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论语-双色插图版 | 作者 | 孔丘,墨香斋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014057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页码 | 31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孔子小传(《史记·孔子世家》)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故被称为叔梁纥,是一名以勇力著称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在鲁国,这是孔子一生憧憬的圣人周公的封地,素称“礼乐之邦”,鲁国的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官理仓廪的委吏与管理牛羊的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在乡人间有“博学”的美名。十九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遂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约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开始授徒讲学。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把持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军权。孔了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等等僭越行为都极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虽悦孔子言却不用。孔子在齐不得志,就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这年他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的古制,提出“堕三都”的计划,由高足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孟孙氏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的计划受到严重打击。孔子仕鲁,齐人震恐,就馈赠女乐给鲁定公和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见抱负难以施展,就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的生涯。这年孔子已五十五岁。论语 一行人先到了卫国,开始颇受卫灵公礼遇,但是慑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名望和能力,开始对他们进行监视,孔子准备去陈国。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成行,只得又返回卫国。后卫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其后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陈蔡之围解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去世。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返卫仍不被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在冉有的争取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鲁人尊他为“国老”,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享年七十三岁。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宋代之后,《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成为读书人科举应试必须钻研的“四书”,影响极为巨大。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人言行的圭臬。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围绕孔子这一中心,成功地刻画孔子和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根据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一如“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论语》也是如此。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高足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才是正途。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还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除此之外,孝悌、正直、自省、诚信等等美德也都围绕着“仁”这个中心各放异彩。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许多篇章谈到为人处世的问题,这对当代人来说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本书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忽纰漏之处,恳请读者谅解。正文中关于孔子生平以及诸弟子情况无法进行详细介绍,因而在附录部分中收录了《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两篇,可供读者参考。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欣慰的是,这本书在对传统文本的尊重与对现代审美的接纳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传统的古籍重印本,往往要么过于古板,排版僵硬得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迎合现代审美而过度设计,反而削弱了原著的气场。但这个“双色插图版”,做到了既保留了古籍的庄重底色,又通过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柔和的过渡。比如字体选择的粗细搭配、行间距的合理安排,都使得长篇的阅读不再是视觉上的负担。它成功地将孔子的智慧,以一种既能被古人理解、又能被今人接受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再版,更像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媒介转换工程,让那些原本可能只躺在象牙塔里的教诲,以一种更亲切、更具活力的姿态,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案头。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个版本在“可读性”上所做的巨大努力。我们都知道,《论语》虽然博大精深,但其片段化的记录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叙事逻辑的读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障碍。然而,这本书在编排上似乎下了一番功夫,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篇章顺序罗列,而是隐约能感觉到一种基于主题或逻辑的微调,使得整体阅读的连贯性增强了。我发现,某些章节的衔接比起我旧有的版本要自然得多,这极大地帮助我构建起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整体认知,而不是停留在零散的“金句”收集上。这种结构上的优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平顺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体会到不同论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这对于真正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至关重要。它不再是一本“查阅”的书,而是一本真正可以“阅读”和“沉浸”进去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摆在书架上,那份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就足以吸引眼球。拿到手里掂了掂,重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尤其是那个“双色插图”的设定,我原本还有些担心,觉得传统经典配上彩色插图会不会显得有些“小家子气”或过于卡通化,但实际翻阅后,完全打消了疑虑。那两色的运用恰到好处,既突出了重点,又保持了古籍应有的庄重与雅致,使得那些晦涩的篇章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易于亲近。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单纯地欣赏那些插图的布局和色彩搭配,它们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图解,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视觉注解,引导着读者去感受孔子那个时代的气韵和场景,而不是被过度渲染的画面干扰。这本选材和装帧上的用心程度,无疑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对于那些既注重内容深度又对阅读体验有高要求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读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慢慢品味。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体系,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救星”。过去读《论语》,总是在浩如烟海的注释和解读中迷失方向,常常一句话背后要查好几本书才能勉强理解个大概,阅读的流畅性被极大地破坏了。但这个版本,它的译文处理得非常讲究“信”与“达”之间的平衡。它没有为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牺牲原意的准确性,翻译出来的文字既有文言的韵味,又清晰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孔老先生就在你面前娓娓道来。更关键的是,那些精选的注释,分寸拿捏得极好——该解释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绝不含糊;不必要的冗余解读,则被巧妙地压缩或省略。这种清晰的脉络感,让我能够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核,而不是被过多的“二手解读”所包围。它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你理解有偏差时轻轻点拨,让你能够更直接地与两千多年前的智慧进行对话,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经典入门的门槛。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方——中国纺织出版社,这次的表现绝对值得点赞。我通常认为,专注于经典文献的出版,需要的是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对阅读大众的责任感,而这本书恰恰体现了两者兼顾。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精细度,再到装订的牢固程度,无不体现出一种对书籍生命周期的尊重。它不是那种读几次就会散架的“快消品”,而是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和长期保存的“传家宝”级别制作。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间接上也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充斥的时代,拥有一本实体书的质量能够如此过硬,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它让你觉得,你手上的这本书,是经过认真对待和精心雕琢的产物,这种“物有所值”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专注度和对内容的尊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