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奏议辑览初编 | 作者 | 清 李宗棠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ISBN | 9787546153889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1923),又名荫柏,字少麟,号隐伯,晚号髯隐,又号醉翁,别署江南吏隐、千仓旧主。因有军功被举任候补道,在湖北、山西、安徽、江苏等省办理政事,经手教育、留学、译学、营务、警务、矿务等方面事务。《奏议辑览初编》所辑奏议起自光绪乙未(1895),讫至光绪己亥(1899),即马关条约订立以后的五年间,李宗棠慨叹“清廷励精图治,振兴庶政,内外臣工,竞言富强之术,或参新法,或整成规,或实见诸施行,或胪陈夫条议,维持变法,历历可观”,于是搜集其间清廷中央和地方关涉建设铁路、开矿兴利、工商税务、农牧杂捐,以及兴新学、废科举、组建京师大学堂、发行中国支股票等近代化事业诸方面奏议,合计16卷162篇。 |
| 作者简介 | |
| 李兴武,先后编撰整理出版《安徽农村经济》、《欧阳修与颍州》、《刘锜与顺昌保卫战》、《六一风神》、《欧阳修的退却》、《程文炳文集》、《程恩培集》等七部专著,《程文炳年谱》年底即将出版。《李宗棠文集之东游纪念》系独自收集、整理、校点之作。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初次翻阅,我的注意力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官场烟云”所吸引。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帝王语录,而是实实在在的、充满烟火气的政务文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关于地方治理和民生问题的陈述,那种用词的精炼与逻辑的严密,实在令人叹服。看得出来,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地方风土人情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读着那些字句,仿佛能闻到当年公文上墨水的味道,体会到决策者在字斟句酌之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相比起后世的粉饰太平,这里的文字显得更加朴实、甚至带着一丝疲惫,这种真实感是任何后来的史书都难以比拟的。它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庞大帝国运作的日常脉络,远比宏大的叙事要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整体而言,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清代”和“奏议”这两个标签的简单相加。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未经稀释的“历史原浆”,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张力与现实困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当时决策者所处的道德困境与现实约束,那种夹在理想与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让人不禁对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与敬畏。即便是初编,其广度和深度也足以让人领略到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对于任何渴望真正触摸历史肌理、而非满足于二手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它所回馈的洞察力,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安排,显示出编纂者极强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态度。从目录的划分来看,它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罗列,而是似乎根据奏报的主题或事件性质进行了精心的归类,这极大地提升了查阅和比对的效率。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而言,这种结构上的便利性是决定性的。我试着根据某些历史节点的记忆,快速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发现其索引系统做得相当到位,即便是没有详细的注释指引,也能凭借清晰的标题快速定位目标。这种对“工具性”的强调,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取用的、可靠的史料工具箱。这种编排哲学,体现了对后学者友好性的最大化考量,而非仅仅满足于将材料堆砌起来了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道林纸,而是略带米黄的胶版纸,读起来既不刺眼,又有一种沉静的仪式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处,让那些古老的奏折在现代的印刷技术下依然保持了应有的庄严与清晰。虽然我尚未完全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从触感和视觉感受来看,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也让普通读者在捧读时,能更好地沉浸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样的用心,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暗示着出版方对所选文本严肃性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评分读罢其中几篇关于军务和边防的奏议,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那些关于兵员调度、粮草转运乃至策略部署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这些文字记录的并非是胜利后的欢歌,而是危机四伏时的应对之策,其细节之详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后勤体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具体认知。不得不说,这种一线汇报的原始形态,远比经过层层解读和总结的官方史料来得生动和可信。它揭示了在光鲜的朝堂背后,是无数基层官员和将领们在艰苦环境中力挽狂澜的真实写照。这种鲜活的、带有体温的历史细节,恰恰是构建我们对那个时代全面认知所最稀缺的砖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