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火锅开涮
定价:35.00元
作者:牛国平,牛翔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222825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火锅开涮前必须要做的三个步骤,即选料加工、熬制底汤和调配味碟。选料加工对每一种食材作了选购、加工、刀工和保存介绍;熬制底汤介绍了毛汤、清汤、奶汤、素高汤、菌菇汤等火锅基础底汤和部分风味的底汤的制法;调配味碟介绍了80种传统和时髦味碟的制法。下篇介绍南北经典火锅、家常美味火锅和药膳滋补火锅近200种。本书内容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既可作为常下厨房的家庭主妇、想开火锅店者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在职厨师的参考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牛国平,男,1965年6月出生,山西壶关人。现为国家高级烹调师,事厨30年。从199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烹饪》《国际食品》《四川烹饪》《烹调知识》等30多家报刊上发表烹调文章数百篇。2006~2010年被《烹调知识》杂志社评为作者。现已出版《大厨必备调味汁制作大全》《烹饪刀工技巧图解》《小家电美食》《馅料食族》等60多本烹调小书。牛翔,男,1987年出生于山西壶关,因从小受当厨师的父亲熏陶,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撰写的美食小文也不断在《中国烹饪》《四川烹饪》等杂志上发表。2008年大专毕业后,专心跟随父亲从事美食创作和美食摄影,并同父亲合作出版《从零开始学烹饪》《新编酱料大全》《小家电美食》等烹调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光是看到封面那烫金的标题“火锅开涮”,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作者在排版上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体选择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绘插图,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热气腾腾的年代。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读者在沉浸于文字内容的同时,眼睛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体现了出版社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那种微微泛着油光的纸张,摸上去就知道是精品。尤其是书籍的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平整光滑,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展示,还是作为礼物馈赠亲友,都显得格外有品味。从拿起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被一种对美食的敬畏感所包围,这绝对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安排,体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宏观”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开篇总能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切入,勾勒出火锅这项饮食现象的文化脉络,让你对它有一个全局的认识。随后,内容会深入到具体的门店、具体的配方、乃至某一个家庭的特殊吃法,聚焦于微小的细节,将“一菜一世界”体现得淋漓尽致。读到中段时,作者又会巧妙地将这些微小的个体经验再次整合,探讨火锅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挑战,比如全球化对传统风味的影响等等。这种层层递进、不断拓展视野的阅读体验,让人感到思维也在随着书中的内容一同被拓宽。它不只是在教你如何吃火锅,更是在启发你思考,任何一种看似简单的民间技艺,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变迁和人文精神,读完后有一种被知识充盈的满足感。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研究深度上所下的苦功,这本书绝非那种浮光掠影、人云亦云的“快餐式”作品。它明显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挖掘之上,从历史文献的考据,到对老一辈手艺人的访谈,处处都体现出一种对“真”的执着追求。书中那些关于某一种香料使用禁忌的起源,或者某个地区火锅流派的细微差别,都有详实的佐证和引注,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早期食材运输和保鲜技术的描述,那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过去人们为了吃上一口热火感到多么不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刨根问底、力求还原真相的治学态度,是当代许多通俗读物所欠缺的,它让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食谱”范畴,上升到了“文化史”的高度,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字盛宴,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和市井的烟火气,达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平衡点。作者的用词非常考究,既有那种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俚语,瞬间将你拉到街头巷尾的场景,又有精准描述烹饪原理的专业术语,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学到扎实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描述食材口感和味道的段落,简直可以用“妙笔生花”来形容,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温度和气味,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辣椒的火辣和牛油的醇厚。他描写火锅冒出的蒸汽时,那种“氤氲缭绕,如梦似幻”的笔触,简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感官联想。这种既接地气又不失文学性的表达,让即便是对烹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被深深吸引,更别提那些资深的美食爱好者了,光是品味这些文字的滋味,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介绍,而是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作者似乎深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传统说书技巧,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背后的故事。比如,在讲述某一种特定底料的演变时,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侧写,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仿佛历史的车轮在眼前缓缓转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一场盛宴,从清淡的前菜,到浓烈的麻辣主菜,再到回甘的甜品,每一步都循序渐进,丝丝入扣。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我常常一不小心就读到了深夜,完全停不下来,简直是“一口气读完”的最佳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