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
定价:268.00元
作者:孙昌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9784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清晰全面地反映了藏传佛教道果法的修持方法,是研究西夏藏传佛教的重要材料。本书从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参考藏文本《真实相应大本续》,对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进行了全文解读研究。通过西夏文、藏文、汉文之间词义训解的方法,对西夏语译藏传佛教文献中特色的藏式意译词进行了译注,在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对西夏文献中藏式意译词研究的相对不足。
目录
绪 论/1
一 研究意义/2
二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的译传/5
三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与《真实相应大本续》/13
壹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译注/20
译注说明/20
一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卷三译注/21
二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卷四译注/224
三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卷五译注/432
贰 相关问题讨论/606
一 西夏文字义补识/606
二 藏式译词的翻译/611
三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中的小字问题/617
四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中的地名问题/620
五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勘误/627
附 录/638
一 西夏文佛教词汇索引/638
二 藏文字母转写符号对照表/682
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原文部分影印件/683
四 藏文《真实相应大本续》原文部分影印件/692
参考文献/698
后 记/711
作者介绍
孙昌盛,1968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西夏文献和西夏文物考古研究。曾就职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4项。
文摘
序言
这部研究著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吉祥遍至”这一特定文本的梳理上,更在于它为西夏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以往的研究可能更多聚焦于宏观的佛教传入与传播,而这本书则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了西夏宗教信仰实践的微观层面。它揭示了普通西夏民众在面对灾厄、寻求福祉时,具体依赖于哪些祷文和仪轨。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回向文的分析,就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对功德积累、祖先庇佑的重视程度,其中蕴含的民间信仰与佛教教义的融合程度,是教科书上难以详述的细节。这种由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使得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它让我意识到,冷冰冰的古代文献背后,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西夏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焦虑。能够将如此零散、残缺的材料整合出如此丰富且具有画面感的历史场景,研究者的洞察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敦煌学和西夏学领域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填补了特定文献整理方面的空白。但抛开其专业性不谈,仅从其学术规范和严谨程度上,就值得所有致力于历史文献整理的人士学习和借鉴。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捕捉到一丝研究者默默耕耘的汗水和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它的出版,标志着国内在西夏文基础文献整理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极大地提升了后续研究的起点高度。对于任何一位对西北民族史、古代宗教文本或者语文学感兴趣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应该被列入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中。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读完、然后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时常对照的“工具之书”与“思想之书”的完美结合体。其厚重与精深,足以让它在西夏学研究的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材质的细腻触感,就预示着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学术成果。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过于花哨的图样,而是选择了一种内敛而富有历史感的色调,隐约能感受到一种古籍的庄重气息。字体选择上也颇为讲究,楷体与隶书的结合,既保证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又巧妙地融入了西夏文字的古朴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内页纸张的选择上所下的功夫,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旧时书卷的观感。侧边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尽管这是一部专注于冷僻文献的整理研究,但从它呈现出来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显然被当作了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来对待。这样的用心,无疑是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在阅读体验中的仪式感。每当我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对古代文献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潮流中,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初期预期。我原以为这可能是一本较为侧重于文献校勘的工具书性质的整理,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团队显然进行了一次非常细致且多维度的考证工作。他们不仅仅是将模糊不清的西夏文字进行了清晰的转录和直译,更重要的是,他们构建了一个详尽的语境分析框架。例如,在对某些宗教术语的解读上,作者引证了大量同期吐蕃文、汉文乃至古突厥语的对照材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段落豁然开朗。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口合本续”这一特定文本的流变史进行了梳理,追溯了其在西夏王朝不同时期的增删与演化痕迹,这绝非易事,需要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和极大的耐心。整部作品逻辑严密,论证环环相扣,充分展现了研究者对西夏文化深厚的理解和敬畏。读完其中几章,我感觉自己对西夏佛教的本土化进程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远比阅读一般性的通史要来得透彻和具体。
评分从阅读的便捷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尽管内容是高度专业的,但阅读体验却保持了令人惊喜的流畅度。作者似乎非常理解非西夏语专业人士在面对复杂异文时的困扰。他们采用了清晰的双栏甚至三栏对比结构,左侧是原西夏文的摹写或影印(具体取决于章节内容),中间是精准的汉字转写,右侧则是深入的释义和注释。这种并置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读者在对照不同信息源时需要频繁翻页的麻烦。而且,针对那些罕见字或特殊符号,书中配有详细的符号图谱和笔画分析,让人即使不具备专业符号学知识,也能对文本的原始面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那些希望“一目了然”地了解核心内容的研究者而言,这种组织结构简直是福音。不同于有些学术著作堆砌佶屈聱牙的理论,本书更倾向于通过清晰的结构,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本的核心意义之中,实属难得的体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