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文化精华(全5套 共11册)
定价:315.00元
作者:吴兆基
出版社:长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800174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一部的古文主文读物。自其刊行以来,颇受人们欢迎。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经久不衰,令人惊叹。
《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起周代下迄明末,共222篇,分为12卷。所选文章能注意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大体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除此而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的骈文和韵文。文章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眉目清楚。选文长短相间,对一般读者来说比较适当。
《成语故事》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历来为人们所习用。
中国文字中的成语,教是历史事迹片断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积累;闪耀立脚点我们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由于大部分的成语都有出典,所以在应用时,应该先充分了解成语的原意。一个人在他的文章或言谈中,如果能正确地应用一些成语,往往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会闹笑话。
本书精选了800余条常用且故事性强的成语,力求严谨准确,简捷生动,书中成语词条按常用汉语字典顺序排序,方便查阅,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有所帮助,对读者平常的学习也有所帮助。本书装帧高雅,通俗实用,非常适合读者阅读使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我们选择重要和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滑虚构。但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是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使本书从一般的历史性介绍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广泛介绍。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读物,目的是给普通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自远古到新文化运动。
本套书共包括《古文观止(上下)》、《成语故事(上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上下)》共11册。
目录
《古文观止》上
卷之一 周文
卷之二 周文
卷之三 周文
卷之四 秦文
卷之五 汉文
卷之六 汉文
《古文观止》下
卷之七 六朝唐文
卷之八 唐文
卷之九 唐宋文
卷之十 宋文
卷之十一 宋文
卷之十二 明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补天
神农勇尝百草
共工怒触不周山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父死子继家天下
少康中兴
暴虐的夏桀
右相伊尹
盘庚迁殷
姜庆公鹿台
周公铺成王
计淹昭王
国人
千金一笑
箭射周王
管鲍周王
齐桓公称霸
老马识途
鲍叔牙让贤
唇亡齿寒
五张羊皮
愚蠢的宋襄公
流云公子重耳
普文公退避三舍
秦晋崤之战
一鸣惊人楚庄王
孤独的楚灵王
费无忌乱楚
伍子胥鞭尸雪耻
卧薪尝胆的勾践
富裕的陶朱公
孙子用兵
持羊头卖狗肉
二桃杀三士
晏子使楚
古代文学的典范《诗经》
子产铸刑鼎
孔子周游列国
吴越争雄
三家分晋
魏文侯选用贤能
邹忌讽齐王纳谏
商鞅变法
孙庞斗智
张仪拆散联盟
狡兔三窟
屈原沉江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王
“开山祖师”扁鹊
百家争鸣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下
《成语故事(上下)》
《唐诗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经(上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尤其是在阅读其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部分时,简直像是与跨越千年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一直对儒释道的精髓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散落在各种晦涩的古籍中,难以系统把握。这套书的编排巧妙地将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和清晰的脉络梳理了出来。比如,在阐述“中庸之道”时,它不仅引述了原文,更结合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让我明白这并非是和稀泥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那些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论述,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许多不成熟之处。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编者在选材和解读上的用心良苦,他们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既保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又避免了过度学术化的枯燥。特别是关于古代文学审美观的那几册,对诗词歌赋的意境和气韵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品读经典时,不再是机械地记住格律,而是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力量。这套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窗户,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洗礼和重塑。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套书之前,我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解非常表面化,总觉得那是一层遥不可及的、镀金的精致外壳。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创造力是何等惊人。尤其是在谈及书法和绘画的“气韵生动”时,作者用了一种近乎于音乐性的描述方式,将抽象的审美体验具象化了。比如,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探讨,清晰地勾勒出了历代大家在继承传统中如何进行突破和创新的轨迹,这远比我以往在其他艺术史读物中看到的要生动和有层次感。那些对园林艺术的剖析也极其精妙,它不再是简单地介绍亭台楼榭的布局,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古人在有限空间内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读完后去参观古典园林,眼界完全不同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虽然在引用古籍时保持了古朴,但在转述和评论时却非常流畅、富有感染力,仿佛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原本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精髓,转化为可以被大众触摸和感受的活水源头。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的厚度和广度,起初让我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停止了流逝。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古代礼仪制度和宗法社会的解析部分。我过去对古代的社会结构总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觉得那是僵化和压抑的象征。然而,书中细致地阐述了“礼”作为社会润滑剂和道德准绳所起到的稳定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礼”是如何演变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它用大量的史实佐证了礼乐文明对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我们所缺失的那些基于人与人之间恰当界限的尊重与规范。这些内容并非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着对历史人性深层次的挖掘与同情。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繁琐的古代规矩背后,隐藏着对秩序和和谐的极度追求。对于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期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运行机制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颇有研究的爱好者,这套书里关于“物我合一”与“万物有灵”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往我总觉得这些是迷信的范畴,但书中通过梳理从《山海经》到后世文人笔记中的相关记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古代宇宙观。它清晰地展示了古代人如何通过想象力来填充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了日常生活、建筑选址乃至医学实践之中。这种从宏大叙事到细微之处的全面覆盖,让我对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有了立体而丰满的认识。文字运用上,它时而如散文般瑰丽,时而如考据般严谨,切换自如,让人在享受阅读的愉悦感时,也能获得扎实的知识支撑。我特别欣赏它处理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章节时所采取的尊重和客观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加以呈现。
评分这套《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年代感和庄重感,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对于古典文学中“意境”的营造,有着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分析某首诗的艺术手法,而是深入挖掘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如何通过有限的文字捕捉到那种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例如,书中对苏轼豪放词风的解析,那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旷达与洒脱,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词人胸中的万千气象。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文学艺术鉴赏的层次。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好在哪里”,而是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好”,并引导读者去体会那份超越时空的共鸣。这套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非走马观花的读者量身打造的珍贵典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