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琳琅满纸忆前时(精装)
定价:98.00元
作者:周伦玲、竺柏松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010933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琳琅满纸忆前时:怀念周汝昌先生》主要分为三部分,部分为追念文章,第二部分为诗词、挽联,第三部分为唁电、唁函。后附先生学术生平简表,以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参考。
目录
唁辞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怀念周汝昌大学长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贡献——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的讲话
周汝昌是红学考证集大成者
大学者的平凡生活——我所见的周汝昌先生
一个时代的谢幕
红楼梦断,不尽的怀念——追思周汝昌先生
周汝昌的红学遗产
红学:周汝昌留下了什么?我们继承什么?
悔未陪师赏海棠——痛悼汝昌师
哭恩师周汝昌先生
周汝昌先生晚年和我的诗谊
周汝昌的桑梓情
相思忆旧事短文释通谊——我心目中的周汝昌先生
大智真痴两未休
“大业红楼梦,弘观华夏文”——缅怀周汝昌先生
风骨著述誉中华——怀念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
谁人有此闲情性——怀念周汝昌先生
高邻周汝昌
永远的红学旗帜
毕生献给“红学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缅怀周汝昌先生
“石头,其实是一面镜子”——周汝昌先生的忆念
“为芹辛苦
悼周汝昌先生
周汝昌先生与地方志
怀念周汝昌先生
红楼梦断翰墨遗芳——忆周汝昌先生和我的诗书缘
“淡交我敬先生久”——悼念周汝昌前辈
“痴”与“才”:追怀周汝昌先生
红楼门外怀周公
伤心周汝昌
周汝昌与《海河柳》
为芹辛苦见平生
哀思绵绵忆大师读书自有后来人
周汝昌先生与《红楼梦辞典》
乡情浓浓
周汝昌为鼓楼写楹联
周汝昌先生与杨柳青
大智慧大胸襟大手笔——缅怀周汝昌先生晚年曹雪芹家族文化研究的卓异建树
一生解梦红楼事翰墨诗词此生情——专访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
长歌当哭——谈谈我的周汝昌先生
怀念周汝昌老人之周老贵州缘
沉痛悼念周汝昌先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忆前时”这类主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矫揉造作或故作深沉。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陷阱。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却又不失平和,低谷徘徊时也充满了向上的力量。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回忆过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沉溺其中,而是巧妙地将过去的经验与当下的理解进行对话和反思。这种双重视角,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成长与和解的哲学小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一句精妙的议论沉思良久,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被这份沉淀所涤荡。
评分坦白说,我购入此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对“精装”和“忆前时”这个标签的好奇心驱动,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值。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某些篇章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远超我的预期。比如有一篇描绘旧时邻里间微妙关系的文章,短短几百字,却将那种“远香近臭”的世事人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这说明作者的功力深厚,笔力老辣,即便是在最寻常的叙述中,也能提炼出普遍的人性真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被忽略的琐碎日常,意识到平凡之中往往蕴藏着最深邃的智慧,这本书无疑为我的日常思考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字体的选择兼顾了易读性和古典美,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给予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在某些关键的章节转换处,作者或编者会插入一些看似无关却意蕴深长的留白页或符号,这种留白的处理,比大段的文字更有力量,它留给读者想象和消化的空间。相比那些恨不得把每一个角落都塞满文字的当代出版物,这种克制、留白的美学,恰恰体现了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对于我这种喜欢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品味文字的人来说,这样的设计简直是福音,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冥想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加上烫金的书名,光是捧在手里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微微泛黄的色调,让阅读体验瞬间变得复古起来,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忆前时”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插画,线条流畅,意境悠远,每一幅都像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但光是欣赏它的外在美,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对于那些对手工质感和艺术设计有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的一个亮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即便是放在那里不看,也是一种视觉上的满足。那种用心的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出版方对“精装”二字的理解和执行力。
评分读完开篇几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吸引。他/她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逝去的生活片段,如同老电影的慢镜头一般,缓缓在我们眼前展开。文字里没有那种生硬的历史叙述,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充满烟火气的描摹。比如描写儿时过节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亲戚朋友间的寒暄打趣,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这种“忆”法,不是空洞的怀旧,而是带着温度和重量的记忆打捞。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那种既怀念又带着一丝释然的复杂情感,非常真实,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旁观者,甚至参与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