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台南妈妈、山东爸爸以及我爱的西班牙
定价:38.0元
作者:王杰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0775193
字数: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画家的手绘食记,别具艺术气息
2.台南、山东、西班牙,由饮食串连起的家庭记忆、生活历史,既有浓浓的乡土味,也有动人的异域风情。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杰,画家,生于基隆,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博士班毕业。2003年回台后,以其特殊风格的水彩画记录故乡基隆及台湾各地的风光与小人物,在《旅人志》《好吃》等杂志开设专栏。著有《手绘西班牙时光》《画家带路基隆小旅行》《旅途上的画画课》等书。其广告作品曾入选“法国坎城广告奖”(台湾地区入选),同时荣获“纽约广告奖绘画类优选”及“时报广告金像奖”。
文摘
母亲是台南县北门乡人, 家族世代都住在北门乡。据外公说, 陈家是福建泉州人,郑成功时便随军来台,算是非常早移民台湾的汉人,之后便在这个海边的小村落住了下来, 一直到母亲十几岁时, 举家迁往高雄, 结束了陈家在北门两百多年的历史。二〇〇八年的夏天, 我特地采了一此北门, 眼见为凭, 那由红砖古屋形塑出的蜿蜒小巷, 贯穿着的古老聚落,活脱脱就是个古村落的样貌。
从母亲口中听来的, 她幼时的北门充满着盐田、鱼塭、果树、家中的大宅院、拿来玩耍的龙银, 大宅院外朴质的人们, 以及摧残着这些人们的赤贫和乌脚病, 那是一幅南台湾传统乡间的真实生活景象,透过母亲幼时的眼, 我好似真的能见到一部分当时的情景。南鲲乡的大庙前为歌仔戏痴迷的乡民们; 红砖房里, 不时可见因终日操劳而早衰的居民身影; 而母亲家中的鱼塭, 则不可思议的充满了各式肥美的鱼虾。母亲在田野里欢天喜地的度过童年的每一天, 这些甜蜜与苦涩相伴的记忆, 每每在她诉说着北门时, 流泻一地, 真实得无处隐藏。
母亲和父亲一样,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同样生活在一个十分写实,毫不造作的年代。他们的生活经验, 也纯粹得无可取代, 就如同我要在这本书里为母亲保留的位置一样, 母亲的味道, 当然就是纯纯的台湾味了。
这个台湾的味道, 在母亲二十岁那年, 经由媒妁之言, 由遥远的南部高雄嫁来基隆七堵之后, 突然间显得奇特了起来, 当时的七堵是个阡陌纵横, 几条小街外加挂在天边的几排小山就完事的小乡, 对于早已习惯每晚去六合夜市逛逛的来说,无异是个极大的环境冲击。
让情况更显无助的是, 母亲嫁了一个仅仅由公公以及丈夫组成的外省家族, 这家人只吃包子、馒头、水饺跟大蒜,“ 我每天掉眼泪。” 妈总是这么说着。
一般来讲, 你吃什么食物就是什么人, 反之亦然。母亲是大米海鲜人, 而她嫁的王家却是不折不扣的小麦大蒜人; 这个组合, 确立了她在饮食上宿命的无奈以及我口味上的基调— 南腔北调。母亲为了满足爷爷的饮食口味, 和左邻右舍的山东家庭当起了好邻居, 自此北方面食、包子馒头、烙饼水饺样样上手, 但是在家里厨房边那个局促的小餐桌上, 母亲也将她熟悉的口味, 在不知多少个寒暑岁月, 一点一滴慢慢地拌入了我们的饭碗里, 也成就了我的味觉世界中, 评判一切的基础,对我来说,这个混合着台湾以及外省的口味,就是妈味道。
……
序言
坦白说,最初我对这类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家庭回忆录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难免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然而,作者的笔法是如此的狡黠而富有洞察力,成功地避开了那些老生常谈的文化差异笑料。她处理“台南”与“山东”的对比,更像是在探讨两种生存哲学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共存之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家庭聚餐的描写,台南的宴席礼数与山东人直来直去的敬酒文化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场面既尴尬又温馨。更妙的是,西班牙元素并非一个生硬的“第三者”,它仿佛是让这场中式家庭剧得以喘息和反思的“局外人视角”。它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文化背景的棱镜。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去评判哪种文化更优越,而是展示了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和稀泥”,是妥协、适应与最终接纳的过程。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文化冲突的阵痛,而是一种融合后的巨大生命力。对于那些身处多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面映照自我身份认同的镜子,清晰而又充满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包容”的终极诠释。书名中的“满28包邮”这种略带戏谑和商业化色彩的表达,反而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引子,暗示了生活中的所有美好和磨砺,最终都会被一种近乎交易的、但又充满温情的规则所接纳和消化。台南的细腻、山东的刚硬,以及西班牙的浪漫,三股力量在她身上达成了奇特的平衡。我感觉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有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冷静和慈悲。她没有急于为自己的身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将这种“未完成感”和“多重身份的拉扯”作为一种常态来呈现。这种坦诚非常可贵。它提醒着我们,所谓的“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我们不断携带、不断移动的经验所构建的。阅读此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家庭温暖的混合空间,既能感受到遥远土地的气息,又能体会到最亲密关系中的微妙张力。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理解的佳作。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台南妈妈、山东爸爸以及我爱的西班牙》,光看书名就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跨文化碰撞的趣味。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日下午偶然翻到它的,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地方特产的团购指南,结果一头栽进了作者细腻的笔触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家”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深度挖掘。台南妈妈的热情、山东爸爸的实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基因,是如何在同一个屋檐下交融、碰撞,最终孕育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的童年记忆?作者的叙事带着一种南方特有的温润和北方特有的直率,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展现出家庭日常中的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可能是妈妈在厨房里用闽南语哼唱的小调,配上爸爸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纠正作业时的严肃表情。西班牙的加入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出口,是家庭内部张力得到释放和重塑的空间。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那种味蕾上的记忆往往比视觉更能穿透时间,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混合了甜、咸、酸,带着阳光味道的家庭氛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细碎的烟火气中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情感基石,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想给远方的父母打个电话,问问他们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语言上的创新和尝试。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大量的意象和隐喻。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近乎苛刻的打磨,即便是描述最平凡的场景,也总能提炼出一种诗意。例如,她将父亲的沉默比作泰山石的质地,将母亲的唠叨描绘成盛夏蝉鸣的背景音,这些比喻新颖而不生硬,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质感。西班牙的部分,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更自由的抒发口,文字变得更加奔放和热烈,与前半部分内敛的家庭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处理得非常巧妙,像是一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快速切换场景,却始终指向同一个核心——寻找自我定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代际差异时的那种克制。她没有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噪音”,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使是跨越了地理和文化鸿沟的复杂议题,也被作者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包裹起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深刻的内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结构精巧的味觉之旅。作者的文字结构非常松散,却又在看似随意的叙述中,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这条线索紧紧围绕着“身份的漂泊与归属”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西班牙生活片段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疏离感和迷恋感的交织。她似乎总是在用一种略带距离的眼光审视着父母,但笔触里又充满了对他们那种朴素生命力的深深的依恋。这种复杂的感情处理得非常到位,不煽情,不矫饰。比如,她描述在马德里街头偶然听到一句带着浓重家乡口音的对话时的那种瞬间抽离感,那种全世界的喧嚣都瞬间褪去,只剩下对“家”的地理位置的执着追问,读得我心头一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很强,时而是台南小镇的缓慢悠长,时而是山东大地的豪迈粗犷,再穿插进西班牙午后慵懒的阳光,这种节奏的跳跃,恰恰是多元文化成长的真实写照。它让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哪里“长大”的?是在地理坐标上,还是在那些被我们不断重构的记忆碎片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