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式烹调工艺
定价:29.80元
作者:杨征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3036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丰富,包括八大菜系代表热菜、凉菜、花色拼摆、特色地方风味等,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代表菜品的材料预备、制作过程、操作要点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了适应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需要,为开展烹饪专业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而编写的新型校本教材。本书共33个项目,100多个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八大菜系代表热菜、凉菜、花色拼摆、特色地方风味等。各项目均配有项目拓展与训练的实训题,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目录
部分(初级:96学时)项目一 炸学习任务1—1 清炸学习任务1—2 干炸学习任务1—3 软炸学习任务1—4 酥炸学习任务1—5 包卷炸学习任务1—6 香炸学习任务1—7 脆炸学习任务1—8 松炸学习任务1—9 特殊炸(油浸、油淋、油泼)项目二 炒学习任务2—1 生炒学习任务2—2 熟炒学习任务2—3 清炒学习任务2—4 滑炒学习任务2—5 抓炒学习任务2—6 软炒学习任务2—7 干煸学习任务2—8 水炒项目三 熘学习任务3—1 脆熘学习任务3—2 滑熘学习任务3—3 软熘学习任务3—4 糟熘第二部分(中级:204学时)项目四 爆学习任务4—1 油爆学习任务4—2 芫爆学习任务4—3 酱爆学习任务4—4 宫爆学习任务4—5 葱爆学习任务4—6 汤爆学习任务4—7 水爆项目五 煎学习任务5—1 干煎学习任务5—2 南煎学习任务5—3 软煎学习任务5—4 煎焖学习任务5—5 煎蒸项目六 贴学习任务6 锅贴项目七 塌95学习任务7 锅塌项目八 烹学习任务8—1 炸烹学习任务8—2 清烹(香烹)项目九 烧学习任务9—1 红烧学习任务9—2 白烧学习任务9—3 干烧学习任务9—4 葱烧学习任务9—5 京烧学习任务9—6 蒜烧项目十 扒121学习任务10—1 红扒学习任务10—2 白扒学习任务10—3 扣扒项目十一 焖学习任务11—1 红焖学习任务11—2 黄焖学习任务11—3 油焖学习任务11—4 酒焖学习任务11—5 酱焖项目十二 学习任务12 项目十三 炖学习任务13—1 家常炖(1)学习任务13—2 家常炖(2)学习任务13—3 清炖学习任务13—4 白炖项目十四 蒸159学习任务14—1 清蒸学习任务14—2 干蒸(1)学习任务14—3 干蒸(2)学习任务14—4 粉蒸项目十五 烩学习任务15 烩项目十六 煨学习任务16—1 红煨学习任务16—2 白煨项目十七 汆学习任务17 汆项目十八 煮学习任务18 煮项目十九 挂霜学习任务19 挂霜项目二十 蜜汁学习任务20 蜜汁项目二十一 拔丝学习任务21 拔丝项目二十二 拌学习任务22—1 生拌学习任务22—2 熟拌第三部分(高级:180学时)学习任务22—3 生熟拌学习任务22—4 拌(1)2学习任务22—5 拌(2)学习任务22—6 朝鲜族拌菜项目二十三 炝学习任务23 炝项目二十四 腌学习任务24 腌项目二十五 卤学习任务25—1 红卤学习任务25—2 白卤项目二十六 酱学习任务26 酱项目二十七 冻学习任务27 冻项目二十八 酥学习任务28 酥项目二十九 熏学习任务29 熏项目三十 醉腌学习任务30 醉项目三十一 焗学习任务31 焗项目三十二 花拼学习任务32—1 花拼(1)学习任务32—2 花拼(2)学习任务32—3 花拼(3)学习任务32—4 花拼(4)学习任务32—5 花拼(5)学习任务32—6 花拼(6)项目三十三 花色、特色菜学习任务33—1 花色、特色菜(1)学习任务33—2 花色、特色菜(2)学习任务33—3 花色、特色菜(3)学习任务33—4 花色、特色菜(4)学习任务33—5 花色、特色菜(5)学习任务33—6 花色、特色菜(6)学习任务33—7 花色、特色菜(7)学习任务33—8 花色、特色菜(8)学习任务33—9 花色、特色菜(9)学习任务33—10 花色、特色菜(10)学习任务33—11 花色、特色菜(11)
作者介绍
杨征东:烹饪专业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烹饪大师,现任牡丹江市高级技工学校餐旅商贸系主任。从事烹饪教学工作30余年,主持两项*建设项目,完成一项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带队参加国家、国际烹饪大赛,获得金奖三项、团体银奖一项、个人银奖一项。先后出版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5篇,自编烹饪一体化教学教材3部。2011年6月任黑龙江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理事,连续多年任省、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式烹调工艺》的书,实在是让我这个厨房新手看到了希望。我一直对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中餐心生向往,但每次自己动手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实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详尽的基础知识介绍,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菜谱,而是耐心地讲解了火候的掌握、刀工的要领,甚至连不同油类的烟点和适用场景都分析得非常透彻。我特别喜欢它对“味型”的剖析,那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酸甜苦辣咸”,而是深入探讨了复合味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调味比例和入味时机形成的,这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菜肴吃起来层次感那么丰富。书中的配图清晰精准,即便是讲解复杂的中式点心制作过程,也能通过分解步骤图,让人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我尝试跟着书里的指导练习了几种基础的煸炒技巧,明显感觉到自己对锅气的理解加深了,那种食物在高温下瞬间激发出的独特香气,终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菜谱集,不如说是一本系统化的中餐技术手册,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烹饪知识框架。
评分对于一个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老饕来说,找到一本真正能还原家乡味道的烹饪书是件难事。《中式烹调工艺》的价值就在于,它聚焦于那些看似简单却最考验功力的基础操作。我一直对做出口感酥脆的宫保鸡丁和滑嫩入味的鱼香肉丝感到困惑,总觉得少了那么一“魂”。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上浆”和“挂糊”的奥秘,详细列举了淀粉、蛋清和水在不同比例下对肉类质地的影响,甚至还讨论了滑炒过程中“断生”与“回锅”的时间控制。通过严格遵循书中的“嫩化”处理流程,我第一次做出了肉质细腻到仿佛在口中融化的菜肴,那种成功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高汤”熬制的章节,从基础的清汤到复杂的上浓鸡汤,每一步的火候变化和撇沫技巧都讲解得丝毫不含糊。这本手册,让我明白了中餐的“鲜”,不是靠味精堆砌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和精妙提炼。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册类的书籍不太抱有太大热情,总觉得它们过于刻板、缺乏人情味,但《中式烹调工艺》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讲解传统技法时,融入了大量历史典故和地域风俗,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极其有趣。比如,在介绍鲁菜的“葱烧”技法时,它不仅解释了如何通过热油“炝香”葱段来提取葱油的精华,还提到了这门手艺在胶东地区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地人的日常饮食结构。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记下一个步骤,而是主动地去理解背后的原理。书中对传统工具的介绍也十分到位,从不同材质的锅具到专用勺铲,都有详细的功能分析,让我这个刚开始添置厨房用具的人少走了不少弯路,避免了盲目跟风购买不适用的工具。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般的食谱那样按“荤菜”“素菜”来划分,而是按照“烹饪技法”来组织章节,这真正体现了“工艺”二字的精髓,让人学会的是方法论,而非单纯的菜肴复刻。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完全达到了专业教材的水准。我注意到它在术语的使用上非常规范,比如对“焯水”和“飞水”的区别,对“煸”和“炒”在温度和油量上的量化界定,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背景。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还涉及到了食材的化学变化,例如在解释“糖色”的制作时,详细阐述了蔗糖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焦糖化反应,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科学地控制火力和时间,避免了传统做法中那种靠经验“凭感觉”的盲目性。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中餐标准化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本。我尤其欣赏它对“刀工”的分类——不仅有片、切、剞、剁等基础,还深入到了对特定食材(如瓜类、根茎类)的“花刀”技法,附带了大量横截面图示,确保读者能准确把握每一刀的力度与角度。可以说,它提供的是一套可量化、可复制的烹饪标准,而非一套随性的家庭食谱。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不同菜系差异的美食爱好者,《中式烹调工艺》的跨地域性令人称赞。它没有偏废任何一方,而是系统地比较和对比了中国各大菜系在处理同一类食材时的典型手法差异。例如,在处理“鱼”这一食材时,它分别阐述了川菜的“泡椒”技法、粤菜的“清蒸”要诀以及苏菜的“松鼠鳜鱼”的造型和火候要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气候和物产原因。这种横向对比的叙述结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烹饪视野,让我认识到中餐的博大精深远超我想象。书中对不同地域“香料”的运用对比也十分精彩,比如南方香料的清新与北方香料的厚重如何影响了菜肴的最终风味轮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包容性和深度兼具,它不仅教会你如何做一道菜,更教会你理解这道菜“为什么是这样做的”,让人在享受烹饪乐趣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