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字文 9787800409622 昆仑出版社

新千字文 9787800409622 昆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占祥,赵缺 著
图书标签:
  • 启蒙教育
  • 识字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书法
  • 文化常识
  • 昆仑出版社
  • 新千字文
  • 早期阅读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ISBN:9787800409622
商品编码:301408757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千字文

定价:20.00元

作者:高占祥,赵缺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800409622

字数:128000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一千字读遍五千年,桂冠诗人高占祥,草根才子赵缺联袂奉献,绝无重字,通篇骈句,韵律考究,章法严谨。
  读《新千字文》有感:
  骈车飒沓出京华,
  从此前贤不足夸。
  千古云烟凝月下,
  一时光彩射天涯。
  乍看恰似连城璧,
  细赏终无半点瑕。
  回首汉宫春色了,
  雪霜深处只梅花,
  燕门堂下 空林子。

内容提要


《新千字文》由世界桂冠诗人高占祥、草根才子赵缺合作撰成。作者以一篇绝无重字的千字骈体韵文,描述、品评了中华五千年兴衰史。本文不但流丽浑成、引人入胜,而且深刻隽永、耐人寻味,再加上严谨却又不失通俗的注释解析,几乎能满足任何层次的阅读需求。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占祥,笔名罗丁、高翔。生日:1935年11月7日出生于北京通县。学历:早岁无缘作骄子,晚年何幸号名师——少年没有机会进入正规高校学习,晚年居然成为了北京大学等一些名校的教授。简历:旧社会的小童工;新社会的好青年;“”时的“反革命”;后的“高部长”。身份

文摘


序言



《千字文》:一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 《千字文》是一部由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启蒙读物,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著作全文一千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千字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汉字的启蒙教育功能上。在古代,识字是学习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千字文》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一千个常用汉字串联起来,让初学者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在形象生动的描绘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汉字。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识字的门槛,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千字文》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识字工具,更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宏大叙事,到“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自然规律;从“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农事节律,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从“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的远古传说,到“三皇五帝,居其图书”的历史脉络;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军事智慧,到“但存方寸心,留与谁同乐”的道德反思。《千字文》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哲学、伦理、历史、地理、天文、物候等知识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广阔视角。 《千字文》的结构精巧,编排严谨。其一千字,每字不重复,且以四字为一句,两句为一联,构成押韵的句子。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便于记忆和背诵。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内容的编排也极具匠心。开篇即是宏观的宇宙景象,引人遐想;接着转向具体的自然现象,描绘四季更迭、万物生长;再将目光投向人类社会,讲述历史变迁、文明发展;最终落脚于个人品德修养和人生哲理。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自然到人文,由历史到现实的递进式叙述,逻辑清晰,脉络分明,使得《千字文》成为一本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 《千字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意蕴深远。尽管字数不多,但它却能以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最广阔的意境。例如,“三才者,天地人”简洁地概括了宇宙的基本构成;“五伦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长幼序,朋友信”则精炼地阐述了儒家核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千字文》的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艺术的升华,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千字文》作为一本启蒙读物,其历史影响是巨大的。在古代,它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为他们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无数文人墨客、史学家、哲学家,都曾在《千字文》的滋养下成长。它不仅普及了汉字,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千字文》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价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依然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略汉字之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绝佳读物。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千字文》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一个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家园。 《千字文》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千字文》的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它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用心领悟。通过阅读《千字文》,我们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千字文》的广泛流传,也催生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衍生作品,例如《千字文》的注疏、解读、书法作品、绘画创作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千字文》的文化内涵,也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千字文》的熏陶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人生。 如今,虽然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千字文》所代表的这种追求知识、崇尚美德、热爱自然的价值观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回归经典,汲取智慧,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千字文》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千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编排极为精妙,逻辑层次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对整体的脉络有着宏大的把握,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不显突兀,不失连贯性。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内容零散,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关联,而是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始终能清晰地感知到整体的走向。这种结构上的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用担心在跳转中迷失方向。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系统性学习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框架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传递了知识,更示范了一种优秀的思维构建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和广博性。它既有对核心精神的坚守和深入挖掘,又巧妙地融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面印证,使得整体的视角非常开阔,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材料筛选上的极度审慎和在观点阐述上的持之以恒,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做出任何妥协,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学术姿态。它成功地在“易于理解”和“内容深刻”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堂奥,同时又不至于让行家觉得浅薄。这种恰到好处的拿捏分寸,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的深刻体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翻阅起来有一种朴素而厚重的历史感。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那种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古代的文化氛围之中。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作为一本对传统文化有所致敬的作品,它的外观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常常在晚上点上一盏暖黄色的灯,慢慢地品味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从封面到扉页,都透着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文化本身的敬畏。这种用心制作的书籍,现在市场上已经不多见了,更凸显了它的价值。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摩挲一下封面的纹理,感受那种独特的触感,这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有仪式感,远不止是获取知识那么简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

评分

说实在的,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生怕又是那种枯燥乏味、只能束之高阁的“工具书”。但真正开始阅读后,那种意外的吸引力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有一种魔力,让你一旦翻开,就很难放下,仿佛是被某种古老的召唤力牵引着。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在读完某个段落后,停下来,走到窗边,望着远方,去体会那种文字激发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这种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沉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安静的陪伴者,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完全沉浸和反思的精神空间,让人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宁静。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韵味悠长。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听着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讲述着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很多看似简单的词句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这种沉淀下来的文字力量,是快餐文化时代极为稀缺的品质。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深深烙印在心底,时不时地在生活遇到困惑时跳出来提供一些指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比直接灌输道理要有效得多,真正做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