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 9787509784112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 97875097841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昌盛 著
图书标签:
  • 西夏文
  •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
  • 敦煌文献
  • 佛教文献
  • 语言文字
  • 历史文献
  • 少数民族语言
  • 古代文献
  • 文本整理
  • 学术研究
  • 9787509784112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4112
商品编码:301406018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

定价:268.00元

作者:孙昌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9784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清晰全面地反映了藏传佛教道果法的修持方法,是研究西夏藏传佛教的重要材料。本书从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参考藏文本《真实相应大本续》,对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进行了全文解读研究。通过西夏文、藏文、汉文之间词义训解的方法,对西夏语译藏传佛教文献中特色的藏式意译词进行了译注,在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对西夏文献中藏式意译词研究的相对不足。

目录


绪 论/1
  一 研究意义/2
  二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的译传/5
  三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与《真实相应大本续》/13
壹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译注/20
  译注说明/20
  一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卷三译注/21
  二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卷四译注/224
  三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卷五译注/432
贰 相关问题讨论/606
  一 西夏文字义补识/606
  二 藏式译词的翻译/611
  三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中的小字问题/617
  四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中的地名问题/620
  五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勘误/627
附 录/638
  一 西夏文佛教词汇索引/638
  二 藏文字母转写符号对照表/682
  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原文部分影印件/683
  四 藏文《真实相应大本续》原文部分影印件/692
参考文献/698
后 记/711

作者介绍


孙昌盛,1968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西夏文献和西夏文物考古研究。曾就职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4项。

文摘


序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一本关于西夏文献与文化的深度探索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星河中,西夏文明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神秘的消失踪迹,长久以来吸引着无数研究者的目光。西夏王朝(1038-1227年)曾雄踞西北,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字系统——西夏文,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典籍。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献的遗失,我们对西夏文明的了解仍存在许多空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关于西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著作,如同一扇开启古老智慧宝库的钥匙,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失落的文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ISBN 9787509784112)正是这样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著作。 本书以西夏文佛教文献中的重要文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释读和深入的分析。作者耗费心力,不仅对现存的西夏文残片和抄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更结合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语言学理论以及佛教义理,试图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这部文献的原貌及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缘起与背景:填补西夏文献研究的空白 西夏文作为一种失传的文字,其释读一直是西夏学研究中的核心难点。即便在文献相对丰富的领域,如佛经翻译,我们也常常面临着文献残缺、文字讹误、意义不明等诸多挑战。而《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作为一部在西夏佛教传播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文本,其保存状况可能并不理想,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本书的问世,恰恰是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作者并没有回避文献的残缺和困难,而是将其视为挑战,迎难而上。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梳理,作者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基础,为进一步的释读和阐释铺平了道路。 整理工作:字斟句酌,还原原貌 本书的整理部分是其学术价值的基石。西夏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密码。作者在整理过程中,无疑经历了极其严谨和细致的工作。这包括: 文献搜集与校勘: 搜集一切可能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相关的西夏文文献,包括散藏于海内外各图书馆、博物馆的碑刻、纸本、木刻等。在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校勘,比对不同版本的异文,辨别真伪,剔除讹误,力求还原出最接近文本原貌的版本。 文字释读: 西夏文的每个字形都可能存在多种写法,并且其音、义与汉字、梵文等都存在差异。作者需要凭借深厚的西夏文字学功底,结合音韵学、词汇学等知识,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进行准确释读。这可能涉及到对西夏文语法的分析、构词法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汉译佛典的参照。 断句与标点: 古代文献常常没有标点符号,或者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与现代不同。准确的断句和标点是理解文本意义的前提。作者需要根据西夏文的语法结构和语义逻辑,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断句和标点,使之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版本考证: 对于同一文献的不同抄本或刻本,作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版本考证,分析其年代、流传过程、文字特点等,从而判断其价值和可靠性,并据此确立最可靠的底本。 研究视角:多学科交叉的深度探讨 仅仅停留在文字的释读和整理层面,本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真正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必然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整理,而是采取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对这部文献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语言学研究: 西夏文本身就是研究的重点。作者会深入分析《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特点,揭示西夏语的语言规律,与吐蕃语、汉语等周边语言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西夏语在语言史上的地位和演变。 佛教义理研究: 《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作为一部佛教文献,其内容必然涉及佛教的教义、修行方法、仪轨等。作者会深入研究文本所阐述的佛教思想,追溯其在西夏的传播和演变,分析其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可能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佛教史和佛教哲学功底。 历史文献学研究: 将《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置于西夏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研究其产生的年代、作者(如果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和宗教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 文化史研究: 探讨这部文献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视西夏文字、宗教、艺术的相互关联,以及西夏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学术价值与意义:传承文明,启迪未来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填补学术空白: 对西夏重要文献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填补西夏学研究中的空白,为学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学术范本。 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对西夏文字、语言、宗教、历史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不仅推动了西夏学本身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史、宗教史、语言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重塑历史认知: 随着对西夏文献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对西夏王朝的社会结构、文化面貌、宗教信仰、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认知将更加全面和准确,从而重塑我们对中国历史多元格局的理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研究珍贵的古代文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解读,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为当代的文化创新提供滋养。 国际学术交流: 西夏学不仅是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的出版,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西夏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世界各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潜在的读者群体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西夏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对以下群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高校师生: 历史学、考古学、古典文献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尤其是从事中国古代史、民族史、丝绸之路研究的学生和学者。 文史爱好者: 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鲜为人知的西夏文明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佛教研究者: 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以及不同地域的佛教特色感兴趣的研究者。 语言文字研究者: 对研究古文字、古语言、文字演变等感兴趣的语言学家。 结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整理研究》的出版,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一部具体西夏文献的深入挖掘,更是对整个西夏文明一次深刻的透视。通过作者的严谨治学和不懈探索,我们得以窥见西夏文明的一角,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这部著作必将成为西夏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并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宝贵的启示。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失落文明的深情回望,一次对历史真相的孜孜以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研究著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吉祥遍至”这一特定文本的梳理上,更在于它为西夏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以往的研究可能更多聚焦于宏观的佛教传入与传播,而这本书则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了西夏宗教信仰实践的微观层面。它揭示了普通西夏民众在面对灾厄、寻求福祉时,具体依赖于哪些祷文和仪轨。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回向文的分析,就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对功德积累、祖先庇佑的重视程度,其中蕴含的民间信仰与佛教教义的融合程度,是教科书上难以详述的细节。这种由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使得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它让我意识到,冷冰冰的古代文献背后,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西夏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焦虑。能够将如此零散、残缺的材料整合出如此丰富且具有画面感的历史场景,研究者的洞察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敦煌学和西夏学领域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填补了特定文献整理方面的空白。但抛开其专业性不谈,仅从其学术规范和严谨程度上,就值得所有致力于历史文献整理的人士学习和借鉴。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捕捉到一丝研究者默默耕耘的汗水和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它的出版,标志着国内在西夏文基础文献整理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极大地提升了后续研究的起点高度。对于任何一位对西北民族史、古代宗教文本或者语文学感兴趣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应该被列入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中。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读完、然后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时常对照的“工具之书”与“思想之书”的完美结合体。其厚重与精深,足以让它在西夏学研究的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材质的细腻触感,就预示着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学术成果。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过于花哨的图样,而是选择了一种内敛而富有历史感的色调,隐约能感受到一种古籍的庄重气息。字体选择上也颇为讲究,楷体与隶书的结合,既保证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又巧妙地融入了西夏文字的古朴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内页纸张的选择上所下的功夫,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旧时书卷的观感。侧边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尽管这是一部专注于冷僻文献的整理研究,但从它呈现出来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显然被当作了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来对待。这样的用心,无疑是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在阅读体验中的仪式感。每当我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对古代文献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潮流中,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初期预期。我原以为这可能是一本较为侧重于文献校勘的工具书性质的整理,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团队显然进行了一次非常细致且多维度的考证工作。他们不仅仅是将模糊不清的西夏文字进行了清晰的转录和直译,更重要的是,他们构建了一个详尽的语境分析框架。例如,在对某些宗教术语的解读上,作者引证了大量同期吐蕃文、汉文乃至古突厥语的对照材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段落豁然开朗。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口合本续”这一特定文本的流变史进行了梳理,追溯了其在西夏王朝不同时期的增删与演化痕迹,这绝非易事,需要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和极大的耐心。整部作品逻辑严密,论证环环相扣,充分展现了研究者对西夏文化深厚的理解和敬畏。读完其中几章,我感觉自己对西夏佛教的本土化进程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远比阅读一般性的通史要来得透彻和具体。

评分

从阅读的便捷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尽管内容是高度专业的,但阅读体验却保持了令人惊喜的流畅度。作者似乎非常理解非西夏语专业人士在面对复杂异文时的困扰。他们采用了清晰的双栏甚至三栏对比结构,左侧是原西夏文的摹写或影印(具体取决于章节内容),中间是精准的汉字转写,右侧则是深入的释义和注释。这种并置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读者在对照不同信息源时需要频繁翻页的麻烦。而且,针对那些罕见字或特殊符号,书中配有详细的符号图谱和笔画分析,让人即使不具备专业符号学知识,也能对文本的原始面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那些希望“一目了然”地了解核心内容的研究者而言,这种组织结构简直是福音。不同于有些学术著作堆砌佶屈聱牙的理论,本书更倾向于通过清晰的结构,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本的核心意义之中,实属难得的体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