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一套以文史为主的大型的古籍名著今译丛书。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对象,就每一种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通畅,为广大读者打通文字关,以求能读懂报纸的人都能读懂它。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译(修订版)》集中选译了北宋初期部分史实的正文,删除了和所选事件无关的记载,希望以此反映《长编》的史料价值。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前言
“陈桥兵变”
歼灭二李
合并荆湖
灭亡后蜀
统一岭南
平定南唐
削平北汉
吴越献土
编纂始末
丛书总目
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能否被坚持读完,尤其对于这种需要反复咀嚼的学术性作品。这本书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人性化,比如它常常在重要的术语或典故旁附上简短的注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不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工具书,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这让我在享受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流状态。另外,我发现它的选译内容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度聚焦于那些帝王将相的私事,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和治理智慧的篇章上,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知识增量的获得感,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翻下去,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智慧的闪光点。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往往是信息的碎片化,总觉得看哪本书都像是在看冰山一角。而这套选译丛书的结构优势,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虽然是“选译”,但其脉络的梳理清晰得惊人,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着你的手,一步步穿梭于北宋三百年的风云变幻之中。每一次的选材都像是精心放置的一枚棋子,前后呼应,逻辑严密。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摹,它会引出前因后果,让你清晰地看到历史车轮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某个既定方向的。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宋代历史认知框架,免去了我自行梳理庞杂史料的巨大精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选择和编排逻辑,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想要窥探宋代风云,却又苦于原文艰涩的普通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佶屈聱牙的古文,而是巧妙地进行了“精选”与“译注”,这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史料,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平日里只在宏大叙事中一笔带过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侧面,在这里都被细致地挖掘和呈现了出来,比如朝堂上的权力博弈、地方官员的治理方略,甚至是一些贴近民生的细微观察。译者的功力深厚,译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融入了现代汉语的流畅性,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仿佛历史人物就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而非是冷冰冰的文字记录,这种“信达雅”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
评分我个人对古代史的兴趣点往往集中在制度的演变和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而这套选译本在这两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满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政治肌理的“解剖图”。通过这些精选的片段,我得以深入理解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是如何具体落实到每一次决策、每一次人事任免中的,以及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士人的抱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那些关于国家战略的辩论,关于边防策略的争议,读起来让人深思: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究竟什么是“最优解”?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和呈现,远胜于那些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它迫使读者跳出后世的审判视角,真正去体察历史人物的处境与抉择的艰难。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联想到书中所载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部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十分自然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断裂感。虽然我手中的这本是修订版,但看得出来,编辑团队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装帧设计不仅是保护书籍,更像是在为这些珍贵的古代智慧搭建了一个精致的“外壳”,让人在翻阅时能获得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阅读体验。这种对手工艺术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应有的敬意,也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