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可不知的家庭茶道茶艺常识
定价:22.80元
作者:于菁,于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13207942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识茶——相逢何必曾相识;
鉴茶——朴实高雅去虚华;
泡茶——壶中乾坤养心境;
品茶——清茶一杯也醉人;
茶疗——茶的养身与保健;
茶文化——寒夜客来茶当酒。
饮茶是一种人生态度,泡茶是一种美妙生活!让我们在紧张繁忙之中,泡一壶醇和的香茶,一步一步走进茶的清香世界。
内容提要
泡茶、饮茶、品茶,不但有欣赏情趣,能陶冶情操,而且茶还具有健身、治疾、养生、美容等功效。忙碌一天之后,或者在百忙之中偷闲泡上一壶茶,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自斟自饮,则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邀几位好友一起细啜慢饮,获得美的享受。
《不可不知的家庭茶道茶艺常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从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疗、茶文化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阅读此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向你详细介绍有关茶的知识、技艺、文化,在向你讲述有关茶的故事、茶的历史传说;又像一位茶艺师,在家里教你如何鉴茶、选茶、选具,教你如何泡茶、品茶、吃茶点。看完此书,茶不再陌生,它会成为您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让您拥有一份牵挂,许以一份依赖。
目录
作者介绍
于菁,曾任保健时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现任中国保健协会科普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秘书长。
文摘
序言
章 识茶--相逢何必曾相识
n茶之源
n神农与茶的奇缘
n从煮茶到泡茶的变更
n魏晋时期的茶
n宋代的斗茶
n明清时期的清饮
n茶之类
n按茶树品种分类
n按产地取名分类
n按干茶的形状分类
n按发酵程度分类
n按烘焙温度分类
n按茶叶采收季节分类
n按茶色不同分类
n茶之元
n茶叶中的维生素
n茶叶中的氨基酸
n茶叶中的脂多糖
n茶叶中的糖和蛋白质
n茶叶中的矿物质
n茶叶中的生物碱
n茶叶中的茶多酚
n茶之效
n提神
n解痉利尿
n消炎
n洁齿防龋
n消除油腻
n抗癌美容
n防止辐射
n降脂
n抗衰老
n解毒
n茶之存
n保存的原则
n保存的方法
n不同种类茶的保存
n茶之忌
n八种人不宜饮茶
n吃涮羊肉时不宜饮茶
n孕妇不宜饮茶
n早晨不宜空腹喝浓茶
n第二章 鉴茶--朴实高雅去虚华
n鉴茶五要素
n茶的外形
n茶的汤色
n茶的色泽
n茶的香气
n茶的滋味
n绿茶
n1.西湖龙井
n2.洞庭碧螺春
n3.安吉白片
n4.开化龙顶
n5.黄山毛峰
n6.六安瓜片
n7.太平猴魁
n8.庐山云雾
n9.信阳毛尖
n10.蒙顶甘露
n11.婺源茗眉
n红茶
n1.祁门红茶
n2.正山小种
n3.滇红功夫茶
n4.宁红功夫茶
n5.湖红功夫茶
n6.贵州红碎茶
n7.宜红功夫茶
n8.坦洋功夫红茶
n9.荔枝红茶
n10.白琳功夫茶
n乌龙茶
n1.安溪铁观音
n2.武夷大红袍
n3.武夷肉桂
n4.凤凰单丛茶
n5.闽北水仙
n6.文山包种茶
n7.铁罗汉
n8.白鸡冠
n9.水金龟
n10.黄金桂茶
n11.冻顶乌龙茶
n白茶
n1.白毫银针
n2.白牡丹
n3.贡眉
n黄茶
n1.君山银针
n2.蒙顶黄芽
n3.莫干黄芽
n4.海马宫茶
n黑茶
n1.云南普洱茶
n2.安华黑茶
n3.六堡茶
n4.四川边茶
第三章 泡茶--壶中乾坤养心境
n茶之具
n泡茶需要的茶具种类
n各种质地不同的茶具
n茶具的选择
n茶具选择的注意事项
n茶具的保养
n茶之水
n古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n现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n家庭泡茶用水
n茶之技
n饮茶的方式
n泡茶的操作程序
n泡茶的要领
n泡茶过程中的细节
n茶具的准备与摆放
n茶叶的取放
n持壶
n握杯
n温具
n置茶
n冲泡
n分茶
n茶巾折叠
n各类茶的冲泡技艺
n绿茶的冲泡
n红茶的冲泡
n乌龙茶的冲泡
n黑茶的冲泡
n黄茶的冲泡
n白茶的冲泡
n……
n第四章 品茶--清茶一杯也醉人
n第五章 茶疗--茶的养生与保健
n第六章 茶文化--寒夜客来茶当酒
n附录 饮茶的生活常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展现出了惊人的专业性。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适宜的茶品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从茶叶的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到存储养护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详实的数据和可靠的依据作为支撑。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介绍某几种稀有茶品时引用的古籍文献,那引文的精准度和注释的严谨性,足见作者在前期资料搜集和考证工作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生活指南”的层面,更上升到了“学术参考”的地位。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中国茶文化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值得信赖的基石,它里面的专业术语解释得清晰明了,即便是外行也能快速领悟其精髓,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中常见的晦涩难懂的弊病。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所构建的那个细腻而又庞大的知识体系里,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那种深入骨髓的哲学探讨,简直让人醍醐灌顶。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典故、哲学思想与日常实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于“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内涵的剖析,细致入微,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泡茶,更是在引导你去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通过手中的一盏茶,去实现内心的片刻安宁与自我审视。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慢”的描述,作者将时间在茶汤中的溶解过程,比喻成人生的沉淀与悟道,那种诗意的表达方式,直击人心深处,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连日常饮茶的习惯,都开始无意识地朝着那种更具仪式感和专注度的方向靠拢。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实用性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它并未将传统茶道束之高阁,而是真正考虑了现代都市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去实践这份美好的生活哲学。书中收录的一些“快节奏下的茶道小技巧”,虽然简化了繁复的仪轨,却丝毫没有削弱那种对茶的尊重与专注,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到位,展现了作者的智慧。比如,它提供了一些利用现代茶具实现简化冲泡流程的建议,这些建议既保留了必要的仪式感,又大大降低了操作的门槛,非常贴合当前的生活节奏。此外,书中关于“茶与健康”的交叉探讨也十分有价值,它并非盲目推崇,而是引用了一些科学佐证,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可信。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古老的茶文化得以轻盈地、无碍地融入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如春水般润泽,如山泉般清澈,读起来完全没有丝毫的滞涩感。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极强的亲和力和叙事性。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读起来像是在啃干巴巴的教科书,这本书更像是邻家一位饱学多才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毕生对茶的感悟与心得。作者在叙述泡茶步骤时,那种口吻带着一种温柔的坚持,让你心甘情愿地去遵循每一个细节,而不是感觉被强制要求。例如,在描述水温的掌控时,他所用的比喻和联想,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文学的韵味,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文字的盛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知识点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茶文化历史背景,过渡到微观的操作技巧,最后升华到精神层面的体悟,整个过程衔接得自然天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茶的门外汉”到“心有所属的茶客”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淡雅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材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留白得恰到好处,文字的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校,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感。翻开扉页,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以一种近乎工笔画的细腻,勾勒出了东方美学的神韵,让人在文字间隙中,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茶香,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到那个宁静致远的茶之世界中去。这本书的整体呈现,已经超越了一本知识普及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可以收藏和反复摩挲的典藏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