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校证 9787101125160

<<楚辞>>校证 97871011251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 著
图书标签:
  • 楚辞
  • 先秦诗歌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典籍
  • 校注
  • 古代文学
  • 文化经典
  • 诗歌
  • 屈原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160
商品编码:3013932852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楚辞>>校证 作者 王伟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25160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王伟,土家族,贵州印江县人,古典文献学博士。曾於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参加工作,先後从事小学语文、中学体育之教学。2003年硕士毕业留校贵州大学,现为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兼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独立或主持完成与《楚辞》相关的社科项目多项。

   目录
凡例
绪论
一、《楚辞》校证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章:屈原作品校证
一、离骚
001.摄提贞于孟陬兮
00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003.扈江离与辟芷兮
004.汩余若将不及兮
005.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006.惟草木之零落兮
007.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008.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009.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010.反信谗而斋怒
01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012.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013.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014.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01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016.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017.凭不猒乎求索
018.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019.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02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021.余虽好修挎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022.忳郁邑余住傺兮
023.何方圜之能周兮
024.制芰荷以为衣兮
02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026.女耍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027.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妖乎羽之野
028.纷此挎节
029.五子用失乎家巷
030.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031.固乱流其鲜终兮
032.瞻前而顾後兮,相观民之计极
033.阽余身而危死兮
034.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035.驷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

第二章:汉人作品校证
第三章:由本文的撰写所得出的几点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楚辞》校证(9787101125160)图书简介 探寻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瑰宝,踏上屈原与南方辞章的千年回响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地文学的代表作。它以其瑰丽奇特的想象、深邃忧愤的情感、磅礴雄浑的诗风,在中国文学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宗教、哲学、民俗的重要文献,更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校证本《楚辞》并非对原著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对这部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严谨考证与精心梳理。它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更趋近于原貌、更具学术价值、也更便于理解的《楚辞》阅读体验。本书的出版,旨在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源起与流变:楚地文学的独特风貌 《楚辞》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凝聚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南方地区的丰富文化积淀。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楚国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政治格局,孕育了与北方中原文化迥异的艺术风格。楚人信奉鬼神,崇尚巫术,其文学中充满了神秘、浪漫、瑰丽的色彩。香草美人、神灵往来、奇幻想象,共同构筑了《楚辞》的独特世界。 《楚辞》的作者群体也非单一。《九歌》中的大部分篇章,被认为是屈原在继承民间歌谣的基础上,结合楚国民间祭祀仪式创作而成,展现了古楚地人民对神灵的敬畏与祈盼。《九章》则更多地抒发了屈原个人的政治失意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天问》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少见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作品,作者以奔放的想象,对天地万物、神话传说提出了种种疑问,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和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远游》、《渔父》、《招魂》、《诔》等篇章,则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艺术主题与创作背景,共同丰富了《楚辞》的内涵。 《楚辞》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其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洁的人格操守和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千古名句,无不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兼政治家的赤子之心。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美好品德的坚持,不仅是《楚辞》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推崇的价值追求。 校证的意义:还原与阐释的严谨之路 《楚辞》历经千年流传,文本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自然面临诸多挑战。历代学者对《楚辞》的整理、校勘、注释,从未停止过。每一次的校证,都是一次对先贤智慧的致敬,一次对文学传统的追溯。 此次《楚辞》校证本,其核心价值在于“校证”二字。这意味着本书并非简单地收录《楚辞》原文,而是深入考察了现存的各种《楚辞》版本,包括早期抄本、宋元刻本、明清刊本以及近代学者的校注本。通过对这些版本的细致比对,辨析文字的异同,考证词语的含义,梳理篇章的顺序,力求呈现一个最为可靠、最为接近作者原意的文本。 校证工作是一项极其繁复而细致的学术工程。它需要深厚的古汉语功底,敏锐的文字辨识能力,广博的文献考据知识,以及对《楚辞》文本本身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本书的编纂团队,正是集合了诸多在这方面具有资深造诣的学者。他们潜心研究, painstaking comparison and verifi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 meticulously authenticated text. 本书的特色与贡献 本书的校证工作,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帮助: 文本的准确性: 通过对众多版本的比对,甄选出最优的文字,纠正可能存在的误刻、衍文、脱文等错误,最大程度地还原《楚辞》的原始面貌。 注释的详实性: 对《楚辞》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考证。这些注释不仅是对字面意思的解读,更是对作品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校勘的科学性: 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清晰的标注和说明,解释选择特定文本的理由,使读者能够了解文本流变的轨迹,以及学者们在校勘过程中的思路和依据。 体例的清晰性: 遵循严谨的学术体例,对《楚辞》的各篇进行清晰的划分和编号,并提供必要的前言、凡例等,使全书的结构清晰,阅读便捷。 本书的出版,对于以下读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大文学爱好者: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楚辞》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个优质的阅读版本,帮助他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领略《楚辞》的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者与学生: 本书严谨的校证和详实的注释,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无论是进行《楚辞》的文本研究、思想研究,还是文学史研究,本书都将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历史文化研究者: 《楚辞》是了解战国时期楚地社会、历史、宗教、民俗的重要窗口。本书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楚辞》校证(9787101125160),不仅仅是一部古籍的整理本,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情感,凝聚着当代学者的辛勤耕耘,旨在于让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闪耀其独特的光芒,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启迪我们的思想智慧。 翻开本书,您将与屈原一同,在浪漫的楚风中感受时代的脉搏;您将与南方辞章一同,在文字的海洋中追溯文学的源头;您将与先贤的智慧一同,在千年回响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涤荡心灵的文化洗礼。 本书力求在提供严谨学术价值的同时,兼顾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精美的排版,清晰的注释,详实的考证,都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楚辞》世界。我们相信,通过本书,更多的人能够走近《楚辞》,爱上《楚辞》,并从中汲取力量,丰富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体例设置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只顾埋头于自己的体系,而是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可读性。注释的详尽程度令人赞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词汇,作者都能追溯到其词源和历史流变,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解支撑。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非常适合我们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渴望深入了解的爱好者。每当遇到一个难解的篇章,书中的校证和笺注总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航图”,指引我找到最合理的解释路径,而不是把我丢在一个充满问号的沼泽里。这种“授人以渔”的编辑思路,比直接给出结论更具价值,它培养的是一种批判性阅读的习惯,让人在今后的阅读中都能受益匪浅。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分量。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文字校勘部分,也看得清楚明白,这对做学问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页面显得拥挤,又能保证阅读时的舒适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一些关键引文的标注上非常考究,脚注的排版精致而不突兀,丝毫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装帧的线索和整体的配色方案,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精良制作的坚持,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美,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自带一种沉静的古典韵味,让人一瞥之下,便心生敬意。这样的用心,在如今的出版界实在不多见了,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整理和勘误上,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先秦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考证,那些沉睡千年的诗句仿佛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你能感受到屈原在遭遇挫折时的激昂与愤懑,体会到宋玉笔下辞藻的华丽与哀婉。作者的解读,不是冰冷的文字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同理心,它让那些拗口的古语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我常常在深夜里,点着一盏昏黄的灯,对着书中的某一句反复揣摩,那种与古人心灵共鸣的瞬间,是其他任何娱乐都无法替代的宁静与满足。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精神世界对话的桥梁,这种体验,是任何电子资源都无法给予的厚重感。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条式阐释,而是以一种近乎于“侦探小说”般的严谨和细致,带领读者走进古代文献的迷宫。作者在文字的细微差别中挖掘深意,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不同版本间差异的对比分析,那种对“异文”的敏感和审慎态度,远超一般入门读物的范畴。它仿佛在对你说:看,每一个字,都可能是历史留下的线索。这种对“真伪”和“本源”的执着追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从一个单纯的读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参与考证的同道中人。对于那些对古典文学有深入探究欲望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能帮你拨开层层迷雾,直抵文本的核心。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类深度校勘的书籍,总有点望而生畏,生怕自己基础不够,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和引用的典籍。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出乎意料地流畅。它没有一开始就用最艰涩的内容压垮读者,而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我们适应这种精密的学术语言。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会不着痕迹地插入一些背景介绍或常识补充,确保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这表明编纂者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学习曲线”,而非仅仅满足于学者的自说自话。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愿意投入时间去深入理解其精髓的普通读者来说,它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可反复品读的良师益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