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名优茶品鉴
:69.80元
作者:陈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1284892
字数:365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10大名茶排行榜你知道有哪些吗?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6大基本类型茶以及再加工茶、非茶之茶等200余种中国名优茶,每一种均详述其佳产地、适宜人群、选购要点、贮藏提示、保健功效等,并配有近千张展示干茶、茶汤、叶底、冲泡的图片,让读者掌握基本茶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每一种名茶的不同特点,并且体味到茶带来的曼妙体验。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名茶识别、品饮、鉴赏指南,是广大茶爱好者的必备之书,是学习茶文化的入门之选。
目录
作者介绍
陈龙,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出生于中国茶叶镇——安溪县感德镇;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业品牌》副主编;感德茶铁观音品牌创始人;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中国法治杂志》记者、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文摘
序言
读完第一章,我立刻被作者那股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它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干瘪和说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茶道宗师,坐在你对面,用最亲切、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讲述着他对茶的理解与热爱。他谈论历史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融入到一片茶叶的生长轨迹中,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制茶师傅们在晨雾中劳作的场景。语言的运用极其精妙,时而用典雅的辞藻描绘茶汤的色泽,如“琥珀流光”;时而又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形容口感,比如某款绿茶的鲜爽“如同初春山涧的第一口清泉”。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叙事方式,成功地将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者,体会到茶文化中那种“道”的意境。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不同茶类制作工艺的部分,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从茶树的种植、采摘,到复杂的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再到最后的干燥和储存,一步步细致地展开。他没有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在讲解红茶的发酵过程时,他详细对比了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茶多酚转化的影响,甚至提到了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这对于想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级别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他对工艺细节的执着,比如不同地区制茶师傅之间,即使是同一道工序,也会因为经验和习惯产生细微的差别,作者将这些“非标准化”的部分也记录了下来,让读者明白,每一泡好茶的诞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对工艺流程的深度剖析,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性,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进入了“工匠精神”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仿佛捧着的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插图和版式的处理。每一款茶品的介绍,都配有高清的、艺术化的实物照片,光影的运用简直像是在欣赏一幅静物油画。排版上,大量留白的处理,让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阅读体验瞬间拔高了一个档次。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上使用的传统纹样,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显示出设计者对东方美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毫不夸张地说,光是把这本书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品味的装饰品,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去翻阅一下,感受那份宁静与雅致。这种从外到内的精心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鉴之旅奠定了极其高雅的基调。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一些地方特色茶的了解非常局限,总觉得它们不过是大众名茶的变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挖掘出了很多地域性极强、鲜为人知的小众茶品。作者对这些小众茶的文化背景介绍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地理位置,还深入挖掘了当地人与这种茶之间的情感联系——哪些是祭祀时用的,哪些是招待贵客的,甚至是哪些茶的制作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姿态,让我感到十分敬佩。当我读到关于某山村世代相传的独门揉捻手法的描述时,我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竹筐在手中旋转的声响。这本书做到了,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产品,更是在抢救和传承那些依附于茶叶而生的独特人文故事。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茶品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人文地理志”。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指导部分,可以说是为我这种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味地推崇昂贵的器具和繁复的茶道礼仪,而是非常务实地提供了不同场景下的泡茶方案。比如,在介绍如何用盖碗冲泡高火乌龙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确到克的投茶量和浸泡时间建议,还特别提醒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如果水温稍低了,如何通过延长闷泡时间来弥补。更贴心的是,它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版块,讨论了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泡茶的浓度和冲泡频率,这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指导。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日常泡茶的水温和出汤时间,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同一款茶,口感的层次感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注重可操作性的平衡把握,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可以随时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并立即投入实践的“泡茶圣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