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蔬小话 9787100103817

时蔬小话 97871001038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蒙 著
图书标签:
  • 时蔬
  • 蔬菜
  • 烹饪
  • 食谱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美食
  • 生活
  • 饮食文化
  • 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817
商品编码:3005224218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时蔬小话

定价:32.00元

作者:阿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001038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生活榜(2014年4月)
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2014年6月)
入选豆瓣*受关注图书榜(2014年7月非虚构类)
唯时蔬与爱不可辜负!
这是一本带有人文温情的博物读本,作者用严谨而广博的知识,对生活中熟悉到几乎忘却的蔬菜,进行了一次深刻而温暖的解读。文字细腻,叙述有条有理,将我们餐桌上的蔬菜的来源同历史、生活紧密结合,给我带来了一餐蔬菜博物学的盛宴。那些关于灶头吃食的记忆,以及那些关于野菜时蔬的故事: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明、记得住的笔记小话。

内容提要


《时蔬小话》是一本关于生活里时蔬记忆的小集子。在日常生活,每天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食物之一。正因为我们对蔬菜们太熟悉了,却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时蔬小话》正是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和温暖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有新的了解。它不是深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淡雅清爽的开胃蔬菜,为大家献上来自植物的问候。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使得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形象鲜明而清新。

目录


百菜之主
“百菜之主”大白菜 002
白菜家族 010
芸薹与油菜 013
甘蓝家族 020
芥菜家族 041
那些“萝卜”们 051
时间的美味 060

蔬菜之味
沙拉里的莴苣家族 068
沙拉里的菊苣家族 075
沙拉与蔬菜 088
篮子里的野菜 095
异域之实
让世界疯狂的辣椒 108
茄与番茄 119
故事里的马铃薯 127
山药蛋与山药 151
煤炉上的番薯 158
菊芋的田野 166

疆场有瓜
从甜瓜到苦瓜 174
冬西南北瓜 197
葫芦与瓠子 210
我有旨蓄 220

时园杂蔬
藜草之羹 228
田有“玉谷”247
山间青笋 252
水中茭白 258
百合与萱草 277
水中仙子——莲菱莼 286
慈姑与荸荠 302
芋与磨芋 308
葵与落葵 322
春天树的礼物 328
参考文献 334

作者介绍


阿蒙,山西太原人。生于城市,自幼热爱并且亲近自然,喜欢记录生活,自觉生灵可敬、万物可亲。爱博物,爱科普,他和一群立志于发扬博物学精神的朋友们一起利用自己的空闲来为大家传播科普知识,分享博物带来的快乐。植物是他的奇妙邻居,是他亲密的伙伴,他也乐于和每一个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间故事。

文摘






序言



悠然慢煮:田园烟火与生活哲思 一部关于土地、时间与食物的深情絮语,带领读者回归生活的本真与质朴。 引言:泥土的芬芳与岁月的沉淀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高速运转的齿轮不断驱赶的时代,脚步匆匆,连呼吸都带着一种急切。然而,在这喧嚣之外,总有那么一方土地,以其恒久的静默和丰饶的给予,提醒着我们存在的本意。 本书并非一部烹饪手册,亦非晦涩的农学专著。它更像是一本夹杂着泥土气息与清晨露水的笔记,记录了一个都市人(或是一个渴望慢下来的人)与自然、与耕种、与餐桌之间建立的深刻联结。它探讨的,是如何在“种”与“食”的循环往复中,找回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以及对寻常生活的热爱。 第一章:泥土的记忆与初心的唤醒 主题:对土地的重新认知,从“食材的终点”到“生命的起点”。 本章深入探究了我们日常所见的“蔬菜”在成为盘中之物前所经历的漫长旅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土壤的层次、微生物的忙碌,以及种子破土而出时那近乎奇迹的生命力。 我们审视了现代农业模式下,食物链条的断裂。当食物被工业化、标准化地生产出来时,我们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对季节的敬畏,失去了对劳动的尊重,也失去了对食物背后故事的好奇心。 书中穿插着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下农作物的观察记录。比如,在初春时节,那些在霜冻中挣扎着探出头来的豌豆苗,其味道如何比温室中批量生产的绿叶菜更为鲜活有力?这种“力量感”的来源,正是土地赋予的不可替代的印记。 核心思想: 耕作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行为,更是一种与时间对话、与自然和解的心灵修行。 第二章:季节的韵律:不时不食的智慧重现 主题:回归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饮食哲学。 我们的祖先深谙“天人合一”的道理,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息息相关。本书将二十四节气(或小满、大暑、白露等关键节点)作为时间的标尺,细致梳理了在特定时令下,哪些是“天赐的馈赠”。 细部展开: 1. 春: 探索“食鲜”的意义。不只是追求嫩,而是追求那种带着植物原始生命力的“生涩”与“青气”。如何分辨早春的荠菜与冬日的残叶,它们的药用价值与口感差异。 2. 夏: 炎热中的清凉之道。介绍了几种传统夏令食物(如苦瓜、丝瓜、各种瓜类)如何通过“清热”、“祛湿”来顺应身体的需求,而非仅仅依赖空调和冷饮来对抗自然。 3. 秋: 丰收的馈赠与储备的智慧。聚焦于根茎类蔬菜和谷物的成熟,探讨古人如何通过腌渍、风干等方式,让秋天的富足延续到漫长的冬季。例如,如何正确地储存地瓜和白菜,以保持其风味不减。 4. 冬: 沉潜与内敛。冬天是大地休息的季节,也是我们滋养身体的时刻。本章详细描述了“大锅炖菜”的哲学,在慢炖中,看似平凡的食材如何释放出最深层的营养和慰藉。 本书强调,“不时不食”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唯有顺应时令,才能品尝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第三章:案头的艺术:从食材到餐桌的转化 主题:尊重食材的“个性”,简约烹饪的哲学。 如果说前两章是关于“获得”与“等待”,那么本章则聚焦于“转化”——即烹饪的过程。作者反对过度调味和复杂的技法,提倡“让食材自己说话”。 烹饪理念的阐述: 火候的哲学: 不同的蔬菜需要不同的火候。例如,菌菇需要大火快炒以激发出独特的鲜味;而某些绿叶菜则需要极短时间的汆烫,保留其脆度和翠绿。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观察锅内“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火候的准确性。 调味的减法: 介绍了几种核心的调味品(盐、酱油、醋、麻油),并阐述了如何用最少的调味品来“提升”而非“覆盖”食材的原味。例如,用米醋的微酸来衬托番茄的甜美,而非用糖去强行弥补酸度。 朴素的呈现: 即使是简单的拌菜,如何通过摆盘和颜色搭配,展现出自然之美。书中特别收录了数种仅用热水焯烫后,用芝麻油和少许海盐调味的“田园沙拉”做法,其清爽令人难忘。 第四章:时间的馈赠:慢食与生活的连接 主题:餐桌不仅仅是进食的场所,更是情感与哲思的交汇点。 “吃”是一个动词,但“食”是一种态度。本章跳出了食材本身,转向了餐桌边的文化与情感。 作者探讨了围坐在一起用餐的意义。在慢食的过程中,身体吸收的不仅仅是营养,更是陪伴与交流。在等待食物慢慢炖煮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语速,对话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真诚。 生活哲思的延伸: 浪费的羞耻感: 每一片菜叶、每一滴汤汁,都凝结了土地、阳光、雨水和劳作。本书呼吁读者正视食物的来之不易,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作者分享了处理蔬菜边角料(如菜梗、根部)的创意方法,使其“变废为宝”。 关于“等待”的功课: 从播种到收获,从和面到发酵,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漫长的等待。通过照料植物和烹饪美食,我们学习到了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培养出一种坚韧的耐心。 结语:回归餐桌,回归自己 《悠然慢煮》是一封写给现代人的一封情书,它邀请我们走出屏幕的微光,走进厨房的烟火气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丰盛,并非拥有多少昂贵的食材,而是能品尝到每一口食物中蕴含的季节信息、土地的馈赠以及时间沉淀下的温暖。 翻开本书,便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自然与宁静的小门,那里有泥土的朴实,有阳光的味道,以及一份久违的、对简单生活由衷的满足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传达出的一种“自洽”的生命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可见的价值。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充实和圆满,来自于内心的秩序和对当下每一刻的珍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自我生活的深深的接纳和欣赏,不苛求完美,但追求精致的“恰到好处”。这种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选择——选择关注那些真正滋养灵魂的东西。每次读完,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温柔地梳理了一遍,那些因为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和杂音似乎都沉淀下去了,留下的是一种平和、安宁的力量,让我更有勇气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挑战。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功力确实令人钦佩。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而有力。它懂得如何运用比喻和象征,去描绘那些抽象的情感和状态。比如,形容某种失落感时,作者可能会用“如同将要消散的晨雾中最后一片叶子的露珠”,那种画面感和情绪的关联性,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种文字的质地,让人联想到古典文学中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更难得的是,尽管用词考究,但它丝毫没有故作高深,读起来反而非常自然流畅,好像作者就是在跟你耳语,分享他内心最真实、最细腻的观察。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好,既有深度,又不失亲和力,是很多当代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精妙了,封面那种淡淡的、带着岁月痕迹的米白色调,配上那种略微泛黄的书页边缘,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回到了一个宁静的午后。我记得我是在一家老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那种被遗忘的角落,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尘埃在光束里跳舞。我拿起它的时候,指尖能感受到纸张那种特有的、略带粗粝的质感,而不是现在很多书那种光滑得像塑料的纸张。内页的字体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它呼吸的空间。特别是那些插图,虽然我没有细看内容,但光是看那些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深浅,就能体会到作者对于“美”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被精心呵护过的艺术品,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持久的魅力,让人爱不释手,甚至舍不得翻动太快,生怕破坏了它原有的那份完好和宁静。我常常把它放在茶几上,不一定马上读,只是看着它,就能让人心神安定下来。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简直就是一种温柔的引诱。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小说,让你必须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情节转折。恰恰相反,它的节奏感是松弛的,是舒缓的,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韵味。每一段的结束,都留有一段空白,不是物理上的空白,而是心灵上的回味空间。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走到阳台上,对着远处的景色发一会儿呆,脑子里还在回味着刚才那些文字所营造出的意境。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迫使你进入一种“慢阅读”的状态,让你不得不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在那种微雨天气,配上一杯热茶,慢慢地、一句一句地品味,去捕捉那些句子之间流动的气韵和节奏感,那种感觉,简直是享受。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那种讲述生活哲学和细微观察的文字,而这本书的笔触,给我的感觉就是极其细腻,仿佛作者是一位站在窗边,静静观察着窗外世界流转的智者。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去探讨什么历史变迁或者人类命运,而是专注于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比如,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竹帘投射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那种层次感,那种微妙的温度感,都被捕捉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你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我发现自己开始注意厨房里水壶烧开时发出的那种温柔的嘶嘶声,或者走路时脚下踩到不同材质地面的那种细微的声响差异。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某种神奇的催化剂,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你要感受生活”,而是通过它自身的精确描绘,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你的感知世界,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们错过了这么多美好的“小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