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好奇的调酒师:全面掌握调制鸡尾酒技艺的精髓 |
| 作者: | 〔英〕Tristan Stephenson 译者 程晓东 |
| 定价: | 69.0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7-01 |
| ISBN: | 978753049638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调制的鸡尾酒依靠调酒师对成分的理解,以及这些成分在一起时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它们的味道、香气和颜色。在这本书里,特里斯坦?斯蒂芬森探索了调制鸡尾酒的艺术,解释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现代迷人的鸡尾酒是如何调制的。 特里斯坦?斯蒂芬森展示了一些的经典鸡尾酒,介绍了它们有趣的起源、那些启发或创造了它们的各色历史人物,以及在历史背景下它们是如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接着,他在这些经典鸡尾酒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重新研制实验,发明了新的配方,并加入了现代的元素,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和气息的鸡尾酒。每款鸡尾酒还有全面而详尽的技术介绍,是鸡尾酒爱好者和专业调酒师的备图书。 |
| 目录 | |
Contents 简介 2 本书使用指南 6 基础知识 7 关于味道的科学 10 味觉示意图 16 ? 技术 19 冰,摇和与搅拌 20 给鸡尾酒调味 25 浸渍与萃取 28 水状胶体 32 榨汁,风干和脱水 36 澄清 39 干冰和液氮 42 烟雾 45 泡沫、气泡和鸡蛋 46 旋转蒸发 50 鸡尾酒陈化 51 ? 鸡尾酒 55 金酒 57 伏特加 91 白兰地和干邑 109 威士忌 131 朗姆酒 153 龙舌兰酒 187 |
| 编辑 | |
| 英国鸡尾酒类经典书; 从一只玻璃杯到一杯鸡尾酒,中间蕴含了多少知识和秘密,本书都为你一一呈现,是鸡尾酒爱好者和专业调酒师的备图书; 配方照片都专业精美考究,每一幅都让人爱不释手。 |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达到了我个人认为的极致水准。现在的很多工具书,内容堆砌得像字典一样,读起来干巴巴的,但这本书的设计感完全不输给一本高端生活方式杂志。插图的选取非常精妙,它们不仅仅是展示工具或成品的样子,更是营造了一种氛围——那种微醺、慵懒却又不失精致的生活情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那些经典调酒手法时的分步图解,那些线条流畅、清晰明了的示意图,比任何冗长的文字描述都来得直观有效。比如,在讲解如何正确地摇晃(Shaking)和搅拌(Stirring)时,图示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手腕发力的角度和节奏,连冰块的破碎程度都能被精确地捕捉和呈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视觉参考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让我体会到,调酒不仅仅是混合液体,它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仪式感,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美学价值。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阅读时获得了极大的愉悦感,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只是为了欣赏某一页的布局设计。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未沉溺于对那些已经被说烂了的经典鸡尾酒的重复介绍,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探讨“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调酒哲学。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完美复刻一杯尼格罗尼,更引导你去思考:“如果我想用陈年朗姆酒代替黑麦威士忌,该如何调整苦精的用量?”这种思维导图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现有配方的改造欲望。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阐述如何构建自己的“风味库”,从酸度调节剂的选择(不仅仅是柠檬和青柠,还提到了柚子汁、甚至某些醋的运用),到糖浆的自制艺术——如何用烘烤过的香料或烟熏红茶来制作独一无二的甜味基底。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个高级调酒工作坊,老师鼓励你大胆尝试、打破陈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调酒高手,是能脱离配方,仅凭味蕾和直觉就能“即兴演奏”的艺术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调酒世界,一个不再受限于书本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吧台后面跟你分享他纵横江湖的秘诀。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师范儿”,而是充满了对这个行业的敬畏和热爱。在介绍一些失传或冷门鸡尾酒的历史渊源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让人仿佛穿越回了禁酒令时期的地下酒吧,或者巴黎的爵士俱乐部。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每一杯酒的背后都多了一层文化的底蕴,你不再是简单地“喝”一杯酒,而是在“体验”一段历史。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深度和轻松阅读体验,让你在享受知识的乐趣时,也不会感到任何负担。对于我这种寻求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最令人满足的阅读体验之一,它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更重塑了我对“饮酒”这件事的理解和态度。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关于设备和原料处理的部分,这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也是细节控的狂欢。很多调酒书对工具的介绍都是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对每一个工具的“选择标准”和“维护方法”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材质的调酒勺的重量感和搅拌效果,解释了为什么特定形状的吧勺能更好地与冰块互动;它甚至花了整整一章来讨论“冰块的艺术”——从区分干冰、块冰、碎冰对口感的影响,到如何在家中制作出晶莹剔透、融化缓慢的完美冰球。更不用说,它对于水果的处理和榨汁精度的强调,简直达到了实验室的级别。作者的严谨态度让我明白,那些酒吧里看似毫不费力的动作背后,其实是对温度、压力和切割面最精细的控制。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清理了我的厨房角落,添置了几件“专业”的小玩意儿,那种对高品质出品的追求,已经从爱好上升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厨房新晋玩家量身定做的宝典!我一直梦想着能在朋友聚会时露一手,调制出那些在电影里才看得到的惊艳特调,但一想到那些复杂的配方和眼花缭乱的基酒,立马就打退堂鼓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一上来就扔给我一堆让人望而生畏的名词,而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甚至有点幽默的口吻,带我认识了每一个基础的烈酒家族——从伏特加的纯净到金酒的植物学奇遇,再到朗姆酒的热带风情。作者似乎深谙“授人以渔”的真谛,讲解每一种酒时,不仅告诉你它是什么,更告诉你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不同风味体系中它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平衡感”的章节,它没有用枯燥的化学公式,而是用味觉的经验比喻,比如甜味是“温暖的拥抱”,酸味是“清爽的刺激”,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一杯好的玛格丽特需要恰到好处的酸与咸。读完前几章,我已经不再惧怕调酒台上的任何一个瓶子,反而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仿佛我不是在读一本食谱,而是在阅读一份关于风味哲学的启蒙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