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訓詁學基礎
定價:22.00元
作者:陳跋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3030084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章 緒論
節 訓詁與訓詁學
一 什麼是訓詁
二 什麼是訓詁學
第二節 訓詁學的功用與任務
第三節 怎樣學好訓詁學
第二章 訓詁學的應用範圍和訓詁實踐的兩種形式
節 訓詁學的應用範圍
一 傳統訓詁學的範圍
二 訓詁學的新領域
第二節 訓詁實踐的兩種形式
一 解釋詞義的專著
二 隨文而釋的注釋書
三 兩種形式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訓詁實踐的內容
節 訓詁實踐的內容
一 解釋字詞
二 解句
三 分析篇章
四 闡述語法
五 說明修辭錶達
六 說明典章 製度、名物習俗等古代文化狀況
第二節 各項內容之間的關係及其特點
第三節 從訓詁實踐的內容看它與有關學科的關係
第四章 解釋詞義的方法和方式
節 解釋詞義的方法
一 以形說義——外在形式的利用
二 因聲求義——內在形式的利用
三 據文證義——語言環境的利用
四 解釋詞義三種方法的綜閤對比
第二節 解釋詞義的方式
一 單字相訓
(一)訓釋形式
(二)訓釋角度
二 下義界
(一)什麼叫下義界
(二)下義界的原則和特點
(三)義界中往往包含推因的成分
三 對詞義的訓釋及其不同方式反映瞭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
第五章 訓詁術語簡介
節 為什麼要研究訓詁術語
第二節 訓詁術語簡介
組 謂之、日、為
第二組 謂、言
第三組 猶
第四組 讀曰、讀為
第五組 讀如、讀若
第六組 當為、當作
第七組 當為、當作
第八組 貌、意
第九組 散文、對文;統言、析言
第十組 強為之辭、望文生訓等
第六章 訓詁諸忌
第七章 訓詁學小史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版本學與文獻考證》簡直是為我這種沉迷於細枝末節的“細節控”準備的寶典!我一直對那些古籍中留下的墨跡、硃批、藏書印章情有獨鍾,總覺得那是與前人對話的最好方式。這本書將版本學的理論與實踐結閤得無與倫比,它不僅僅停留在區分“宋刻本”和“明刻本”的錶麵,而是深入到瞭雕版技術、紙張縴維乃至於裝幀形製的細微差彆上。書中有一段關於“鋟版”工藝的描述,詳細說明瞭不同時代工匠在修版、復刻時可能留下的特定“筆誤”,這讓我醍醐灌頂——原來那些所謂的“訛誤”,很多時候正是判斷版本早晚的關鍵鐵證。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拿著放大鏡的偵探,每一個細小的特徵都可能揭示齣一段鮮為人知的文獻流傳秘辛。這本書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但其嚴謹的推導過程,足以讓每一個認真對待文獻的人獲益匪淺,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最可靠的“物證”來捍衛文本的真實性。
評分這本《古代文獻整理與研究方法》簡直是為我這種剛踏入古代文獻領域的“菜鳥”量身定做的入門指南!我之前對古籍的接觸基本停留在碎片化的閱讀上,一遇到那些繁復的異體字和模糊的注釋就徹底抓瞎。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直接拋齣一堆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非常耐心地、手把手地講解瞭如何處理一份原始文獻。比如,它詳細拆解瞭校勘學的基本原則,從底本選擇到異文的判斷,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邏輯鏈條。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如何利用版本差異來推斷文本的流變過程,那簡直是打開瞭我新的大門,讓我明白每一次抄寫、每一個批注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讀完後,我再看那些古籍,感覺不再是一堆僵硬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脈絡可以循著去追溯。而且,書中配的案例都非常經典,講解得深入淺齣,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實操性極強的指導手冊。對於想要進行初步文獻整理的學者或者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無可估量,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思維框架,讓原本看似龐雜無序的工作變得井井有條。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目錄學”這類學科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無非就是書籍的分類和排序,枯燥乏味。然而,這本《古代典籍整理導論》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精彩地闡述瞭古代藏書製度的演變,從皇傢藏書樓到私人書齋,不同的收藏體係是如何塑造瞭文獻的保存方式和流傳路徑的。書中詳細比較瞭《隋書·經籍誌》、宋代官修總錄與後世私撰目錄的差異,讓我明白瞭目錄學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收錄”,它更是反映特定時代學術風尚、政治權力對文化控製的一種隱性錶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版本目錄時所展現齣的細膩之處,比如如何通過目錄中的著錄體例來判斷編纂者的學術傾嚮。這種將文獻整理的“技術”與背後的“文化史”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原本冰冷的數據變得生動起來,讓人在梳理書目時,能感受到曆史的呼吸和學派的爭鳴。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常常被那些繁雜的引文和相互矛盾的記載搞得焦頭爛額。手邊偶然翻到瞭《中國古典文獻學導論》,這本書的視角非常開闊,它不像一些工具書那樣隻關注技術層麵的操作,而是把文獻學放到瞭更宏大的思想史和社會史的背景下去考察。作者在探討“文獻的存佚與流傳”時,對特定曆史時期(比如戰亂頻繁的朝代)的文獻破壞和重構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對我理解為什麼某些典籍隻有殘本流傳下來,以及現有版本的可靠性程度,提供瞭非常深刻的洞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文獻定名”的探討,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古書名字,背後其實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考證過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沉穩、老到,論證嚴密,雖然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廣博,但作者總能用一種非常凝練的語言將復雜的問題闡釋清楚。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在你迷茫時,為你指明方嚮,讓你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找到最堅實的立足點。
評分我一直在嘗試撰寫一篇關於清代碑刻文字的論文,但在如何可靠地采集和整理那些齣土或散落在民間的碑文方麵感到無從下手。恰好讀到這本《中國古代文獻學概論》,它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給瞭我極大的啓發。與其他側重於紙質文獻的書籍不同,這本書對“非紙質文獻”的收錄和研究給予瞭足夠的重視,例如金石拓片、簡牘、敦煌寫本等。它係統地介紹瞭這些特殊載體文獻的保護技術、采集規範以及如何處理它們的特殊載體帶來的文字辨識睏難。特彆是關於碑刻文字的“綴閤”和“隸定”部分,作者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這些是你在傳統文獻學著作中很少能找到的。這本書的視野宏大,立足於“文獻”的廣義概念,讓我意識到,我們研究的古代文化遺産遠不止書本,而是包含瞭一切留存下來的曆史信息載體。讀完後,我立即調整瞭我的研究計劃,決定將采集和整理的規範性放在首位,這對我後續的田野工作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