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叶知心——茶相茶味
定价:68.80元
作者:艾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8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Array
内容提要
Array
目录
首章 识一碗“曲尘花”
昨日之事 / 4
植土 / 4
史话 / 8
字义 / 11
功效之奇 / 14
药用 / 14
养生 / 17
日常食用 / 18
会友 / 20
第二章 观一位“俏佳茗”
鲜嫩之绿茶 / 28
绿茶之工艺 / 29
绿茶之分类 / 31
绿茶之产地及名品 / 33
醇和之红茶 / 44
红茶之工艺 / 46
红茶之分类 / 49
红茶之产地及名品 / 50
凛冽之青茶 / 56
青茶之工艺 / 57
青茶之分类 / 59
青茶之产地及名品 / 60
娇柔之黄茶 / 66
黄茶之工艺 / 67
黄茶之分类 / 69
黄茶之产地及名品 / 70
高贵之白茶 / 74
白茶之工艺 / 76
白茶之产地、分类及名品 / 77
粗老之黑茶 / 82
黑茶之工艺 / 84
黑茶之分类 / 87
黑茶之产地及名品 / 89
浓厚之普洱 / 94
普洱茶 / 94
普洱之产地 / 96
普洱之分类 / 97
普洱之工艺 / 99
普洱之名品 / 101
第三章 品一盏“清幽茶”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子 / 110
生态环境 / 110
品种 / 111
栽培措施 / 112
季节 / 113
海拔 / 114
加工技术 / 115
茶叶感官品鉴 / 116
品鉴环境 / 116
品鉴设备 / 118
品鉴操作 / 120
品鉴人员 / 121
鉴茶系数标准 / 121
名茶感官标准 / 122
龙井 / 122
铁观音 / 125
武夷肉桂 / 127
功夫红茶 / 128
云南紧压茶 / 130
第四章 收一包“老香叶”
茶叶的选购 / 136
依新旧来选 / 137
依茶叶质量安全来选购 / 139
茶叶的贮存保质技术 / 140
影响茶叶质变的原因 / 140
茶叶贮存保质技术 / 143
家庭常用茶叶储存方法 / 146
结 语松溪之绿
作者介绍
Array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转换之精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在高潮迭起的关键时刻,会突然将视角切换到被忽视的旁观者,甚至是一件物品的“感知”中,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的维度和信息密度。我们不再局限于主角的认知世界,而是得以从一个更广阔、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正在发生的事件。这种处理方式尤其有效地消解了传统叙事中可能出现的“主角光环”的局限性。在某些需要营造紧张氛围的段落,视角骤然拉远,使得读者反而能从宏观层面捕捉到危机正在酝酿的蛛丝马迹,这种先知先觉带来的“无力感”与故事人物的“蒙在鼓里”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而当视角最终回归到主要人物身上时,读者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信息,使得人物的最终选择显得无比沉重且充满宿命感。这本书证明了,好的故事,从来不只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如何被看见”以及“从哪个角度去诠释”。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是高明,它巧妙地采用了多线叙事,但每条线索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一张巨大的、精密的网,将所有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读到最后揭示真相的那一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略大,不同时间线和人物的视角切换略显跳跃,但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布局,为后期的回转埋下了深厚的伏笔。作者在处理复杂关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克制与精准,没有陷入情节堆砌的泥潭,而是让情感的自然发展去推动逻辑的推进。特别是几位主角之间的互动,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默契,远比直白的对白来得更有张力。每次当我以为自己猜到了接下来的走向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出乎意料的细节或者一个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将我的预判彻底推翻。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带着脑子去阅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等待被解读的谜题,而非简单的故事陈述。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那种细腻的情感描摹,简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每一个字都浸润着作者对生活细微观察的体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时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感,它不是那种紧抓人心的悬疑小说,而是更像一次悠长的散步,让你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美好。比如说,书中对某个季节的更迭,那种光影、温度、气味的变化,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起来仿佛能真切地触摸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那种温暖,或是清晨薄雾的微凉。这种对环境氛围的精准捕捉,让整个故事的背景仿佛拥有了生命,不再是单薄的舞台,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的另一个“角色”。作者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寻常的场景,通过精巧的措辞,提升到一种近乎诗意的境界。读完后,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和满足,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内心对话,对很多曾经困惑的事情都有了新的理解和释怀。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而是会沉淀下来,时不时在你思考人生某个阶段时,又会浮现出某个特定的场景和那份独特的情绪。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我认为在于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塑造任何绝对的完人或彻头彻尾的恶人,每一个角色,无论其行为在道德上如何引人争议,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背景铺垫和合理的心理动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一种自我审视的境地,开始反思自己在类似情境下会做出何种选择。书中对于“灰色地带”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迫使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驱动人类行为的那些更深层次的恐惧、欲望和爱。比如,书中某个配角为了保护至亲所采取的极端手段,虽然在常理上无法接受,但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心被逼到绝境时的挣扎与痛苦,这种共情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这种不加评判、客观呈现人性的做法,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小说的厚重感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的哲学思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风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带着一种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历史的沉淀感,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考察。作者对当地风俗、历史典故的引用和融入,处理得极为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知识灌输”感,而是让文化背景成为了故事肌理的一部分。例如,书中对某种传统技艺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发指,从材料的选择到工具的使用,再到最后的成品呈现,每一个步骤都仿佛被赋予了仪式感,让人对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油然而生敬意。这种对“地方性”的执着和书写,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气息,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同质化的叙事套路。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去查阅了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和地理位置,这种引发读者主动探索的动力,是优秀作品难能可贵的特质。它不仅愉悦了阅读的感官,更满足了我对知识和文化深度的渴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