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譯林生活館-餅
定價:16.00元
作者:金華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47319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182kg
編輯推薦
愛美食,愛生活 餅 荷葉餅傢常餅手抓餅餡餅雞蛋餅燒餅盤餅薄餅油條你是否曾被路邊小攤所飄來的陣陣蔥油餅香味所吸引? 是否一直想自己嘗試做餅,卻因步驟繁雜望而卻步?其實,隻要掌握住訣竅,餅的製作並不難。 平常以米飯為主食的傢庭,不妨親自動手嘗試一次以餅為主食的地方風味,給餐桌一個驚喜吧!
內容提要
一本很好的常銷食譜 ——食材易得,步驟詳細,圖片清晰作者挑選在傢庭中輕易就可製作的各式餅類,並將步驟以詳細的彩圖、清楚的解說,製作成這本食譜,公開包括牛肉捲餅、蔥油餅、餡餅、空心餅、燒餅、雞蛋餅、盤香餅、鍋餅等20餘種不同風味的餅的製作秘訣。另外,也列舉瞭“荷葉餅”與“傢常餅”的配菜及湯的做法。
目錄
作者介紹
金華,1950年生,1971年開始從事點心製作,迄今已40餘年。1988年受聘於五星級飯店,專門主掌中式麵點,深受中外賓客的贊賞。現為中式麵點特級技師。擅長的點心為小籠包、蟹粉小籠包、奶黃水晶包、水餃及各式麵點、餅類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對這種“生活館”係列的書籍一嚮抱有極高的標準,因為它肩負著提升讀者生活美學素養的責任。我期待這本書在提供實用信息之餘,更重要的是樹立一種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範式。比如,它會不會探討如何利用本地當季的食材來製作餅?會不會倡導減少食物浪費的理念?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介紹如何“做”餅,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這種帶有社會責任感的輕科普,比單純的炫技更讓人信服。我希望這本書能激發我走齣廚房,去農貿市場挑選最新鮮的原料,去體會從土地到餐桌的完整鏈條。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餅的健康營養分析,那就更好瞭,讓追求美味的同時,也能兼顧身體的需求。總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本既能滋養味蕾,又能啓發心智的佳作。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瞬間,我立刻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精緻。裝幀設計的高級感,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或者散文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具體內容,但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上就能看齣齣版方的用心良苦。我傾嚮於相信,這本書的選材一定是非常講究的,或許裏麵會涉及到一些地域特色的小吃,或者是一些失傳已久的傳統做法。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往往預示著作者在內容上的深度挖掘。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匠人精神”的體現,即便是最簡單的“餅”,背後也凝聚著無數次的嘗試與調整。這種對“慢工齣細活”的推崇,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齣都市的喧囂,去探訪那些隱藏在小巷深處的烘焙高手,去感受那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和傳承。如果能配上一些高水準的攝影作品作為點綴,那就更完美瞭,讓視覺和文字相互激發,共同構建齣一個立體的“餅的世界”。
評分讀完引人深思的導言後,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本書的基調會是內斂而充滿哲思的。它可能不會大張旗鼓地宣揚什麼驚天動地的生活哲學,而是通過對日常細節的敏銳捕捉,不動聲色地傳遞齣一種“活在當下”的從容態度。我猜想,作者的文字風格會是極其細膩且富有詩意的,他(她)或許會用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來描摹麵團從鬆散到緊實,從生澀到溫潤的每一個微妙變化,並將這種物質世界的變化,投射到人的心境轉變上。這種由外及內的觀察視角,往往能帶來更深層次的共鳴。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用更謙卑、更敬畏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基本元素,比如水和麵粉,從而在最簡單的工作中找到不簡單的滿足感。這本書若能成為我周末清晨,伴著陽光和咖啡,進行精神冥想的良伴,那它就完成瞭它的使命。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股清流,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那充滿生活氣息的書名吸引瞭。我一直都對那些能讓人慢下來、品味日常的書籍抱有好感,而這本《譯林生活館-餅》從標題上就透露齣一種溫暖和煙火氣。我猜想,它一定不會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大部頭,而是能像一位老朋友一樣,輕聲細語地講述一些關於“吃”和“生活”的哲理。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將那些最樸素的食材,通過文字的魔力,描繪齣令人垂涎欲滴的畫麵,並且能觸動人心底裏對傢的記憶。畢竟,“餅”這個意象,承載瞭太多人的童年迴憶,是熱氣騰騰的慰藉。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味覺的體驗轉化為文字的享受,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珍視,那它就絕對值得我反復翻閱。我尤其關注作者的敘事節奏,希望它能像揉麵團一樣,張弛有度,讀起來既有嚼勁又不會感到過於急促,能讓人在每一個段落裏都能找到那麼一絲絲的放鬆和滿足。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的文化厚度上。我們都知道,“餅”在很多文化中都具有象徵意義,比如團圓、豐收,甚至是祭祀。因此,我非常好奇《譯林生活館-餅》是如何處理這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它會不會像人類學傢一樣,去追溯不同地區“餅”的起源和演變?會不會探討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餅”的製作工藝和食用方式有何不同?我希望它能超越單純的烹飪指南,上升到一種飲食人類學的層麵。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曆史典故、民間傳說與具體的製作步驟穿插融閤,讓讀者在學習製作的過程中,也能接受一場關於傳統文化的洗禮,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希望它能揭示齣,一塊簡單的麵食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部微型的社會變遷史。這種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完美結閤,是我最為看重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