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佛学精要辞典 | 作者 | 丁福保,孙祖烈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548442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字数 | 页码 | 40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佛学精要辞典》资料翔实,文字精要,集佛教各家各宗的看法,如实客观,对研究、阅读佛教经典的读者和信徒,均有良好的助益。不仅在佛学界影响深远,也是历史、哲学、文学等研究工作者的必要工具书。建国前曾多次再版,受益者甚众。而新中国建立以来,除个别书店进行过影印外,书架上几乎绝迹。为满足佛学研究者和各阶层人士的需要,本社决定再版发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 二十一画 二十二画 二十三画 二十四画 二十五画 二十六画 二十九画 三十三画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 二十一画 二十二画 二十三画 二十四画 二十五画 二十六画 二十九画 三十三画 |
与其他一些佛学辞典相比,这部作品在引文和出处标注上的严谨程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原始文本的尊重是不可或缺的,而这部辞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当解释到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比如“五蕴”的构成,它不仅给出了通俗的解释,还会附带注明该概念最早或最明确的出处,可能是《阿含经》中的某一部,或是《中论》中的哪一品。这对于我这种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就像是一个高精度的地图,不仅告诉你地标在哪里,还告诉你通往这个地标的哪几条古老路径可以追溯。这极大地提高了辞典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避免了现代解读对古代原意的过度诠释或偏差。我曾经尝试用它来核对一些网络上流传的“佛语金句”,结果发现很多流传甚广的说法,在原典中根本找不到明确的佐证,这部辞典的严谨性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辟谣”和校正作用,让人在使用时感到无比踏实和信服。
评分这部辞典在处理跨宗派术语时的平衡感,是我认为它超越许多同类著作的关键所在。佛学内部流派众多,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对于同一个概念(比如“空性”或“如来藏”)的侧重点和阐释角度往往存在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异。很多辞典为了篇幅或简化目的,只会选择某个主流宗派的解释,这对于想要全面了解佛学图景的学习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这部作品则非常巧妙地做到了兼容并蓄。它通常会先给出最核心、最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然后紧接着会用小字或者标注出“某宗解释”的方式,补充其他重要学派的独特见解。这使得读者在查阅一个词汇时,不仅能得到“是什么”的答案,还能了解到“不同人是怎么看”的多元视角。这种包容性和系统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佛法义理的丰富性,也让我对不同宗派间的对话与理解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部工具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应付一场关于佛教文化史的期末考试。坦白说,我对佛学典籍的热衷程度远不如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来得浓厚。然而,这部辞典的编排逻辑,却意外地培养了我对佛学词条本身的兴趣。它不是简单地按照笔画或拼音排列,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内在的脉络。当你查阅完“三法印”后,它会在相关条目中巧妙地提示你去参考“四谛”和“八正道”,这种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集合。这种设计非常人性化,它鼓励读者在理解一个概念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核心教义上去。记得有一次,我本来只是想查“涅槃”的确切含义,结果在阅读相关引述时,被一段关于阿罗汉境界的描述深深吸引,进而花了额外一个小时去研究“小乘”与“大乘”的区别。这种被引导的、渐进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它让学习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让人不禁感叹编纂者对佛学体系的掌握是多么精湛和细致入微。
评分翻开这本《佛学精要辞典》,我简直像是误入了一片知识的汪洋,那些平日里听着高深莫测的佛学术语,经过编纂者的精心梳理和白话阐释,变得触手可及。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研读某篇禅宗公案,里面反复出现“缘起性空”这几个字,百思不得其解,翻阅了手头几本厚厚的佛学通论,仍然感到云里雾里。直到我查阅了这部辞典,它不仅仅给出了生硬的定义,更是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将这种抽象的哲理具象化了。比如,它将“缘起”比作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火的燃烧依赖于烛芯、蜡油和氧气,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条件消失,火就熄灭了,这不就是事物相互依存的最好写照吗?接着,它顺理成章地引申到“性空”,强调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如同那火焰,下一刻的样子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模样。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解释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这个初学者的求知欲,让我有信心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佛法义理。这部辞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总能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递上一盏指路的明灯,让复杂的概念不再令人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体现出一种低调而沉稳的风格,与佛学本身的宁静气质非常契合。内页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对于一本经常需要翻阅的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考量。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的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避免了拥挤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多音字或同形异义词时的处理方式,比如“界”这个字,在不同的佛学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如“三界”、“法界”),辞典通过不同的加粗和斜体标记,并在词条内部清晰地进行区分和注释,使得读者可以迅速捕捉到当前语境下的准确含义,避免了因混淆词义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个为求道者精心准备的法器,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清晰理解”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