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名優茶品鑒
:69.80元
作者:陳龍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1284892
字數:365000
頁碼:304
版次:1
裝幀:綫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10大名茶排行榜你知道有哪些嗎?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瞭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烏龍茶6大基本類型茶以及再加工茶、非茶之茶等200餘種中國名優茶,每一種均詳述其佳産地、適宜人群、選購要點、貯藏提示、保健功效等,並配有近韆張展示乾茶、茶湯、葉底、衝泡的圖片,讓讀者掌握基本茶知識的同時,還能瞭解到每一種名茶的不同特點,並且體味到茶帶來的曼妙體驗。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名茶識彆、品飲、鑒賞指南,是廣大茶愛好者的必備之書,是學習茶文化的入門之選。
目錄
作者介紹
陳龍,高級評茶員,高級茶藝師,齣生於中國茶葉鎮——安溪縣感德鎮;曾任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茶》製片人、《勞動午報?茶業品牌》副主編;感德茶鐵觀音品牌創始人;現為感德真品茶業機構總策劃、《茶書網》主筆、《中國法治雜誌》記者、北京中華茶藝協會馬連道聯絡處負責人。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在介紹不同茶類製作工藝的部分,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作者似乎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從茶樹的種植、采摘,到復雜的萎凋、殺青、揉撚、發酵,再到最後的乾燥和儲存,一步步細緻地展開。他沒有停留在“做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要這樣做。比如,在講解紅茶的發酵過程時,他詳細對比瞭不同溫度和濕度對茶多酚轉化的影響,甚至提到瞭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這對於想深入瞭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寶藏級彆的細節。我特彆欣賞他對工藝細節的執著,比如不同地區製茶師傅之間,即使是同一道工序,也會因為經驗和習慣産生細微的差彆,作者將這些“非標準化”的部分也記錄瞭下來,讓讀者明白,每一泡好茶的誕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對工藝流程的深度剖析,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性,不再是泛泛而談,而是真正進入瞭“工匠精神”的核心。
評分這本書的實戰指導部分,可以說是為我這種業餘愛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沒有一味地推崇昂貴的器具和繁復的茶道禮儀,而是非常務實地提供瞭不同場景下的泡茶方案。比如,在介紹如何用蓋碗衝泡高火烏龍時,作者不僅給齣瞭精確到剋的投茶量和浸泡時間建議,還特彆提醒瞭“意料之外”的情況——比如如果水溫稍低瞭,如何通過延長悶泡時間來彌補。更貼心的是,它還專門開闢瞭一個版塊,討論瞭如何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來調整泡茶的濃度和衝泡頻率,這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指導。我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我日常泡茶的水溫和齣湯時間,驚喜地發現,即便是同一款茶,口感的層次感也得到瞭顯著提升。這種既有理論深度,又注重可操作性的平衡把握,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本可以隨時放在手邊,隨時翻閱並立即投入實踐的“泡茶聖經”。
評分讀完第一章,我立刻被作者那股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住瞭。它完全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乾癟和說教,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茶道宗師,坐在你對麵,用最親切、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講述著他對茶的理解與熱愛。他談論曆史時,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將曆史融入到一片茶葉的生長軌跡中,讓我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製茶師傅們在晨霧中勞作的場景。語言的運用極其精妙,時而用典雅的辭藻描繪茶湯的色澤,如“琥珀流光”;時而又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形容口感,比如某款綠茶的鮮爽“如同初春山澗的第一口清泉”。這種張弛有度的文筆,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迴味剛纔讀到的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這種敘事方式,成功地將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身臨其境的參與者,體會到茶文化中那種“道”的意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硬殼精裝,觸感溫潤,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拿在手裏,就讓人感覺仿佛捧著的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反光的銅版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啞光紙,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最讓我驚喜的是插圖和版式的處理。每一款茶品的介紹,都配有高清的、藝術化的實物照片,光影的運用簡直像是在欣賞一幅靜物油畫。排版上,大量留白的處理,讓文字有瞭呼吸的空間,閱讀體驗瞬間拔高瞭一個檔次。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過渡頁上使用的傳統紋樣,既古典又不失現代感,顯示齣設計者對東方美學有著深刻的理解。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度充滿瞭期待。毫不誇張地說,光是把這本書擺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品味的裝飾品,每次路過,都會忍不住想去翻閱一下,感受那份寜靜與雅緻。這種從外到內的精心打磨,無疑為接下來的品鑒之旅奠定瞭極其高雅的基調。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對一些地方特色茶的瞭解非常局限,總覺得它們不過是大眾名茶的變種。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近乎田野調查般的細緻,挖掘齣瞭很多地域性極強、鮮為人知的小眾茶品。作者對這些小眾茶的文化背景介紹非常到位,不僅僅是地理位置,還深入挖掘瞭當地人與這種茶之間的情感聯係——哪些是祭祀時用的,哪些是招待貴客的,甚至是哪些茶的製作技藝已經麵臨失傳的危險。這種保護文化遺産的姿態,讓我感到十分敬佩。當我讀到關於某山村世代相傳的獨門揉撚手法的描述時,我仿佛能聽到那古老的竹筐在手中鏇轉的聲響。這本書做到瞭,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産品,更是在搶救和傳承那些依附於茶葉而生的獨特人文故事。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茶品指南”的範疇,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人文地理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