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愛麵包:德國百年名店粗糧麵包
定價:45.00元
作者:(德)安布魯斯特,陳惟英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04783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德國百年名店第三代傳人經典之作
★ 德國人手一本的粗糧烘焙書
★ 67款粗糧麵包 100%低脂健康
★ 黑麥、小麥、燕麥、大麥、蕎麥、玉米、小米作原料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瞭近70款麵包製作的方法,使用瞭黑麥、小麥、大麥、燕麥、蕎麥、玉米、小米等原料,瞭健康低脂烘焙的新潮流。
本書從麵團準備到烘焙都有詳細的步驟,無論是麵包製作的初學者,還是烘焙達人,都能很快上手。
目錄
章 烘焙基礎
來自麵包房的十項基礎知識
基本配方一:酵母麵包
基本配方二:酸麵團麵包
基本配方三:酸麵團酵頭
麵粉和粗磨榖粒的選擇
配料的選擇
第二章 傳統粗糧麵包
基礎榖物麵包
明斯特農夫麵包
番茄羅勒夏巴塔
斯佩爾特小麥麵包
酸奶黑麥榖物麵包
黑麥麵包
鬍蘿蔔麵包
豬油麵包
特製斯佩爾特小麥麵包
土豆麵包
燕麥片麵包
黃油吐司
三文魚麵包
長棍麵包
綜閤榖物麵包
黑麥榖物麵包
純黑麥麵包
芝麻榖物麵包
法棍
香脆玉米麵包
速成黑麥麵包
南瓜子麵包
五榖麥片麵包
第三章 風味粗糧麵包
酸菜麵包
蘆筍麵包
蝸牛麵包
小扁豆麵包
黑啤麵包
迷你羅勒麵包
小米麵包
火腿奶酪捲
芥末麵包
森林麵包
韭蔥麵包
洋蔥白葡萄酒麵包
蘋果麵包
芥末長棍麵包
鄉村煎土豆麵包
綠茶全麥麵包
雞蛋莙薘菜麵包
奶酪麵包
鍋烤麵包
風味三文魚麵包
濃味軟乾酪葡萄麵包
亞麻籽麵包
匈牙利薄餅
糖果麵包
蘑菇麵包
核桃花生醬麵包
第四章 甜味粗糧麵包
布裏歐修
櫻桃麵包
香脆蘋果麵包
椰子生薑麵包
咖啡辮子麵包
菠蘿麵包
葡萄乾斯佩爾特小麥麵包
黃油香蕉麵包
核桃梨麵包
麵包球
奶酪蔓越莓麵包
巧剋力粗糧麵包
果乾麵包
楓糖漿蕎麥麵包
蘋果羅勒椰子麵包
檸檬麵包
杏仁李子麵包
杏仁辮子麵包
作者介紹
德國烘焙大師,德國百年名店布蘭肯豪斯麵包房第三代傳人。他的麵包房被《*美食》雜誌評選為德國受歡迎的麵包房。鑒於他融閤傳統和前衛的製作方法,他經常受邀參加美食節目分享烘焙技巧。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從技術層麵轉嚮瞭更宏觀的社會文化層麵,這部分內容對我這個外行來說,是最大的收獲。它探討瞭粗糧麵包如何在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復蘇和全球化浪潮中,不斷地被重新定義和保護。那些看似堅硬、樸素的麵包,其實是德國社會韌性的象徵。作者引用瞭很多當地人的訪談,他們談論的不是麵包的味道,而是“嚼勁”——那種需要用力咀嚼纔能品嘗到的縴維感,被視為一種健康和誠實的體現。這讓我對“好吃”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柔軟順滑,而是一種需要付齣努力去獲取的迴報。書中的配方雖然嚴謹,但最終落腳點都在於“傳承與適應”,如何在不丟失核心精神的前提下,讓這些古老的麵包能夠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總的來說,這不是一本能讓你立刻做齣完美麵包的書,但它絕對能讓你重新審視你手中的每一粒榖物,以及你對“麵包”這個詞的全部定義。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中那些對於“工具”的描述。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畢竟大傢更關注的是原料和手法,但德國麵包店對工具的執著簡直令人咋舌。書中花瞭整整一個章節來介紹一種傳統的木製發酵箱,那箱子據說已經用瞭快一個世紀,木紋裏都吸收瞭無數次的酵母氣息。作者沒有把它描繪成古董,而是強調它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老木材的微孔結構如何幫助麵團在發酵過程中保持最穩定的微環境。這種對“慢工齣細活”的工具哲學的闡述,讓我對我們現在追求的“效率至上”的廚房電器産生瞭極大的懷疑。讀完這部分,我甚至萌生瞭去跳蚤市場淘一個舊的鑄鐵烤盤的想法,希望能復製那種被厚重金屬均勻包裹的烘烤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失去的不是技藝,而是那些陪伴技藝一起成長的“老夥計”。
評分這本《我愛麵包:德國百年名店粗糧麵包》的厚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樸實無華的字體和泛著微光的粗糧顆粒圖片,就已經透著一股子“硬核”的氣息。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烘焙教科書,充斥著各種精確到毫剋的配方和復雜的化學原理。結果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感給抓住瞭。它不像那種速成的食譜,上來就教你如何用預拌粉做齣“完美”的麵包。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更專注於“講故事”。每一款麵包的背後,似乎都藏著一個傢族幾代人的堅守和汗水。比如,講到那個黑森林地區的野莓酸麵包時,文字裏那種對當地水源、季節性野莓酸度的細膩觀察,讓我仿佛聞到瞭空氣中彌漫著的那股微酸和泥土的芬芳。我尤其欣賞它對“時間”的強調,那些傳統酵母的培養過程,慢到令人發指,但正是這份慢,纔讓麵包擁有瞭靈魂。看完這一章,我立刻去翻瞭翻傢裏的酵母,思考著是不是該給它換個更“野性”一點的環境試試看。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講究,那種手工紙的質感和不時齣現的黑白老照片,共同營造瞭一種穿越時空的體驗,讓人心甘情願地放慢節奏,去體會烘焙這件事的本質。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態,希望能找到那種傳說中德國老式麵包的“正宗”做法,那種能紮實地填飽肚子,並且能讓你思考人生的那種麵包。但這本書給我的驚喜在於,它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藝傳授。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地域風土”的考察報告,隻不過載體是麵包。我發現,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地稱為“全麥”或“黑麥”的麵包,在德國不同的邦、甚至不同的村落裏,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萊茵河畔的硬殼麵包,那種錶皮的脆度和內部氣孔的分布,似乎與當地的濕度和風嚮都有著微妙的聯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步驟,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當地人要用那種特定的研磨石來碾磨榖物,為什麼他們堅持用窯爐而不是現代烤箱。這種對“為什麼”的深究,讓原本冰冷的配方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開始對各種榖物的産地産生瞭強烈的興趣,感覺自己不再是做一個麵包師,而更像是一個地質學傢或者植物學傢,一切都圍繞著土地展開。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著那些詳細的原料圖譜陷入沉思,思考著自己廚房裏的普通麵粉,與書中那些古老品種的差異究竟有多大。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它不煽情,但字裏行間充滿瞭對食材的敬畏。我不是那種專業烘焙師,更多時候是在傢瞎摺騰,所以我特彆關注那些“失敗的經驗分享”。很多食譜會避諱失敗,隻展示完美的成品,但這本恰恰相反,它花瞭不少篇幅去描述“麵團沒有起筋”、“酵母被燙死”的場景,以及店主們如何用近乎偏執的經驗去糾正這些錯誤。特彆是關於“酸麵團的照料”,那簡直可以寫成一部哲學小品。作者描述瞭一位百歲老店的店主,如何像對待寵物一樣對待他的主酵母,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喚醒”它,給它喂食特定的“晚餐”。這種人與自然、人與食物之間形成的微妙的、近乎儀式感的互動,讓我對自己的烘焙過程産生瞭深深的反思。以往我總覺得烘焙是徵服,是按照指令行事;讀完後,我纔意識到,這更像是一種謙卑的閤作,一種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激和順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