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Google超級用人學: 讓人才創意不絕、企業不斷成長的創新工作守則
定价:183.60元
作者:拉茲洛.博克 Laszlo Bock,連育德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29
ISBN:9789863207733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裝
开本:25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來自Google內部的人資觀點,
完整詮釋Google的人才觀和經營哲學。
現任Google人資長親自解密,
完全公開Google常保豐沛創新動能的活水源頭。
Google超級用人學,
翻轉工作和生活的定義,
樹立管理思維的新典範。
讓你成為到哪都搶手的人才,
幫助你打造人才搶著進來的企業、部門和團隊!
說起Google這家公司,
當年,布林和佩吉想以75萬美元出售,還乏人問津;
如今,它的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甚至比全球許多國家的GDP還高。
當年,它的搜尋引擎在群雄爭霸的市場苦拚利基;
如今,它的事業版圖涵蓋七項關鍵產業,
可以說,現在大部分地表上的人類,
生活很難完全不與Google產品沾上邊。
Google如何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今日的全球明星企業,關鍵就在自稱「Google人」(Googler)的員工。「進哈佛難,進Google更難!」Google的工作是全球熱門的職缺: Google每年收到至少兩百萬份履歷,錄取率低到甚至只有常春藤名校的1/25。Google人需要什麼條件?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和特質?Google又是怎麼樣的公司?Google的召募流程有何獨到之處,才能挖掘到出色的員工?Google的經營團隊又有什麼秘訣,能讓這群才華洋溢的人視工作為人生樂事?
這些問題,終於等到Google現任人資長拉茲洛博克親自解答了!
Google人是Google的靈魂,也是名副其實在Google當家作主的人。在Google,管理工作是一連串熱血的實驗與創新,目標只有一個:打造有使命、重自由、講創意的工作環境,讓每個精挑細選而來的Google人發光發熱。Google發現,只要打造講究自由、創意與樂趣的工作環境,就能網羅,培育、留住頂尖人才。
拉茲洛博克以本書完整詮釋Google的人才觀和經營哲學,公開Google常保豐沛創新動能的源頭。或許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提供員工免費午餐,但是Google之所以為Google,它經營人才的成功祕訣,絕對可以複製,甚至做得比Google更好!
目录
自序 我的工作路
連職涯輔導專家也頭痛的資歷,意外打造出前進Google的完美履歷。
前言 Google工作守則
Google工作守則絕非Google專利;走到哪裡都適用,效果奇佳無比。
第1章 把自己當創辦人
創辦人的思維和舉止,是工作有力、生活有趣的金鑰。
第2章 企業文化主宰營運策略
給員工自由,他們會給你驚喜;給員工信任,他們會預期
第3章 識千里馬難,得伯樂更難
召募是重要的環節;召募做得好,何須在職訓練亡羊補牢。
第4章 尋找菁英中的菁英
堅持高標準:Google的「人才複製機」演化史
第5章 面試,別相信直覺
講究標準,不靠心法:Google如何顛覆傳統面試,找到好人才。
第6章 主管權力下放,員工當家
打破階級地位,才能消除服從慣性。數據之前,人人平等。
第7章 績效制度
不著眼於評等和賞罰,以個人成長帶動績效成長。
第8章 雙尾理論
頂尖員工與墊底員工,都是企業成長的寶藏。
第9章 打造學習型企業
好的員工正是好的老師,務必向他們請益!
第10章 不公平待遇
同職不同酬,有何不可?薪酬不平等,才能真正做到奬賞公正。
第11章 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費
Google的福利方案多半不花錢,歡迎採用!
第12章 暗示的力量
小小推力,大大改變,多多益善。讓員工更健康、更富有的小秘訣。
第13章 這裡不是完美理想國
Google的人力政策也曾犯過嚴重錯誤,請各位別重蹈覆轍。
第14章 行動,就從明天開始!
10個步驟,翻轉工作團隊與工作環境。
尾聲 人資工作新藍圖
寫給人資鬼才:打造全球支人力營運團隊。
作者介绍
■作者簡介
拉茲洛博克 Laszlo Bock
Google現任資深人資長。
14歲時領到人生的份,之後累積了五花八門的工作經驗。曾在小吃店、餐館、圖書館打過工;也當過游泳池的救生員;曾在加州做過中學生的家教;曾到日本教小學生英文;還在電視影集裡跑過龍套。
24歲時斷言人力資源領域沒有成長空間,於是到耶魯攻讀MBA,進入麥肯錫工作;卻在31歲時,不顧同儕看衰,毅然決定轉戰人資領域,希望走出人資新路,改善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2003年離開麥肯錫後,先是進入奇異企業集團,體驗到深受傑克威爾許人才觀影響的管理文化;後來在2006年加入Google,擔任人資工作。
博克任職Google期間,Google創下新紀錄,五度登上《財富》(Fortune)雜誌「美國適合工作的企業」排行榜寶座。2010年,《人資經理人》(HumaResource Executive)頒給他「年度佳人力資源主管」的榮銜;2014年,他入選「HR十大影響力人物」,是名單上的人力資源主管。
他曾在某日登上Xbox「刺客教條III」單日總擊殺數世界紀錄寶座。他還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漫畫書。
■譯者簡介
連育德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所畢業,曾任東吳英文系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譯有《眼就看出問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自造者時代》、《什麼才是難的事?》、《蘋果設計的靈魂》、《因為堅持,所以贏》等書。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职场人,我常常在想,市面上的管理书籍往往是“他山之石”,总感觉和我们自己公司的文化背景格格不入。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普适性、能够适应不同企业规模和行业特点的框架。从书名透露出的“创新工作守则”来看,它很可能提供了一套操作层面的流程或原则,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宣讲。我猜测,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对那些在人才激发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公司的案例分析,而且这些分析不会是简单地罗列成功,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和执行细节。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量化人才贡献、如何设计非物质激励的实际案例,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立刻飙升。我非常看重那些能被直接在周一的会议上引用,并能立即在团队中引发讨论的“金句”和方法论,相信这本书能提供不少这样的干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仅是写给高层管理者看的,它对中层领导,甚至是渴望自我成长的职场新星,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似乎在强调,人才的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渗透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中的“文化基因”。这种自下而上的影响,才是真正能够驱动企业变革的力量。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自下而上的个体赋能”之间的关系。此外,从“不断成长”这个关键词来看,书中很可能探讨了失败的文化和容错机制的重要性,毕竟,没有试错,何来真正的创新?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论,帮助我识别团队中的“潜力股”并提供恰当的资源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用KPI去衡量一切,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它似乎承诺的,是一种让组织和个人共同进化的路径。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受它在语言风格上的调性。老实说,很多管理学著作读起来常常是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读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解码”。然而,这本书的行文却透露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克制与精准。它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又在叙述上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很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管理模型,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非常有帮助。比如,当谈到组织敏捷性时,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会只是堆砌图表,而是会用一些贴近日常工作场景的例子来佐证观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让我在翻阅时,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而是在进行一场高水准的思维对话,非常享受这种被尊重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光是封面那一抹沉稳的深蓝色和烫金的字体,就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专业气息。我特地挑了个周末的午后,泡了杯手冲咖啡,准备好好沉浸一番。刚翻开目录,就被那种清晰的逻辑结构给镇住了,感觉作者对“人才管理”这个宏大的议题,已经做到了庖丁解牛般的精细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那种对企业生命周期的深刻洞察,从最初的吸引人才到后期的赋能和留存,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蓝图。虽然还没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光是这种排版和结构上的用心,就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管理学畅销书,倒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受益的案头工具书,那种厚重感和实在感,是无法用几句话简单概括的。它散发出的那种务实而又充满前瞻性的气息,让人觉得这绝非空谈,而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光是看着就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印象深刻,但不同于一般“注水”书籍的沉重,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知识的密度感。我习惯性地在书店里快速浏览几页,尝试捕捉作者的底层逻辑。我感觉到,这本书的视角并非仅仅停留在“如何招聘”这种战术层面,而是将人才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变量,并试图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人才生态系统。这种宏观的战略视野让我立刻意识到,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必然是系统性的,而非零敲碎打的技巧集合。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创新”和“持续成长”的章节,因为在当前这个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如何确保团队的活力不衰退,是一个所有管理者都面临的终极难题。这本书似乎从根源上触及了这个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激励机制上,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它要求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去审视自己现有的管理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