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萝轩变古笺谱 | 作者 | (明)颜继祖, (明)吴发祥 刻印 |
| 定价 | 298.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55021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萝轩变古笺谱》是我国现存时代*早的一部笺谱,由颜继祖辑,江宁人吴发祥在天启六年刻印成于南京,卷内有画诗、博物、选石、仙灵、搜奇等主题的画笺共182幅,色彩古朴,静穆淡雅,拱花尤为精彩,孤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今从中精选100幅汇编成本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萝轩变古笺谱》是我国现存时代*早的一部笺谱,色彩古朴、静穆淡雅,拱花尤为精彩,孤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她实现了对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一次突破:彩色套印的“饾版”和具有凹凸效果的“拱花”两种技法的运用。现汇编其中100幅作品,精选安徽泾县净皮宣纸,特制商务印书馆LOGO水印,地复制再现了《萝轩变古笺谱》,清雅别致,木盒精装,既具有艺术观赏性,又具有书写的实用价值,更是馈赠收藏的佳品。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的,毕竟市面上类似的古籍影印本汗牛充栋,能真正做到高质量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的装帧工艺和图版清晰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那些原本在小尺寸影印件中难以分辨的细微皴擦、飞白和墨韵变化,在这里都得到了极佳的还原。每一页的细节都仿佛经过了艺术家的精心打磨,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更让我称道的是,编者在注释和导读部分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他们没有大肆渲染所谓的“神秘感”,而是脚踏实地地考证每一个字、每一条款识的来龙去脉,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是当下很多出版物所缺乏的。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不催促你前进,而是让你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历史节点上,书写者内心波动的痕迹。对于长期沉浸于古代艺术研究的人来说,这种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是决定一本书价值的硬通货。
评分这本典籍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保留一份“慢思考”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倾向于从这种结构严谨、信息密集的传统作品中汲取养分。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转头就忘的流行读物,它的内容需要你反复咀嚼,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新的领悟。比如,其中关于章法布局的论述,那种“计白当黑”的哲学思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上升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我甚至会将它放在案边,作为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镇定剂。当外界的喧嚣令人烦躁时,只需翻开其中一页,看着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优美线条,内心就能立刻沉静下来。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拿起笔,更是如何用一种更具敬畏心和审慎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留给后世的痕迹。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收藏者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的版本选择和考订工作,显示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稀有文献的掌控力。很多地方引用的底本,据我所知,在其他公开出版物中是极其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孤本”级别的材料。装帧上,它采用了传统线装的形制,但用料上又结合了现代的耐用性考量,做到了古韵与实用的完美平衡。这使得它既可以作为案头常备的研究资料,又具备了作为珍贵藏品的潜质。而且,不同于那些过度商业化的“复刻品”,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一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持,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做任何多余的修饰或简化。可以说,它是用对待国宝的态度来对待一本研究工具书的典范之作,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这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古籍整理本,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它那种对传统审美的细腻捕捉和尊重,从装帧的质感到内页的墨色,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古典韵味。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触摸那纸张的纹理,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它的排版设计没有丝毫的炫技,而是本着最大限度地呈现原作精髓的原则,布局疏朗有致,让观者可以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精妙的笔画和结构之上。尤其是那些关于某个特定书体演变脉络的梳理,逻辑清晰得像是有人为你搭建了一条通往古代书写智慧的阶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在案前沉思落笔的声音,那种对“法度”的执着和对“意趣”的追求,在这一页页的复刻中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再现。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代书写规范,又不满足于碎片化资料的同好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系统、可靠的参照系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传统美学殿堂的门,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当我把这本书放在一起研读时,我立刻感受到它与其他同类书籍的显著差异——它仿佛提供了一种“完整叙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仿佛在告诉你:你看,从最初的萌芽到成熟的巅峰,这个领域的演变轨迹是多么清晰和自然。阅读体验上,它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既没有过于繁琐地打断主体内容的阅读流畅性,又在需要时能提供精准的学术支撑。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不同时代书家心境的分析,这使得冰冷的线条突然拥有了温度和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书写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与一个时代思潮、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综合性表达。这本厚重而精美的著作,无疑成为了我书房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坐标,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启发,并重新校准自己对传统艺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