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烹饪工艺美术
定价:29.80元
作者:周明扬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64469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中,以宴席菜点为媒介,使制作者与食者之间产生共鸣,出现了一种美的合声,一种美的共同追求。烹饪工艺美术自始至终贯穿于烹饪实践的全过程,不管是高档的宴席酒会、精致讲究的菜点、玲珑剔透的食品雕刻,还是大众化的饮食及一般的菜肴,都离不开烹饪工艺美术知识。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并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是当前烹饪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人的食欲因生理条件所限,总有一定的“量”和“度”,因此人类的食欲享受是有限的,而艺术享受是无限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烹饪,更需要用烹饪艺术方法去丰富烹饪、美化烹饪、提高烹饪。目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也出现了若干色彩、造型、用料、口味及工艺和谐统一的好作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就整体而言,烹饪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差距还很远。不少宴席菜点的造型不美、水平不高、片面追求菜点表面形式的倾向仍然存在,使创新的艺术菜不伦不类,或毫无食用价值。有的地方把衡量菜点的艺术水平仅限于是否出现食品雕刻和围边上,许多人不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含义,一提及烹饪艺术,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都硬放上几朵雕刻小花。如此做法不仅降低了中国菜的格调,而且有损于中国烹饪的声誉。因此,编著《烹饪工艺美术》一书,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提倡、推广烹饪造型的艺术规律,提高、拓展烹饪作者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本书一方面对烹饪造型艺术规律作了理论性探索,一方面对菜点造型的原料选择、加工配置和造型美学风格作了说明,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的菜点图例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绘制而成的,力求图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烹饪工艺美术》一书,作为烹饪造型教学实践的一项研究,对于规范化、程式化,以及对烹饪造型艺术的创新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目录
章 绪论
节 烹饪工艺美术的产生
第二节 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三节 烹饪工艺美术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节 烹饪工艺美术的前途和展望
第二章 烹饪工艺造型原理
节 烹饪图案的写生
第二节 烹饪图案写生的透视现象
第三节 烹饪图案的写生对象
第三章 烹饪色彩
节 色彩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色彩的冷暖
第三节 烹饪色彩的情感性与象征性
第四节 烹饪色彩的搭配
第五节 烹饪色调处理
第六节 餐厅色彩和光照
第七节 餐厅装饰与色彩应用
第四章 烹饪造型美的法则
节 形式美的构成
第二节 烹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五章 食品图案的艺术形式
节 食品图案的变化
第二节 食品图案的平面构成
第三节 食品图案与文字装饰
第六章 食品造型艺术
节 冷菜造型艺术
第二节 热菜造型艺术
第三节 面点造型艺术
第四节 食品雕刻艺术
第七章 烹饪器具造型艺术
节 中国饮食器具美
第二节 饮食器具的美学原则
第三节 菜肴造型与盛器的选择
第四节 饮食器具造型分类
第八章 餐饮环境风格与审美
节 餐饮环境的选择和利用
第二节 餐饮环境的美化作用
第三节 餐饮环境风格与审美
第四节 餐饮与视觉艺术
第九章 烹饪造型艺术与赏析
节 冷菜造型图说
第二节 热菜造型图说
第三节 果蔬雕刻图说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说实话,有些过于侧重于“技法”的分解,而相对缺乏一些“意境”的渲染。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中国不同地域菜系在“工艺”上的差异化处理,比如川菜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格”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工艺流程来实现的。书中虽然涵盖了多种烹饪方式,但大多是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呈现,缺乏那种地域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情味。比如,在讲述炖煮时,我希望看到不同地区对“老火慢炖”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中的细微差别——是重在味道的渗透,还是重在食材的酥烂程度?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通用平台,一个基础的“工艺骨架”,你需要自己去“填充血肉”。这对于追求创新和个性化表达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和应用。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某个步骤去制作一道传统名菜,发现成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火候恰到好处,口感也极佳,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灵魂”的味道,或许那份灵魂就隐藏在那些未被文字详尽描述的、代代相传的经验和情感之中。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极其扎实、毫不浮夸的技术手册。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对烹饪流程的系统化、去神秘化的解读。它没有卖弄任何花哨的技巧,而是把“为什么”放在了“怎么做”的前面。对于有一定基础,想要突破瓶颈,将自己的烹饪水平从“会做”提升到“精通”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日常操作中那些“差不多就行了”的偷工减料之处。我最喜欢它对“浪费”的警惕性论述,比如如何通过精确的切割和处理,最大化地利用每一份食材的价值,这不仅是工艺的体现,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去理解那些偏理工科的描述,但一旦领悟,你会发现自己对厨房的掌控力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会教你做出网络爆款菜,但它会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烹饪原理的匠人。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的体验是略感枯燥的,它更偏向于学术论述而非轻松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的是那种“一看就会,一学就灵”的速成秘籍,结果却拿到了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研读的“工艺大全”。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专业术语,比如对乳化过程的描述,引用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原理,这对于习惯了简单口语化菜谱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热传导”在煎、炒、炸中的应用,它详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温度下食材的梅拉德反应会最优,而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什么后果。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论支撑,虽然在短期内不能立刻转化成一道惊艳的菜肴,但它从根本上重塑了我对“火候”这个模糊概念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每一次成功的烹饪背后,都有着一套严密的物理和化学逻辑在起作用。这本书更像是给一个想成为大厨的学徒准备的“内功心法”,而不是给周末在家做饭的人准备的“快手菜谱”,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和吸收其中的深层知识。
评分这本《烹饪工艺美术》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味道,拿到手里感觉分量十足,不像有些轻飘飘的食谱书,它更像是一本案头的参考资料。我本来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新奇的、充满创意的菜品制作技巧,毕竟现在社交媒体上各种“黑暗料理”和“分子料理”层出不穷,总觉得传统烹饪的书籍可能在视觉冲击力上会稍逊一筹。然而,翻开目录,发现它对基础功的讲解异常细致,从刀工的“推、拉、切、剁”到火候的“旺、中、小”的精准把控,都有图文并茂的详细示范。特别是关于食材预处理的部分,简直是一部微型教科书,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做一道鱼”,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让鱼的口感达到最佳状态”的种种前提条件。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工艺美术”绝不是花哨的摆盘,而是对原料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操作流程的科学管理。对于一个自诩有些烹饪经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回归基础,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却可能效率低下的操作习惯。我尤其欣赏它在材料科学方面的探讨,比如不同淀粉在加热过程中的糊化变化,这让烹饪不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更像是一门可以被精确量化的学科。
评分对于一个对“美术”部分期待较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插图和版面设计略显保守。我本以为“工艺美术”这个标题会带来更现代、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呈现方式,比如大量高清的、艺术化的成品照片,或者用信息图表来展示复杂的流程结构。然而,书中的配图大多是服务于技术分解的工程图或流程示意图,非常清晰,但缺乏美感。它们是教你“怎么做”,而不是“做出来是什么样子”。这让这本书更像是“烹饪工艺学”,而不是“烹饪工艺美术”。我理解出版社可能是想突出其专业性和实用性,避免过于商业化,但对于渴望通过视觉激发灵感的读者来说,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稍显不足。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摆盘时,发现书中对“点缀”和“结构”的指导非常简略,似乎认为一旦工艺流程完美了,成品自然就是美的。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但作为一本面向现代读者的书籍,对审美层面的引导若能更进一步,相信能吸引更广泛的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