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庫 民俗書係 鬆風煮茗:婺源茶事 9787534866364

華夏文庫 民俗書係 鬆風煮茗:婺源茶事 978753486636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洪忠佩 著
圖書標籤:
  • 婺源
  • 茶文化
  • 民俗
  • 地方誌
  • 華夏文庫
  • 茶事
  • 江西
  • 傳統文化
  • 風俗習慣
  • 鬆風煮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楓林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66364
商品編碼:3003453210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文庫 民俗書係 鬆風煮茗:婺源茶事

定價:27.50元

作者:洪忠佩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348663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婺源縣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因盛産綠茶,且産茶曆史悠久,故素有“茶鄉”之稱。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儒傢思想的長期浸潤,等等,使婺源形成瞭特色的茶俗文化。除此之外,婺源種茶、製茶、飲茶的曆史,明清以來婺源茶葉齣口的興衰,也值得注意。

目錄


一 葉裏乾坤
——葉脈中的相承
1 茶典中的標記
2 浙嶺上的方婆遺風
3 硃子儒學的浸潤
4 鄉野的清香
5 固守的情懷

二 約定俗成
——生活的信仰
1 洗三朝
2 客來敬茶
3 祭茶神
4 寄身的門道
5 木商簰夫溫水泡茶
6 茶禮
7 和事茶
8 以茶入饌
9 以茶為祭
10 茶燈

三 屋簷下的茶語
——生發的鄉土氣息
1 茶諺裏的風趣
2 茶謎裏的情趣
3 茶與水的鄉音

四 茶鄉的韻味
——心靈與精神的契閤
1 茶的畫境
2 茶詩的錶達
3 茶歌的情調
4 茶聯的鎸痕

五 風情的演繹
——婺源茶道的前世今生
1 農傢茶
2 文士茶
3 富室茶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華夏文庫 民俗書係 鬆風煮茗:婺源茶事》:
  人的一生,手攥得再緊,也有撒手的時候。人,終歸於草木。這時,茶陪著人的身體,進入後安眠的地方。
  自古以來,婺源與其他茶區一樣,“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在婺源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係十分密切,幾乎貫穿瞭全過程:長輩辭世,送終的兒孫要看準時辰,為剛落氣的逝者放人“口含錢”和“甘露葉”。“口含錢”,即用金子或者銅特製的錢;而“甘露葉”呢,則是茶葉做成的“菱”。這就是俗語“手中自有甘露葉,口渴還有水紅菱”的齣處。相傳,逝者有瞭這些,就可以不喝“孟婆湯”,當然也就不會忘記祖宗瞭。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有瞭“口含錢”,轉世投胎有人叫。報訃的時候,報訃者不管天晴落雨,都拿一把傘進門,傘尖朝下倚著八仙桌的桌腳,自己則一聲不響地坐在上門頭。這樣的舉動,儼如婺源民間報訃的暗號,主人一看便心領神會,泡上兩杯茶,左邊的敬獻逝者,右邊的纔是給報訃者喝的。隻有喝瞭一口主人泡的茶後,報訃者方能說齣逝者的身份。遇到喪事,親戚朋友都會主動去幫忙,從某種層麵凸顯傢族的團結與鄰裏的和睦。同一個村莊的人,也有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因為有時候兩個或者三個老人像約好瞭似的,一起“走”瞭。
  入殮時,棺材內不僅要放“五榖包”(縫製的布袋內,分彆裝有稻、黍、稷、麥、菽),還要放“茶葉包”。五榖是一種象徵,作為隨葬物品不難理解;而茶葉隨葬,據說是有“潔淨、乾燥”的作用。靈位前,一日三餐還要供茶飯。舊時,不同的親人參加祭奠的祭品是有區彆的,《婺源縣誌》中就有“親朋祭奠用茶果,婿、甥祭奠用雞魚肉”的記載。親朋好友前來“吊香”(拜奠),必須要喝一口喪傢端上的茶水。按照婺源民間的解釋,一是錶示答謝,二是可以免除災晦。
  婺源鄉村的習俗如此,硃熹也隨鄉俗。硃熹的門人程深父病逝,他“深為悲嘆”,在與林擇之的書信中說:“香茶在其弟處,煩為於其靈前焚香點茶,緻此微意。”
  茶與生命的因緣,結閤得如此緊密,它一直伴著靈魂走嚮那個未知世界的奇異之門。
  茫然、敬畏、悲涼、神秘、虛無,共同構築瞭婺源喪祭的迷宮,而茶,無疑是重生的喻體。婺源鄉村無數生命的故事,就隱藏在以茶為祭的過程中。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隻有聖潔的茶纔可以陪著安然慈悲的神明?
  “慎終追遠。”無論祭祀與喪禮,都是對亡靈與生命的崇拜與敬畏。而錶達敬意與感恩的直接方式,就是把傢中為好吃的、為好喝的端上進獻。
  ……

序言



《江南煙雨錄:徽州古韻與山水人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探尋徽州(今安徽南部地區,涵蓋婺源、歙縣、黟縣等地)曆史風貌、傳統文化與自然山水的綜閤性著作。全書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徽州這片土地上獨有的曆史印記、人文精神及其與山水環境的和諧共生。全書分為四大闆塊,層層遞進,展現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徽州形勝——山水間的聚落與氣象 本部分著重描繪徽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其對當地社會形態的影響。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群山環抱,溪流縱橫,形成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獨特地貌。 山脈的呼吸與村落的布局: 詳細考察瞭黃山、齊雲山等主要山脈對區域氣候和水係的影響。重點分析瞭徽州古村落選址的哲學——“風水”理論如何指導瞭村落的朝嚮、水係的引入和防禦體係的構建。通過對現存的如宏村、西遞等地的實地考察,揭示瞭依山傍水、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築美學。 徽州的“水脈”與交通: 探討瞭新安江、皖南山區河流在古代徽州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僅是灌溉和飲用,更是漕運和商貿的生命綫。分析瞭古代徽州人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資源進行梯田開墾和水利設施的建設,展現瞭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氣候的饋贈與挑戰: 記錄瞭徽州典型的濕潤、多霧、雨量充沛的氣候特徵,這種氣候如何孕育瞭徽派建築獨特的馬頭牆和粉牆黛瓦,同時又對農業生産帶來瞭周期性的挑戰,催生瞭徽州人走齣傢鄉求生存的動力。 第二部:文脈的傳承——徽州文化的精神內核 徽州文化以“徽學”著稱,其核心精神凝練為“耕讀傳傢,賈而好儒”。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支撐徽州社會運轉和文化繁榮的精神支柱。 儒學與宗族製度的交織: 探討瞭宋明理學在徽州地區的深入影響。宗族(祠堂)不僅是血緣的紐帶,更是教育、司法和慈善事業的中心。通過分析祠堂建築的規製、祖訓的製定,展現瞭宗法製度如何維係瞭數百年的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 “賈而好儒”的辯證: 深入分析徽商這一獨特的社會群體。他們是成功的商人,但又將商業利潤大量投入到文化和教育事業中,形成瞭“緻富不忘桑梓、熱衷科舉功名”的文化現象。本部分將追溯徽商的商業網絡,從揚州到北京,再到海外,探討其經營理念和文化反哺機製。 民間信仰與節慶習俗: 記錄瞭徽州地區豐富的民間信仰體係,包括對山神、水神、土地神的崇拜,以及與儒釋道三教融閤産生的獨特節慶活動。例如,對“廟會”的詳細描述,展現瞭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和傳統藝術的生命力。 第三部:工藝的精絕——徽州“一雕一塑一派”的藝術成就 徽州地區孕育瞭中國傳統工藝的巔峰之作,尤以“徽派三雕”和“徽派建築”聞名遐邇。 徽派建築的符號語言: 超越單純的居住功能,徽派建築被視為一種符號化的“傢譜”和“文化宣言”。細緻解讀瞭“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在門樓、窗欞、廳堂中的應用,分析其題材的選擇(如吉祥圖騰、曆史典故)與審美取嚮,強調其“雕而不炫,樸而不陋”的風格。 文房雅玩與實用之美: 聚焦於徽州在文房用具方麵的貢獻,如徽墨的製作工藝、歙硯的石材選擇與雕刻藝術。探討瞭這些看似日常的物品,如何被賦予瞭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人情懷。 徽劇的源流與聲腔: 簡要梳理瞭徽劇的起源、發展及其對京劇形成的重要影響。重點介紹徽劇獨特的闆式結構、服飾特點以及在鄉村社火中的錶演形式,展示瞭徽州地方戲麯的藝術魅力。 第四部:曆史的迴響——現代視野下的徽州記憶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徽州文化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的保護、傳承與新生。 古村落的保育與挑戰: 審視在經濟發展浪潮下,傳統聚落麵臨的空心化、現代化衝擊等問題。對比不同的保護策略,探討如何在保護曆史風貌的同時,激活社區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遺産的搶救與發揚: 關注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和口述曆史。通過對幾位老藝人的采訪側寫,記錄他們對技藝的堅守,以及如何通過現代媒介進行推廣和教育。 新徽州人的文化自覺: 探討在徽州文化影響下成長的現代人,如何重新認識和接納本土文化遺産,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徽州的曆史文化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多維的徽州畫捲,不僅是對其物質遺存的記錄,更是對其深層精神氣質的體悟與探尋。閱讀本書,如同漫步於徽州群山之間,品味那份獨特的寜靜與厚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仿佛一下子就穿越迴瞭那個悠遠的年代。拿到手裏,首先注意到的是紙張的質感,厚實而又不失細膩,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讓人倍感親切。尤其是封麵上的那幅插圖,筆觸細膩,色彩淡雅,寥寥幾筆就勾勒齣瞭那種獨特的地域風情和人文韻味。看得齣來,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無論是版式設計還是字體選擇,都充滿瞭匠心獨運的考量,讓閱讀體驗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每次翻開它,都感覺自己不是在簡單地閱讀文字,而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和對閱讀儀式感的營造,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裏,實在難能可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覺得整個空間都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地域文化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是入木三分,細緻到令人咋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獨特的方言俚語,甚至是一種特定的勞作方式,都被作者用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般的嚴謹態度記錄瞭下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生活狀態的那種深切關懷與體察,文字中充滿瞭對鄉土的眷戀和對傳統堅守的贊美。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重現一種活生生的曆史場景,讓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特有的味道,聽到遠處傳來的熟悉的聲響。這種對“在場感”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人文價值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遠超一般的地方誌或文化隨筆的範疇。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我立刻被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作者的筆法極其老練,不急不躁,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慢慢地嚮你揭開一個又一個塵封的往事。他似乎對所描述的題材有著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文字中流淌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真摯和敬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那種旁徵博引卻又點到為止的功力,他總能找到最恰當的典故或傳說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使得整個論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人讀來酣暢淋灕,卻又意猶未盡。這種行文風格,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題材,變得鮮活立體起來,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去觸摸那段逝去的時光留下的痕跡。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種專注於某一特定區域文化的研究性著作抱持著一絲謹慎的期待,生怕內容會過於小眾和晦澀。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知識架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從宏大背景到微觀細節的橋梁。作者沒有將讀者置於一個需要事先具備深厚知識儲備的起點,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進入這個文化領域。每當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或曆史背景時,總能找到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使得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太熟悉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並從中獲得樂趣和啓發。這種雅俗共賞的平衡把握,是很多專業書籍難以企及的成就。

評分

從文字的韻律和句式的變化來看,這位作者的文學素養毋庸置疑,他的遣詞造句充滿瞭古典的韻味,但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是那種自然流淌齣來的雅緻。我尤其喜歡他在描述場景轉換時所使用的過渡句,它們銜接得天衣無縫,如同高明的樂師在演奏時對音符的掌控,張弛有度,高低起伏,牽引著讀者的情緒自然地流嚮下一個焦點。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精妙的比喻或一個極富畫麵感的長句而停下來,反復咀嚼其間的妙處。這種對語言美學的極緻追求,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高層次的審美體驗,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純粹的文學愉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