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奏议辑览初编-清 李宗棠 黄山书社 9787546153889

{RT}奏议辑览初编-清 李宗棠 黄山书社 97875461538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李宗棠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李宗棠
  • 奏议
  • 史料
  • 清代史
  • 历史
  • 文献
  • 黄山书社
  • 地方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3889
商品编码:301410637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奏议辑览初编 作者 清 李宗棠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 9787546153889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1923),又名荫柏,字少麟,号隐伯,晚号髯隐,又号醉翁,别署江南吏隐、千仓旧主。因有军功被举任候补道,在湖北、山西、安徽、江苏等省办理政事,经手教育、留学、译学、营务、警务、矿务等方面事务。《奏议辑览初编》所辑奏议起自光绪乙未(1895),讫至光绪己亥(1899),即马关条约订立以后的五年间,李宗棠慨叹“清廷励精图治,振兴庶政,内外臣工,竞言富强之术,或参新法,或整成规,或实见诸施行,或胪陈夫条议,维持变法,历历可观”,于是搜集其间清廷中央和地方关涉建设铁路、开矿兴利、工商税务、农牧杂捐,以及兴新学、废科举、组建京师大学堂、发行中国支股票等近代化事业诸方面奏议,合计16卷162篇。

   作者简介
李兴武,先后编撰整理出版《安徽农村经济》、《欧阳修与颍州》、《刘锜与顺昌保卫战》、《六一风神》、《欧阳修的退却》、《程文炳文集》、《程恩培集》等七部专著,《程文炳年谱》年底即将出版。《李宗棠文集之东游纪念》系独自收集、整理、校点之作。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奏议辑览初编》:晚清政治风云下的精英奏疏精粹 《奏议辑览初编》是一部集结了晚清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奏议的珍贵史料汇编,由清代名臣李宗棠编撰,黄山书社出版,ISBN号为9787546153889。这部作品并非以作者的个人奏疏为主体,而是以编者的视角,广收博采,精选了同期乃至前代一些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政治思潮的奏议。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人物沉浮以及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 编纂背景与时代印记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太平天国运动的席卷、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传统政治体制的僵化,都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和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在这种背景下,奏议作为朝廷与官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往往直指时弊,关乎国计民生,是研究晚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手资料。 李宗棠,作为晚清名臣,其自身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深谙时局,对当时的政治生态有着深刻的洞察。编撰《奏议辑览初编》,不仅是其治学精神的体现,更是他希望通过汇集精英的智慧,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这部书的编纂,本身就承载着晚清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寻求出路、图谋革新的时代印记。 内容精选与价值所在 《奏议辑览初编》并非简单地罗列奏疏,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编排。其内容之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代表性强: 编者力求选入那些能够代表当时政治思潮、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出富有远见的政策建议的奏议。这些奏议可能来自军机大臣、封疆大吏、科道言官,乃至一些地位并非显赫但见识卓著的官员。通过这些奏议,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政治派别的观点、不同部门的职能以及不同区域的困境。 思想深刻: 奏议的作者往往是身处政治漩涡中心的人物,他们的奏议往往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改革图强的思考。无论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兴办、海防的筹建、漕运的整顿,还是关于吏治的整顿、财政的开源节流,甚至是对于对外政策的审慎考量,都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智慧。 史料价值高: 奏议是未经粉饰的原始史料,其内容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运作、官员的真实想法以及社会面临的真实问题。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奏议辑览初编》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可以帮助他们还原历史真相,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评价人物的功过是非。例如,通过阅读不同官员关于同一问题的奏议,可以比较他们的视角差异和主张侧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博弈。 时代脉络清晰: 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很可能按照一定的历史时期或政治议题进行分类,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晚清政治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抵抗外侮到后期的学习西方,从对内改革的尝试到对外关系的调整,奏议的内容恰好印证了这一历史进程。 研究视角与历史启示 《奏议辑览初编》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政治体制研究: 奏议是清代官员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通过奏议,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决策机制、官员的权力结构、信息传递的流程以及奏议的奏上与批复过程。这对于理解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物研究: 奏议是了解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思想、政治主张、性格特点的绝佳材料。通过分析他们的奏议,可以深入了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战略眼光、治国理念,以及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影响力的官员的政治建树。 社会经济研究: 许多奏议都涉及当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支、民生问题、农业生产、商业发展等内容。例如,关于漕运改革、盐政管理、赋税征收的奏议,都提供了关于当时经济运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晚清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 军事外交研究: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晚清官员的奏议中充斥着关于军事防御、武器采购、外交谈判、条约签订等内容。这些奏议是研究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对外政策演变以及屈辱外交史的重要文献。 思想文化研究: 奏议中也常常流露出作者的治国理念、道德观念、文化认知以及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例如,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讨论,关于传统文化的辩护与反思,都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与文化选择。 《奏议辑览初编》的现实意义 尽管《奏议辑览初编》所记录的是历史,但其所蕴含的智慧与教训,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忧患意识: 晚清官员的奏议中,无不体现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务实精神: 奏议作者往往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务实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成效,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 担当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官员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势,勇于承担责任。这种担当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艰难与智慧: 晚清的改革之路充满了阻碍与曲折,从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者们在重重压力下的坚持与智慧,以及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境。这对于我们理解改革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推动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借鉴。 结语 《奏议辑览初编》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晚清政治的深邃与复杂;如同一面镜,映照出那个时代精英们的思考与挣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命运、政治智慧、时代变迁的深刻叙事。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黄山书社的精心出版,为这部珍贵史料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其能够继续发挥其在学术研究和历史普及方面的独特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我的注意力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官场烟云”所吸引。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帝王语录,而是实实在在的、充满烟火气的政务文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关于地方治理和民生问题的陈述,那种用词的精炼与逻辑的严密,实在令人叹服。看得出来,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地方风土人情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读着那些字句,仿佛能闻到当年公文上墨水的味道,体会到决策者在字斟句酌之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相比起后世的粉饰太平,这里的文字显得更加朴实、甚至带着一丝疲惫,这种真实感是任何后来的史书都难以比拟的。它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庞大帝国运作的日常脉络,远比宏大的叙事要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整体而言,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清代”和“奏议”这两个标签的简单相加。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未经稀释的“历史原浆”,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张力与现实困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当时决策者所处的道德困境与现实约束,那种夹在理想与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让人不禁对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与敬畏。即便是初编,其广度和深度也足以让人领略到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对于任何渴望真正触摸历史肌理、而非满足于二手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它所回馈的洞察力,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安排,显示出编纂者极强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态度。从目录的划分来看,它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罗列,而是似乎根据奏报的主题或事件性质进行了精心的归类,这极大地提升了查阅和比对的效率。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而言,这种结构上的便利性是决定性的。我试着根据某些历史节点的记忆,快速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发现其索引系统做得相当到位,即便是没有详细的注释指引,也能凭借清晰的标题快速定位目标。这种对“工具性”的强调,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取用的、可靠的史料工具箱。这种编排哲学,体现了对后学者友好性的最大化考量,而非仅仅满足于将材料堆砌起来了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道林纸,而是略带米黄的胶版纸,读起来既不刺眼,又有一种沉静的仪式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处,让那些古老的奏折在现代的印刷技术下依然保持了应有的庄严与清晰。虽然我尚未完全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从触感和视觉感受来看,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也让普通读者在捧读时,能更好地沉浸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样的用心,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暗示着出版方对所选文本严肃性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读罢其中几篇关于军务和边防的奏议,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那些关于兵员调度、粮草转运乃至策略部署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这些文字记录的并非是胜利后的欢歌,而是危机四伏时的应对之策,其细节之详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后勤体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具体认知。不得不说,这种一线汇报的原始形态,远比经过层层解读和总结的官方史料来得生动和可信。它揭示了在光鲜的朝堂背后,是无数基层官员和将领们在艰苦环境中力挽狂澜的真实写照。这种鲜活的、带有体温的历史细节,恰恰是构建我们对那个时代全面认知所最稀缺的砖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