉出“三光”面团
揉面是制作面食的基本功,当面粉揉到“面光、盆光、手光”的“三光”标准时,就表示这份面团揉好了。
制作方法:
1.将水绕圈倒入面粉中,注意水要一点点放。
2.边倒边用筷子搅拌至水分消失,面粉变成小团的面絮状。
3.用手在盆内把面絮揉成完整的面团,边揉边将粘在手上和盆上的干面粉揉至面团中,这样,一个的“三光”面团就揉好了。
4.连盆口一起用保鲜膜盖住,静置松弛,再进行整形。
冷水面团:做水饺、馄饨、面条
冷水面团,就是我们常说的“死面”,是没经过发酵的面团,由面粉加冷水揉制而成。冷水是指水温30℃以下的饮用水。冷水面团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筋性、弹性,制成的面食爽滑筋道、不易变形,适用于水饺、馄饨、面条等。
冷水面团和面方法与“三光”面团相同。
热水面团:做蒸饺、锅贴
热水面团,就是我们常说的“烫面”,分为全烫面团和半烫面团。全烫面团,是用面粉加70℃以上的水揉制而成,因面粉内的淀粉完全糊化,所以面粉的吸水量也相对较高。半烫面团,是用沸水倒入面粉,搅拌成松散小面团,再用适量冷水调至软硬适中,这样的面团保持了部分韧性,丰富了成品的口感。热水面团更具黏性,色泽暗,成品口感细腻甜糯。总之,水温越高,做出的成品越软。热水面团适合制作烙、蒸、煎等类的面食。
半烫面团是怎么“烫”出来的
1.将冷水煮沸后立即熄火,以免水分因蒸发而损耗。将沸水用绕圈的方式倒入面粉中,避免沸水集中在一起。
2.用筷子迅速搅拌到面粉呈松散的面团状,接着倒入冷水,用手抓匀成为较为湿黏的面团。
3.用手继续轻轻揉搓成较为光滑的面团。
4.盖上保鲜膜,静置松弛约30 分钟。
在家做面食容易碰到的问题
面团揉得不光滑
加入面粉中的水过多或过少,面团的干湿比例不对,面团过硬或过软都会影响面团的成形效果,导致揉出的面团不光滑。如果已按照合适比例加水还是揉不光滑,有个好办法就是停下来,让面团松弛一会儿再揉。
松弛时面团内的水分充分被吸收,松弛后的面团光滑不粘手,并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揉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知道面发没发好面团发好后,可用手指插入面团再拿出,如果面团上的凹坑不会迅速反弹,整个面团也不会慢慢塌陷,即可视为面团发酵完毕。如果凹坑迅速反弹说明发酵不足,需要继续发酵一会儿。如果面团随即下沉陷落,说明发酵过头了,闻起来会有酸味。
面发大劲了
酵母放得太多或发酵时间过长,都会使面团发过头。如果是酵母放多了,可将少许食用碱加入面团中揉制均匀,再继续后面的操作。但成品的质感和口感均不如发酵适中的面团。
面没发起来
面没发起来的原因有三种:
1.酵母放少了或酵母保存不当,失去活性。
2.和面的液体温度过高会烫死酵母,使之失效。
3.室内环境温度过低,使酵母不能发挥出其活性。
阳春面
阳春面,带着浓重的上海特色,又称光面或清汤面。农历十月,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相传此面每碗售钱十文,因此被冠以阳春面的美名。早的阳春面汤底是清水,后来演变为葱油高汤底。其汤清味鲜,清淡爽口。阳春面以其的市井魅力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原料
鲜切面200克、猪肥膘肉200克、紫皮洋葱半个、高汤800毫升、生抽1大匙、青蒜苗2棵、水80毫升、盐1小匙
做法
1.洋葱洗净切丝;猪肥膘肉洗净沥干,切小块;青蒜苗洗净,切末。
2.炒锅加水,放入切好的猪肥膘肉,中火加热至水沸腾,继续加热至猪肥膘肉变透明,逐渐变成金黄色。
3.待肉块体积变小变干,捞出渣滓,倒出大部分油。
4.剩余的油继续加热,放入洋葱丝炸至葱丝变干,捞出葱丝。
5.向油锅中加入生抽和盐调味,再加入高汤煮开,盛入汤碗备用。
6.另起锅煮面,面熟后捞出,沥干水分,放入汤碗中,撒上青蒜苗末即可。
好吃的秘密
做阳春面重要的就是炸葱油,紫皮洋葱的味道比较香,炸出的葱油味道非常浓郁。另外,做阳春面用猪油也是很关键的一点,要用猪油才能确保葱油、面条的香味。熬猪油时加入少量水,可使猪油洁白,不易炼焦。阳春面清汤白面看似无味,实际上精华都在葱油里,所以要想做好一碗阳春面,葱和油的步骤不能马虎!
荠菜饺子
初春的北方,树还是乌秃秃的,不过你会发现向阳的小山坡上会长出些许点点新绿,其中就有荠菜的身影。犹记得小时候,几场春雨催绿了身后那些小山坡。吆喝着大院里的小朋友,提溜着扁铲,跑到山上挖荠菜。用它包饺子美味无比,咬一口,春天的滋味,真鲜!
原料
猪绞肉200克、荠菜400克、料酒1大匙、生抽2大匙、芝麻油2大匙、豆瓣酱1大匙、葱末15克、盐1/2小匙、自制饺子皮适量
做法
1.肉馅打水处理,加料酒、生抽、豆瓣酱,搅拌至肉质顺滑具有黏性,再加1大匙芝麻油搅拌,冷藏。
2.荠菜择去枯叶,留根,洗净,开水焯烫1 分钟,捞出过凉水,挤干水分后剁碎。
3.将荠菜、葱末加入肉馅中,淋上1大匙芝麻油,朝同一个方向搅拌均匀顺滑,成馅料(可按自己口味选择是否再次加盐)。
4.取饺子皮包馅儿,依次包完所有饺子。
5.锅中放入适量水,水沸后加入1小匙盐,逐个下入饺子,点3次水后,用漏勺将饺子捞起,沥干水装盘。
好吃的秘密
荠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和脾、利尿、止血、明目的功效。荠菜根药用价值高,不要将其摘除。调制馅料时,不需要加入过多的调味品,以免破坏荠菜本身的清香味。
……
序言
《念念不忘的面食(汉竹)》这个书名,总让我想起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我脑海里不禁勾勒出一些画面:或许在某个深山古镇,流传着一种世代相传的面食秘方,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掌握,而这秘方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或是为了守护家族荣耀的艰难抉择。又或者,书中描绘的面食,并非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承载着特殊文化符号的食物。作者或许想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中华饮食文化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深藏于民间、却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哲学。我猜测,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简单的描述,它可能还会深入挖掘面食背后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甚至将它们与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信仰联系起来。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宏大的视角,去解读“面食”这个看似平凡的载体,如何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或许,“念念不忘”的,正是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却又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行为和思想的文化根脉。
评分拿到《念念不忘的面食(汉竹)》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美食指南,里面充满了各种面食的制作方法和精美的图片。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并没有按照菜谱的逻辑来编排,而是似乎在讲述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这让我有些意外,也更加 intrigued。我开始猜测,这本书或许更像是一部散文集,用面食作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波折,乃至对社会变迁的观察。比如,书中可能有一章描写的是童年时期,家乡巷口那家不起眼的面馆,老板娘的笑容和那碗熟悉的阳春面,成为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碎片;又或者,它可能描绘的是一场失恋后,独自一人坐在冷清的公寓里,煮着一碗速食面,眼泪滴落在面汤里的场景。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性,每一种都带着浓烈的情感色彩。也许,“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对某种味道的怀念,更是对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对那些错过的缘分、对那些无法释怀的遗憾的集体回忆。我开始期待,作者是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升华为一种动人的文学体验,让读者在品味面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名为《念念不忘的面食(汉竹)》的书,虽说我对书名里的“面食”二字并没有特别的执念,但“念念不忘”这四个字却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能被冠以“念念不忘”之名的,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或许是某种深埋心底的回忆,又或许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而作者选择用“面食”来承载这份“念念不忘”,这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开始设想,这本书里描绘的会是怎样一种画面?是晨光熹微时,厨房里热气腾腾的灶台,奶奶笨拙却充满爱意的双手揉捏着面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还是某个异乡的街头,一碗冒着热气的拉面,温暖了游子的胃,也慰藉了漂泊的心?亦或是某种失传的古法,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唤醒了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切眷恋?我甚至怀疑,这“面食”是否只是一种意象,它象征着某种更加宏大的、关于人生、关于爱、关于告别的叙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份“念念不忘”的情感,融进这看似平凡的面食之中,又如何通过文字,将这份情感传递给每一个阅读它的人。这不仅仅是对一本关于食物的书的好奇,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的探寻。
评分初次看到《念念不忘的面食(汉竹)》的书名,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我也曾对某一种面食产生过如此深沉的眷恋。这种“念念不忘”,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味蕾上的简单满足,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慰藉。我开始想象,这本书是否会通过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面食,来展现中国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比如,北方的劲道面条,裹挟着黄土地的粗犷与豪情;南方的精致点心,则透露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细腻。我猜想,作者可能在字里行间,记录了与这些面食相伴的那些人,那些发生在餐桌上的故事,那些欢声笑语,或是泪水和叹息。也许,书中还会探讨面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角色:童年的童趣,青年的激情,中年的沉淀,老年的回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味觉与情感之旅,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深刻意义。我期待,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重新点燃我对食物的热爱,以及对生命中那些“念念不忘”的美好事物重新感受。
评分《念念不忘的面食(汉竹)》这个书名,在我看来,自带一种怀旧又温情的滤镜。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或许是关于一家传承了百年的老面馆,老板娘的坚守与创新;或许是关于某个特殊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承载着祝福与期盼的面食;又或者,是关于一段青春岁月里,与朋友们分享的、充满欢笑与泪水的那碗面。我推测,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单纯的食谱,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生活百态的微型小说集,而“面食”只是作者用来串联这些故事的线索。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最真实的市井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也许,书中还会探讨面食与地域文化、家庭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出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社会价值。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面食”这个简单的食物,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它的味道,更是它所承载的那些鲜活的故事和温暖的情感。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过往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