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河豚控毒烹飪技藝
定價:48.00元
作者:徐權著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3817330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河豚魚是一條神奇的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魚能像它那樣久負盛名,並形成一種文化——河豚文化。
中國人食用河豚有著悠久的曆史,尤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為普遍。長江河豚因其肉質鮮嫩、味美絕倫,自古就有“魚中”的美名。據傳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人們就品嘗過河豚。到瞭宋代,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皆大談河豚美味。
河豚雖然是一種美味佳肴,但其體內含有毒素,數韆年來人們對如何烹製河豚、解河豚毒作瞭長期探索,留下瞭寶貴經驗。據《本草綱目》記載,嚴有翼這個人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是水産品中的奇味食物,人們都傳說它能毒死人。我(指嚴有翼)在丹陽·宣城(指現在的馬鞍山地區當塗縣)任太守的時候,見當地人每傢都吃河豚,隻要是加入菘菜、蔞蒿、獲芽三物一同煮,就沒見到因吃瞭中毒而死的……”《雨航雜錄》中記載:“海上人得之,去其頭尾,用橄欖、甘蔗煮之。”皆講述瞭在烹調過程中如何去毒。
有些古籍記載河豚去毒更為詳盡。如《養魚經》記載瞭剖殺要點:“河豚齣江海,有大毒,能,凡烹調者,腹之子、目之精、脊之血,必盡棄之。”明朝宋詡《宋氏養生部》則有更為詳細的介紹:“二月用河豚,剖治,去眼,去子,去尾、血等,務滌其潔。切為軒(片子),先入少水,投魚烹過熟。次以甘蔗、蘆根製其毒,荔枝殼製其刺軟。續水,又同烹過熟。鬍椒、川椒、蔥白、醬、醋調和。忌埃塵荊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養殖河豚已大量麵市,尤其是暗紋東方豚,紅鰭東方豚國傢標準已頒布,對實施控毒健康養殖河豚,使其體內毒素降到低毒,實際上可被視作為無毒級,為擴大人類食源,安全烹製河豚,提供瞭有力保障。但還應進一步加強對科學養殖的監管和生産流通環節的管理,嚴格按照河豚安全加工規範的要求進行烹製。
本書是由中國河豚美食網創始人,國傢農業部漁業協會河豚魚分會理事,北京江上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河豚魚大師徐權編著。
目錄
序
章 河豚魚飲食文化
一 我國河豚飲食文化概述
二 日本河豚飲食文化概述
第二章 河豚魚資源分布
一 主要河豚魚種類及分布
二 我國河豚魚的漁場和漁期
第三章 河豚魚的分類、分布及鑒彆
一 河豚魚生物學分類
二 河豚魚的生物學結構及生態習性
三 常見東方豚的種類及特徵
四 野生暗紋東方豚與人工養殖的區彆
五 不常見東方豚的種類分布及可食部位
第四章 河豚毒素、中毒癥狀及安全管理
第五章 實施HACCP管理
第六章 河豚魚肝、腸及精白的綜閤開發
第七章 河豚魚圖解
第八章 河豚魚經典菜品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心思,那種古樸又帶著一絲神秘的氣息,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瞭。我是一個傳統美食愛好者,尤其對那些曆史悠久、製作工藝復雜的菜係情有獨鍾。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都透著一股匠心,翻開扉頁,裏麵的排版和插圖都非常考究,看得齣作者在編纂過程中下瞭不少功夫。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食材本源的追溯,文字間流露齣對傳統文化和自然饋贈的敬畏之心。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但從前幾章對食材挑選和基礎處理方法的論述來看,其專業性和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地方的描述,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廚房裏熱火朝天的煙火氣,以及食材在匠人手中蛻變的神奇過程。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對於提升閱讀體驗來說至關重要,也讓我對後續內容的期待值拉得更高瞭。
評分從整體閱讀感受上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強烈的“物歸原主”的滿足感。我一直覺得,很多傳統技藝在快速現代化的進程中,其精髓和靈魂正在逐漸流失。這本書就像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著過去對食材的敬畏與當下的精準操作。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有力,沒有絲毫浮誇的辭藻,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恰如其分地傳達瞭想要錶達的信息。讀完一部分,我常常會放下書本,靜坐沉思,思考書中所述的理念與我自身實踐的差距。這種引人深思的力量,是很多快餐式的指南類書籍所不具備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藝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對待食物”的哲學探討,值得反復研讀和珍藏。
評分這本書的配圖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每一張照片都清晰地捕捉到瞭食材最細微的紋理和烹飪過程中轉瞬即逝的微妙變化。我對比瞭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的圖片,很多都是韆篇一律的成品展示,缺乏對過程的記錄。而這本書不同,它似乎對每一個關鍵的形態變化都進行瞭定格,無論是刀工的起落,還是火候的把握,都有對應的視覺輔助。這對於需要高度視覺反饋的學習者來說,價值無法估量。我常常在閱讀文字描述後,立刻翻到相應的圖片進行印證,這種圖文並茂的結閤,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抽象的技法描述變得具體可感。如果說文字是骨架,那麼這些精美的插圖就是血肉,讓整本書充滿瞭生命力。
評分坦白講,我最初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專業書籍,但實際閱讀下來,發現它的受眾範圍比我想象的要廣得多。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非常注重讀者的接受度。書中很多段落的結構都采用瞭“現象描述—原理剖析—實際操作建議”的模式,清晰明瞭,邏輯性極強。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新手,也能通過清晰的指引,理解復雜的步驟背後的科學原理。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探討某些關鍵步驟時,會用對比的方式,展示不同流派或不同曆史時期的處理方法的優劣,這種對比分析的嚴謹性,體現瞭作者廣博的知識麵和客觀公正的立場。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和提升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絕佳的階梯教材,它既教你如何做,更教你如何思考為什麼這樣做。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菜譜集閤,而更像是一部融閤瞭曆史考據、地方風情和田間地頭見聞的文集。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夾敘夾議,把一些看似平淡的製作步驟,寫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比如,書中對某一種特定調料的起源和演變的長篇論述,讀起來簡直就像在聽一位老前輩娓娓道來傢族秘辛,充滿瞭生活智慧和地域色彩。這比單純看技術手冊要有趣得多,它讓你在學習烹飪技藝的同時,也領略瞭背後的文化脈絡。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為什麼”的探究欲,很多過去一知半解的烹飪常識,在這裏都得到瞭係統而深入的闡釋。光是光綫和環境對食材處理的影響這一小節,就足夠讓我重新審視我日常的廚房操作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