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主食分步详解:7天学会做主食

家常主食分步详解:7天学会做主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倩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主食
  • 面食
  • 烘焙
  • 早餐
  • 快手菜
  • 新手
  • 食谱
  • 7天学会
  • 烹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4433
商品编码:30080614854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家常主食分步详解:7天学会做主食

定价:29.8元

作者:魏倩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1354433

字数:4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专为烹饪初学者量身订制,提供基本的下厨示范,零起点,零失败,助你轻松变身烹饪达人!首先用1天时间,详细介绍新手下厨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础常识,包括制作主食的原料与配料、常用工具,各种主食面团的制作方法,常用食材的清洗、切制,以及烹调窍门等,使您在正式制作各种主食之前,就可以通过看图加以了解,增加操作的自信心。随后的6天时间,按照粥、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饺子、特色面点小吃、西式主食等不同品种进行分类,详细讲解600余道经典简单、营养健康的家常主食的烹饪技巧,让你一学就会。不管是刚刚踏入厨房的新人,还是稍有烹饪经验的朋友,看完本书相信你会爱上烹饪,在厨房中找到无穷的乐趣,烹制出一道道美味又健康的爱心佳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烹饪艺术的精深探索:从基础到创新的美食殿堂 书名: 烹饪艺术的精深探索:从基础到创新的美食殿堂 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日常主食的快速入门与基础巩固,而是深入挖掘全球烹饪的广袤领域,提供一套系统化、进阶式的学习路径,旨在将爱好者培养成能够独立设计、创新菜肴的“美食建筑师”。我们相信,真正的烹饪魅力在于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对技法的精湛掌握以及对风味的无限创意。 第一部分:风土与食材的深度对话 本卷致力于拓宽读者的食材认知边界,超越常见的家庭储备,探索世界各地独特的风味来源与文化背景。 香料的地理学: 我们将踏上“香料之路”,系统解析原产地、种植环境对香料风味的影响。从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荚,到印度尼西亚的丁香,再到北非的藏红花,详述每一种香料的化学成分如何影响最终的味觉体验。内容涵盖香料的储存、新鲜度判断,以及在不同温度下香气释放的动态过程。 油脂的科学与艺术: 探讨不同烹饪油脂(如澄清黄油、不同烟点的植物油、动物脂肪)在乳化、美拉德反应和热传递中的具体作用。我们不仅教授如何选择合适的油进行煎、炸、烤,更深入到如何自制风味油脂,例如低温慢浸的迷迭香油或烟熏猪油,用以提升菜肴的层次感。 海陆珍馐的预处理哲学: 区别于简单的清洗与切割,本部分侧重于高端食材的“激活”技术。针对海鲜,深入讲解酶促熟成(Dry-Aging for Fish)对口感和风味带来的变化;对于肉类,详细剖析不同切割方式(Butchery)如何影响烹饪时间与嫩度,并引入专业级的灌注(Brining)与腌渍(Curing)技术,侧重于渗透压原理的应用。 第二部分:技法精进与流程重构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摒弃了流水账式的步骤描述,转而关注技术背后的原理,鼓励读者打破常规,进行流程上的优化与重构。 热力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深入探讨牛顿冷却定律、热容差异对食材内部结构的影响。例如,精确计算低温慢煮(Sous Vide)所需的时间与温度曲线,以及在不同大气压力下(如高海拔地区)调整烘焙配方的科学依据。 乳化与稳定性的高级实践: 讲解蛋黄卵磷脂、黄原胶等乳化剂在制作复杂酱汁(如荷兰酱、法式美乃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一系列失败案例分析,教导读者如何识别和挽救不稳定的乳液和凝胶体系。 发酵与酶解的控制艺术: 关注家庭自制酸种(Sourdough Starters)、制作传统泡菜或日式味噌的过程,重点在于如何精确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性,实现风味的深度积累,而非仅仅是简单的保存。介绍“逆向发酵”(Reverse Fermentation)的概念。 澄清与过滤的极致追求: 教授制作水晶般清澈的高汤(Consommé)的技术,包括使用“澄清船”(Raft)的精确堆叠艺术,以及使用离心机(若读者拥有)或专业过滤介质(如琼脂)实现液体净化的专业方法。 第三部分:跨界融合与风味解构 本书的最高境界在于创新。本部分旨在训练读者的“味觉记忆”和“风味结构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跨界融合。 味觉轮盘的实践: 基于专业味觉理论,构建一个互动式的风味图谱。教会读者如何系统性地识别和量化菜肴中的五种基本味(酸、甜、苦、咸、鲜)的比例,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第六味”(如金属感、麻感)来制造惊喜。 分子料理技术的原理与实践: 介绍一些基础的分子料理工具(如注射器、虹吸瓶),重点讲解球化(Spherification)、泡沫(Foams)和胶凝(Gelling)背后的化学反应,强调其在提升口感对比度上的应用,而非单纯追求猎奇。 经典菜式的解构与重塑: 选择几道世界著名的复杂菜肴(如法式油封鸭、摩洛哥塔吉锅),将其拆解为基本风味元素和技术模块。然后,引导读者运用新的技法和异域食材,对其进行“主题变奏”,例如将油封鸭的元素融入亚洲风格的冷盘中。 摆盘的叙事性设计: 摆盘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堆砌,而是菜肴故事的最后陈述。本章节从构图学、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线条、留白和高度来引导食客的视觉流向,使每一道菜肴都具有明确的“叙事焦点”。 结语: 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没有既定食谱限制的美食实验室。它要求你不仅要做一个熟练的执行者,更要成为一个深思熟虑的创造者,用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想象力,为每一餐赋予独特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家常菜的书籍都大同小异,无非是老一套的菜谱堆砌。但拿到这本关于主食的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务实和深入的态度所吸引。作者显然是把做主食的“道”和“术”都融合进去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放多少水”,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要放这么多水,面粉的特性如何影响最终成品。这种深度的讲解让我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照搬菜谱,更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在做包子馅料的时候,书中对于不同蔬菜出水程度的处理方法,真是太实用了,避免了以往我做出的包子皮湿烂的尴尬情况。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它教你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执行指令,这对我提升整体烹饪思维帮助巨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厨房新手的救星!我一直对做饭有点望而却步,特别是那种需要长时间准备、工序复杂的菜肴。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步骤都配有详尽的图解,即便是厨房小白也能轻松跟上。我尝试做了书里教的几个基础面食,比如最简单的葱油饼和馒头,以前总觉得它们是需要多年经验才能掌握的“高难度”菜品,但跟着这本书的指导,我一次就成功了,口感和味道都出乎意料地好。尤其是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比如揉面到什么程度、发酵的温度和时间,都写得非常具体,让人心里有底。这本书让我对“从零开始”的烹饪之旅充满了信心,感觉自己真的可以在一周内掌握不少实用技巧。

评分

我收到这本书后,立刻就感觉到了作者对传统烹饪的尊重和现代生活节奏的理解。它没有过度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米其林级别”的复杂技巧,而是专注于如何将我们日常最常吃的主食做到极致美味和营养平衡。最令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主食的特点都有所提及,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本关于东方饮食文化的小百科。我带着孩子一起实践了书中的一些互动性强的面点制作,孩子参与感很强,也开始对手工制作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把“做饭”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充满乐趣和文化传承的家庭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这一点对于经常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油腻的手指在翻阅菜谱时,如果是那种纸质太薄、印刷太小的书,真的会让人崩溃。但这本的设计恰到好处,字体清晰、布局合理,而且关键步骤的图片色彩饱和度高,细节到位,即便我一边做饭一边查看,也能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步骤。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增加了一个关于“主食保存与复热”的章节,这简直是为我们这种需要提前备餐的人士量身定制的。很多时候,做多了吃不完就浪费了,这本书给出了非常专业且实用的建议,让我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上班族,下班后时间宝贵,只想快速做出美味又健康的晚餐。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它涵盖的主食种类非常广泛,从米饭类的创新做法到各种面食,但最棒的是,它提供的很多食谱都强调了“快手”和“少油少盐”的健康理念。我尤其喜欢它设计的那种“组合式”的主食制作方案,让你在等待一个主食发酵或蒸煮的过程中,可以着手准备下一个,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原来日常的主食也可以有这么多花样,不再局限于白米饭和白馒头,生活质量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它确实帮助我实现了在短时间内,用最少的心力,做出最令人满意的日常餐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